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的反向(續)

Photo by Nathan Cima on Unsplash


連結反不反向不要緊,因為它也一定會反向去連結,只是不是屬於你的這層連結,而是分散式連結,想像一個爆炸式的大霹靂之後,我們就會有怎麼樣的連結來自四面八方,不斷擴張,而這擴張就會影響我們去看待我們的內心的外擴與內縮之後整體效應,也就是說,連結的外放也一定會存在。現代人的連結薄淡,幾乎沒有什麼多大的連結,你與家人的效應也僅止屬於那一層上的連結,家人無法入侵你內心,只有你自己才行,如果你能真正反著想著你自己的連結,那會不會讓人不再麻痺?


你可能也不會,愛情看起來就像在性別之內的城牆,幾乎沒意思,不談戀愛,不婚不生又不想買房,更不想買車,好像成了目前寫照。你或許會覺得在汽車市場中,2023 年的汽車銷量有增加,但在整體市場中,或是你想背負車貸中,你才有覺得那真的有說服力。也就是說,看著市場數字給你的意義充其量代表著——喔,年輕人買車的需求增加,二手車市場增加,喔,用車的需求有增長趨勢,但我再強調一次,意義是說給有意義而且思考的人聽的,況且,那終究能反映什麼?難道人人到處有錢買車的時代來了?不一定,我就沒想買車,未來也不會,一輩子更不想。


如果那叫意義,也叫泛意義。我說過,一切都有意義,只是看人怎麼去解讀那之間的所有代表。偶像的任何新聞有意義,因為你是他(她)們的忠實粉絲,你最喜愛的任何東西,所發佈的消息都有意義,因為你喜歡這代表的價值與品質,這有意義,所以當我看到生活新聞是關於跟我無關的消息,然後又說你一定要知道的這則生活消息,我才覺得很奇特。


既然意義去泛化,所以這世界的各種消息才會那麼光怪陸離都不奇怪,叫人應該嘖嘖稱奇,還是應該什麼都不奇怪,是家常便飯,還真是兩樣情。文化的兩種極端就叫做:造極端的文化傳統,簡稱造文化架構。文化整體的兩種樣子,衍生文明而來,我們就只是造文明出來的一種整體文化表示。不管是哪裹文化,文明之後給我們的啟示,往往都認為文化出來的文明結構,只不過文化的完整說詞,才認為文化很有樣式。


在這裏,我是先說明文化之後的文明,之後才會說到造文化架構,是被你誤會,因為先有文化,才有文明,可是文明之後的文化,容易遭人以為那也是文化本身,但那不是,只是文化的之後的整體文明表示,為了好讓你辨識,我就用造文化架構來表示。


你會搞糊塗嗎?也許吧?我的大腦只是按照我的自然流暢寫出來,所以你可能又會問我,你知道你在寫什麼嗎?我真的不知道,因為我的大腦只是告訴我這個意義,卻從來不解釋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有時候我事後回想可能還是不太了解,但這最起碼,我能解釋的,大概也只有的那個意義的大綱理論。


回到主題,回到連結,整個破碎之後的光譜,看起來就是那麼古怪,你或與不以為然,因為你還在自己的範圍內游泳,游不出你想要的舒適圈外。一個內向的人如果要變成惡魔,那麼他(她)本身一定要被惡魔本身給說服,相信惡魔會救贖他(她),可是善良的惡魔不一定會,邪惡的天使反而會助攻,那也不一定是好事,一個人若是能明辨是非,真正的罪惡與善良,會明白,大愛與真正的大愛還是有落差,我不是要你多做個多好的大好人,或是廣結善緣的人,而是要能思考這人生的意義的真正對的生活人。佛陀總認為人人都有慈悲心,佛性一定存在,我也相信存在,可是你要說給那些懷抱極端主義的人聽,除非真正了解那極端主義的真實意義,否則只是懷抱那思想不放手,那麼佛說,聽起來像是惡魔說。


這社會就是有善良與邪惡的兩端,佛祖也不可能完全消滅餓鬼,畜生等等那地獄般的可怕,也因此,我們在明辨真正的道德爭論前,也真正想想,到底是懷抱善意多一點,還是完全真正了解人性多一點的兩端,使那真正的惡行不會感染全身?


法律上有詐欺,背信與誣告,這用到人性上,就是欺騙與違背信用,以及針對事實做出不存在的控訴。人性上的謊言,信用不實,以及控訴對方說出虛假的事實,也就是假新聞般的存在影子,我們都看得到,人性的誠實,以及若是說到不算話,還是說出誇張與錯誤的事實,這些其實沾染上的道德的邊緣,甚至做到對道德的玷污,但我們依然有,台灣的違規停車,還有便宜行事,貪小便宜的事情,我們都司空見慣,如果要限縮台灣人的道德行為準則,這個道德緊箍咒還要再限縮多一點,還要叫唐三藏法師念經文多一點,我們說不定才會說好了好了,我遵守就是了。謊言,誰都會說,善意的謊言就像一個人喜歡聽到美女帥哥會心情大好一樣,就像我們都喜歡花言巧語,不喜歡口出惡言,對著植物多說好話,都會讓植物心情好,人都喜歡包裝出來的精品,對於真實的事實,即使平凡無奇,好像就不會叫人駐足停留。


