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二層

 

攝影師:Designecologist: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603845/

朋友跟家人有所不同,你跟家人的相處可以沒大沒小,可以完全不講求禮貌,可以視為做你自己的一種完全表示,當然啦!很少人會完全無禮,完全不看狀況,也不會完全把對待朋友的那一套複製在家人上。朋友呢?看是哪種朋友,親密好友,還有分異性與同性,我相信你一定會區分異性與同性,異性朋友的對待相處不同於同性朋友,我們該說什麼話,該講什麼悄悄話,或是跟怎麼回答上的禮節,全都因跟這個朋友到什麼程度而定,包括同性加上異性。


我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我想把第二層的人心給拆解一下,好讓你看看,這個第二層的組成究竟有哪些可以說明與解釋,我先把家人與朋友這一層給解析好了,再來分析朋友的組成程度。


家人與朋友的這一層,中間一定有夾層,這個夾層會包含家人與朋友之間的混合,涵蓋這兩種,往下是家人,包括你的另一半,你的個人的事,你最隱私的一面(但不到第一層程度),還有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只有你與家人才知道,甚至是只有你另一半知道,再進階一點就是第一層(這個以後再來分析),回到第二層的剖析,家人之間藏著多少隱私與秘密,家人之間的抱怨,各種八卦,還有對於家人之間不同面向又有多少可以詳談,我相信你跟你的家人,或是你的兄弟姐妹也不會完全共享,這一層的中間底細,大概只有你們家人知道,我只專注家人朋友這一層的混合區塊,為什麼?因為家人朋友這中間有太多隱私值,也就是,怎麼樣的隱私可以共處在家人朋友這個區塊往來?那就是親密好友的程度,當你知道你最要好的朋友是你幾乎天天見面的人,那麼家人與朋友就會有所區別,也當然,夫妻之間再怎麼親暱,再怎麼甜蜜,也一定有那知心好友,也絕對不會是對方,就是因為在友誼之間的區塊連結,若是產生太過親暱的歸屬感,那麼連結的情誼不會有那麼真正的連結感——就是我們不會把任何話語都跟對方談,保留一點空間,至於親密好友這件事,就是保留上的窗口,作為我們的抒發管道,這個空間上的鴻溝是讓我們容易進退自如的部分,也是讓我們去思考,當連結一直反向時,整個連結的歸屬成就感,終究是那個好的表象,還是我們最親暱的直接接觸?


家人之間有不同的說話方式,與父母也同樣如此,同儕的兄弟姐妹也同樣自己的應對方式,是我們怎麼樣用合理上的對話與對答,讓我們是怎麼面對那種保持理性溝通與沒有那麼無禮的說話而有一種風範——我是說,比起朋友,家人比較像是你自己的原生說話節奏與方式,我們會這麼做,都是因為父母在我們的教育程度階段就開始學起與教導起,文化訓練我們的方針,與生活應答,怎麼樣的人本教育反映在小孩的應對,當我們用不合理的方式溝通,教出來的孩子也會很快學會頂嘴。


讓我們把合理的光譜切開,或是把禮節的方式切開也行。合理光譜的一端是相當合理,另一端則是不合理,但是合理的相當於兩方——完全合理與不合理(反合理也行),是看我們在合理的一端程度行之有多少理性而定,一般人都落在中間範圍,好一點的落在合理程度偏相當範圍,就是因為我們多少是文明人而定,而非那種不講理程度,所以我們會用禮節性的程度說服是我們是怎樣的理性人,而非太感性人。如果把這光譜——理性與感性程度分別放在光譜兩邊,然後在把反合理程度放在感性的前方,我們多少還是會看到在反合理的那種程度,我們不是過於感性——就是在合理的界線範圍內,我們還相當有理性執念,不過於造反程度,就是因為感性在觸動理性區間時,我們會調控我們對於意識上的感知度,讓我們理解我們是怎麼樣的感受而真正動念,多數人若是出於感性程度,那麼我們的出發點,恐怕不是衝動購物的那一刻是叫我們心動,但又怕傷害之前又叫我們停手也才最直接。


就問問你在 IG 上看到那些眼花撩亂的商品,是多麽神奇,或是那些商品的特點總是讓你想要地擴充自己的流行程度,讓你跟上腳步,如果你真的夠於理性,至少看看外觀與特色,下訂之前,還會想一下,如果你真的隨之飄走,那麼放進購物車的商品,只會讓你負債一直加深,然而,也因為這點,我們若是動動手指,享受先買後付,無經大腦的縝密思考——就會加深年輕人的負債比——確實也是如此,全球青少年先買後付的比例上升,帶來的債務比——不但加重,更容易陷入我也要的風向球的慾望執念。


當然,先到手容易享受,可說是感性在你的光譜戳破了一個洞,讓你消風,理性就很難加以縫補,既然那麼刺,你也不會把感性的執念完全給補好補滿,原因在於我們真的容易卡在理性與感性的中間鴻溝中,讓我們覺得理性點好,但是感性點也比較有感覺,也比較能夠說服我們,不然,沒有人會理性剖析劇情,講解一首歌或是細細品味這美食的獨到之處,理性做不到這點,就是因為理性是很死腦的分析事情與感受,他就像一個在外面看顧客用餐的人,只能憑藉著解釋來解釋,卻無法用「心」品嚐的無感。感性不一樣,因為他的感覺,他的感受,可以精準解析,甚至可以用感覺解構,了解這美食的精髓,這情緒的滿滿出發點,品味這首歌的情懷,理性就像戴著耳塞的聽眾,聽不到真正的味道。


