外出時間比重

現在時間:13:52:48
我記得我某一次的旅行,為了趕上早上6點的火車,總是要特別早起,整理自己所需要的用具,像是盥洗用具,電器的充電器,藥品,換洗衣物等等,這些所耗費的時間,可能需要最少10分鐘,最多30分鐘的紀錄,再加上我本身沒有交通工具,只有大眾運輸工具,所以我要用更多的時間來準備.
你是否也有為了趕上某班列車,客運,飛機航班,船運等交痛設施所需要消耗的時間?我相信這是有過的,因為我們為了某次旅行,會議,活動,約會,交易等任何需要與人會面的地點,總是無不設想任何可能發生的情況-塞車,飛機延遲,雨天,濃霧,對方更改地點,車子路上發生拋錨,小車禍等等,所以可以的話,我們通常都會提早出發,這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回到了美食時間比重的第一篇的主題-時間與金錢,我們能夠有效的掌握確切的時間嗎?
是否還記得,我們參加大型考試測驗的情況?我們每位參與考試的考生,都會在考試前的一年前(可能還更早)做好準備,做足功課後回到現今的考場,我們每位考生的實力已經準備就緒,接下來就是時間的考驗,一般來說,一場科目的考試所需要的時間為兩個小時,然而每位考生的實力不同,因此就有人沒有辦法作答完畢準時交卷.國外有個有趣實驗可以看出時間的影響程度,我們在一所高中,自願徵求四十名的數學資優生,我們給他們的題目是大學數學的題目,四十題,時間限制四十分鐘,你認為他們完全作答完畢的機率為何?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很不巧的是,他們作答完畢的機率是四成,時間延長至兩倍,作答完畢的機率提高到五成,然而,你會想,時間越長,思考能力就越好嗎?這不見得,因為他們完成的題目,四十題中有一半作答題目都相似,答案當然也類似.時間的反應程度往往會因為難度,預測而變成鬆弛,不可掌握.
既然如此,那為何要由行為去掌握不可未知的時間?因為我們學的是風險認知,人的時間有一部分的時間都是掌握在風險的管理上,左腦根據現實作推論,右腦根據現實作冥想,兩者大腦的連結判定靠認知及猜測,這中間的神經迴路是一步一步由海馬回牽引意志所管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任何時間的判定是可允許的範圍內,不超過任何迴路機制.
時間的有效管理,總是在書籍上可以找到,且你也略知一二,但沒有想到的是,時間的管理最後往往卻敗給自己的無言認知上-我們總以為時間"這麼多".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