那這是人的陋習嗎?你說是就是,畢竟,人要處處連結,看來在現今有難事,我每次看到那些交友的女生,第一直覺就是這女生「絕對」不會選擇我,如果她會,她也一定不會主動傳訊息,並且真的有心想要認識我,我的條件對現今多數女性都覺得這根本就不是我想要認識的人。人的連結的選擇度變成了一種條件式,既然大家都加入條件,我當然也可以加入條件,只是看我老子(娘)心情如何。








一切都有意義,只是看人怎麼去解讀那之間的所有代表。偶像的任何新聞有意義,因為你是他(她)們的忠實粉絲,你最喜愛的任何東西,所發佈的消息都有意義,因為你喜歡這代表的價值與品質,這有意義。








大家都有條件,大家都各自發展,你期待一個更好的社會,我們來看看造文化架構下的環境樣式吧?那就是國民水準。美國人與日本人有差異,排除看到的外在差異,我們來說說內在吧?主動性有差,隱私度有差,集體或是個人有差,依照性別有差,依照年紀有差,還有依照家人與朋友,還有每一個三層人心之中的文化差異度有怎麼樣的造性架構都有差,至於你想要怎麼排列——那一個人種應該放在哪一個,喔,那是你內心的答案,我想,我不需要詢問你第一層人心的隱私吧?(你要告訴我也無仿)


當然,重視個人,多半是美國人的第一選擇,集體主義則是日本社會下的完整優勢。而整體應該多重視個人或是集體,這層光譜的每一個分叉排列點,就像每一個文化中的一種奇特矛盾點,第一次去美國的日本人,以及第一次去日本的美國人的主義文化也一定不相同,至少遵守民族主義是需要的,這叫做風土民情,也就是造文化架構的第一點,之後在文化上的每一層文明架勢,就像每一個往上堆積的構造,宛如建築物的建構,只是差在看得見內部的一定構造,這也是為什麼解說淵源很重要,歷史不是就是這樣的文化背景嗎?


因此,這也能說明為什麼在歷史學家的眼中,傳統就有他們的故事性,表示不能被抹去。這一點也沒錯,過去太多錯誤又正確的歷史很符合當時的時空環境,他們不懂,甚至犯下人性的邪惡,戰爭已經開打了兩次,甚至很多次的集體大殘殺,這包括種族滅絕,以及毫無人性的槍殺平民百姓(包括嬰幼兒),難道在今日的以後,包括在俄烏戰爭,以哈戰爭中,那些幾乎都忘記戰事到底是收復領土,還是消滅恐怖為主的真正意義都幾乎只是當初喊得都正當。但真的說回來,你保留的那些意義,如今都已經成了一片泛黃的歷史正確,說得多慷慨激昂,現在呢?是受夠了!還是那真的沒意義的意義?


意義一定有泛意義,別忘了這點。歷史上教我們那些意義也一定存在,我們多半也相信,如果要你今天犧牲自己,為了成全國家大事,尤其是國家動亂時,空襲警報響起時,抑或是要你挽起衣袖,接受一項爭議的實驗藥物,這項藥物可能會治癒你多年來的疾病,或是給你更好的能力,但也有相當大的副作用,你到底是要加入,還是轉頭離開這實驗所,這國家,說要我為國家打仗?門都沒有。


台灣人普遍的國家認同感低,要相信真正為國家好,首先要真的相信什麼才是國家的真正意義才有幫助,但多半的人要拿起槍,槍殺前方的宿敵,我們到底是因為敵人殺到我家門口了,才開槍還擊,還是先下手為強比較安心?況且,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這世界的每一個極端,都在極端下去,你知道終究會發生什麼事嗎?看看我寫的〈遲早的事〉就知道了。


多半的人不這麼覺得,因為沒有人喜歡打打殺殺,但是對於暴力電玩又玩上癮,雖然目前有兩派的說法稱說,暴力電玩對於現實的暴力行為(沒)有正相關,但這究竟是怎麼樣,我只能說,專家都拿出很有利的證據證明他們說的話都有相當合情合理,這也合乎我說的一句:只要是個體合理,與社會合理的範圍內,我們就相當於政治正確去相信絕對的真理正確,與反真理真確,或是不正確,所以才會造成反沖。


為什麼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才是造成我們會排斥衝突加劇的一個主要原因,如果連結拉不回來——事實上也很難拉回來,反向就會用反向的例子去超縮放自己的原因存在,讓自己去相信那連結的反向性是正確的,如果那不正確,除非真有什麼泛意義存在,而你也相信去買單,自然就會把你拉回該有的正當,好讓你覺得那多有合理,而你自然就會多半去相信那反向,但人也會——你很少不相信陌生人的事——因為人的標準定義就是誇大與反合理性自然會屬於那巧妙結構在,人的道德有一定的自然平性,所以才會有拉動它擴大性的可能。


你的認知就是屬其中,但有時候想一下你的認知,想一下的你直覺(我的直覺很少不正確),或許有幫助。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