因此,光是這一點,我們就用感性先發制人,回到家人與朋友這一層範圍,就是因為理性與感性的不同面向,我們才能理性與感性兼具地在裡面理解,到底是感性投入較多,還是理性也很認真思考,我也同時相信感性若是投入較多,那麼理性要告知勸世文,簡直是回頭很難。


這也是極端在與反極端相處時,我們就很容易真正司空見慣看出我們相反的對象的意見原理,都會說對方在辯解與解答意義上的方針。為什麼要應對如此艱難——我是問,我們在應對這一塊的牽強有力,通常都是指有合理程度上的見解,表示我們的清白,也表示我們的正確。要拉回兩邊,那樣極端現在,我們要能共同去理解我們是人這樣的程度可不可以反思感性之前,理性之外,我們有的一種拉鋸力。








你對朋友解釋的程度越多,理解夠多,就可以表示我們對於朋友的應對應該要有多少才夠正確與帶有價值的平衡理性值,才不會過於忽略其他人——只不過我們對於以外的那些泛泛之交,也多半不要也罷,或是保留情份。










我不期待能有多好,尤其是反向的反向出現以後,更很難做到這點。超縮放是讓我們分離之後,所看見的一種正確相差,讓我們在裡面思索我們是誰,甚至是我是誰的正確意義,這種合理——在作為理性上的分析與感性的揣測,是成為當要是誰的一種意義。這種意義容易去詮釋我們為家人朋友的一種出眾,更讓我們極力認為那不過是我們在自己解釋的正確,所以第一層的核心為什麼有時候凸出該角色。


我們在與家人朋友相處時,尤其是這中間的夾層,如果一不小心沒有掌握得宜,就會讓第一層的人心更容易表現出我們是誰,甚至是我是誰的詮釋,這種意義更會凸顯到底是我們是誰重要,還是我是誰很有道理。這種現象放在每一個人的兩邊,你自然看到一種各樣的不對等的排擠,或是讓人搖搖頭的現象——用交叉區塊解釋,喔——那不過是我們在顏色底細裡面的一種分層結構,讓意義的某一層撇出來。


我們是誰,甚至是我是誰,不外乎就是對於意義上的一種解釋,而且我也解釋了第三遍(包含這次)。當然,我一直都會提起這樣的觀點,在人性之後,我們永遠在徘徊這樣的人性,但不會想起我們是人。整個社會看起來就像每一層,每一個光譜切割之後的各種光點,去形成那樣的碎片,家人朋友這一層為何重要,是因為如果不加以解釋,朋友與家人容易形成一種斜進去的對稱點,讓家人與朋友沒有任何區分,甚至沒有隱私表現,我們不會允許這樣做,什麼是真正的隱私,除了個資之外,我們的那一層怎麼樣才有保有全部,又不帶有全部去讓我們可以接納與保留全部?(這是很奇特的異象詞)


這也是說,接納的一種完整,在保留全部的同時,我們可以做自己,同時帶有點灰色色彩,可以有深度空間去理解,否則赤裸之後,人真正看光光了,隱私就沒意義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會選擇「完全」的意思。


至於朋友?我來解釋一下好了,幾乎每天到三天見面聯絡的朋友叫做親密好友,也可以說知己,閨蜜或是哥兒們都行,三個月才理解的,叫做朋友,一年以上的叫做普通朋友,又稱泛泛之交。這些的名詞解釋多半沒有什麼意義存在,但大同小異的是,或是我們多數人同意的是,你對朋友解釋的程度越多,理解夠多,就可以表示我們對於朋友的應對應該要有多少才夠正確與帶有價值的平衡理性值,才不會過於忽略其他人——只不過我們對於以外的那些泛泛之交,也多半不要也罷,或是保留情份,也或是那種留在那邊的情誼只是出於短連結的緣分在而已。我也相信,一般人不會說斷就斷,為什麼?因為連結的程度不亞於一種重要,而這種重要就基於一種時間上的信賴度——或是說情誼度也行。


斷了也可以,除非都不在乎,但說完全不在乎,你不會放手,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畢竟要你斷了過去那些時光,簡直要你的命,或是斷了你回味的感受。過去都存在,都留在你的大腦中,記憶都在那邊,當我們回首,才覺得我們有多笨,有多愚蠢,人不會完全沒有泛泛之交,畢竟,相拉回來的真正緣分,有長有短,或許才有每一個情誼的表現。


人心真的有趣,也很值得玩味,我寫了這麼多文章,就是希望在我老年時,想像這人心上的趨勢,這意義,這每一種浮現上的架構,產生了各種我也沒有想到的表現時,終究代表什麼。我可能不會走紅,也不會讓人真正思考這意義的現象值,是乎,每一個人都在過自己的生活,若有一個你真正在乎的人,就應該去珍惜與愛護,不是嗎?


現在仍有戰爭,難民奪食,苦難還在,天災仍在,意義只是雪球上的雪花,那樣一點的晶瑩剔透。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