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
「教育最大的功用,就是啟發人的思想。」這是中國思想哲學家羅家倫的一句話。但我們說盡多少父母每個人的心中那樣的想法—能夠啟發自己孩子的思想,並且改變這社會的對他的看法。孩子是父母的寶,更是父母心中不能割捨的重要依據,孩子失蹤了五天,終於在墾丁找到,原來孩子只是想個「冒險家」,卻把父母給急壞了!想想,孩子影響父母這麼深,那麼我們所想要見到親子之情的深刻關鍵點在哪?
就是父母如何教養孩子的心智成長。我們知道,當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有教育的責任在,直到他長大成人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但多少個孩子在一出生時,所要面對的不只是父母的教養問題,還有環境變故,世代交替及各國的風俗文化。有些一出生要受洗,有些一出生則是在育嬰箱由護士照顧,有些則是讓他自然面對外在的環境,就像流浪的小孩,而有些回到母親的懷抱,有些還躺在嬰兒床上,另外還有些就得面對死神的關卡......。每個小生命,都是我們的心肝寶貝,那麼為什麼有些父母依然不懂得珍惜,直接往外送?就像「送子鳥」?
我看了太多的答案—養不起、無能為力照顧、環境太窮困、家庭太暴力、生命太脆弱、心神不能負荷等等,這些答案往往都會被迫要我們放棄急救,放棄那些小生命,雖然台灣的嬰兒死亡率有下降的趨勢(下降比例為四點一),全球也下滑(死亡率為百分之四十四),但對我們而言,許多來不及長大的小生命就像還沒開花的花苞,總是胎死腹中。
為什麼生命這麼脆弱?應該問為什麼那些教育這麼經不起風吹雨淋?應該更深入的問為什麼我們的父母始終不瞭解孩子幼小的心靈,總是一而再再而三施加他們壓力?根據兒童福利聯盟的最新統計發現百分之十二點七的學童有過勞的跡象,即每六個就有一個學習過勞,近三成六的孩童上完一天課的感覺是—「我好累!」,兩成的學童認為課業的負擔相當沈重,精神與課業在他們身上壓得喘不過氣來!想想孩子這樣的童年真的快樂嗎?
二成二的孩童每天睡不到六小時,一成八的孩童還勉強滿八小時(我還很懷疑),六成的孩童下課後第一件事就是到補習班報到,為了不辜負家長與老師的期待,超過晚上九點才回家,家長與師長的壓力常常讓他們發出無聲的抗議!多數的孩童都認為父母與老師才是壓力的主要來源,其次才是自己與同學的競爭,且七成四的學生認為家長「非常」在意孩子的課業,且要求分數要達到九十分以上,相當於A,那麼你是B咖,要如何出頭天呢?
不是一句「愛拼才會贏」就可以簡單說服你與家長,還有重要的—孩子。如果這麼簡單,你拼到死,還不見得有人理你,而是我們的教育問題源頭在於教育改革的方針老是跳針,不能一直把指針放在同個位置上,那麼播放出的音樂只會不斷出現斷舞曲或者驚人的交響曲。想想,教育的圓舞曲若是真實現,問題不在於「教育部」,而是我們公民本身。
但問題只會推給「政府」或者「父母」,好像我們沒有自己的孩子就不關我們的事,那麼請問有一天當孩子長大成人後,若是成為罪犯,問題責任誰來扛?你嗎?恐怕沒資格,他們嗎?恐怕還不行,不要等到問題已經有裂縫變大了,才發現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那麼底層的危機才開始滲透。
沉默只會讓事端擴大,不說話只會讓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有時候,我們不明白,身為教育出生的一份子,為什麼沒有辦法改革最基本的教育,只會把這雪球越推越大,直到順便帶走我們想要停車的那台車,好讓我們自己的車有停車位停。如果這不是自私,那是什麼?如果我們只顧自己孩子比別的孩子強,那麼這又是什麼?家長天真的都以為只要給孩子想要的,尊重他們的需求,孩子就會報答我們,或者直接說回饋給我們,卻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孩子若要真的快樂,絕對唯一的不是你的教育方法,而是你給孩子的態度與他們給你的影響力有多少?
若直接坦率問孩子你快樂嗎這此類的問題,孩子給你的答案是「我想要去安親班拿作業」此類矇騙的答案,這樣子孩子還是不能影響父母有多深。畢竟,我們看孩子,是用「我們」的角度去看,並非「孩子」,問孩子會不會欺騙我們,好像也非正確,那麼孩子應該要怎麼教呢?
有人問我類似的問題,但我給的答案很明確:給孩子應有的尊重與包容,必要時要有愛的紀律與體罰(適度的就好),讓他們知道一個道理—道德的問題確實存在。事實上,孩子從小就知道打人是不對的,根據國外的研究發現孩子在面對老師的講解正確的行為(例如為了搶同儕的玩具玩,並且打傷同學)時,孩子的內心就明瞭打人是不對的,就算說明打人是對的這樣錯誤觀念時,他們依舊認為造成別人傷害就是不對的。
同樣的類似研究有發現孩子也懂得公平的概念,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研究,他們發現孩子從小就認為如果有人不公平對待,他們比較願意分享。研究人員邀請四十七位十五個月大的嬰兒作實驗,首先先讓他們看兩段影片:第一部影片當中,一位成年人沒有分配食物給兩個人,而在第二部影片當中平均分配食物給其他人,當中發現只要食物分配其他人時,兒童的眼睛都會瞪大!
而在第二個實驗,每個兒童有兩個玩具,他們發現,在第一次實驗中,特別在乎不公平現象的兒童,有九成都願意與他人分享玩具,也因此,利他的現象的根基已經存在。但反觀現在的台灣孩童,若是你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玩具,你「真的」願意借給同學玩嗎?
家長很像小孩子,以為教養孩子這件事上,只要予取予求,或者同理心對待,孩子就會瞭解誰是最愛我的那個人。然而,我們不瞭解的是教育的方法以及對待每個孩子的每個教育法其實沒有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這不是連連看,也不是有一萬片的拼圖,面對孩子像是面對火星來的孩子,我們地球人的方法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