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的更好(政治篇)
![]() |
Photo by History in HD on Unsplash |
你總有你的政治信念,無論我怎麼使力地說服你,改變你的內心本質,你就有你的政治信念,無論你出身是藍營,還是綠營,或者是無黨無派,你就有你的政治理念,這個很難被改變,除非你本身願意,否則沒有人可以說服了你。也因此,當 2024 年的總統大選的當選結果出爐前,民調的「參考值」可說是此一信念證明著當局的台灣人的信念是什麼,以及,所有在電視廣告所宣傳的事情其實不太有用處,美國研究確實也是發現這一點。
當然,既然要改變政治信念很難,但我們執意想改變?他們說是中間選民,也就是搖擺的立場,但搖擺的立場之間可以看得出此一現象:那就是排除政黨色彩,我們除了是選黨派之外,才是選人本身的政治理念,也就是這個候選人能為我們做什麼?什麼才對我們有利?最有好處,而偏偏從政治上的觀點——分裂出發的觀點來看,仍是「三強鼎立」,也就是說,就算你不選黨派,或是人,你也會因為某些候選人的理念與你相近而去投給對方,即使某些立場相左,或是理念有一定的接近點。如果真的沒有好的,我們也會選擇一個「像樣」的人出來,即使對方在唬爛。
因為——政治立場是什麼,在你的心目中,其實大致上都底定。所以一開始我才會說,要改變你的政治信念很難,每一個人究竟是深藍或是深綠,還是都很討厭,那種印象都存在,就像第一印象的類似想法會永存你心中,我們也都知道,第一印象的力量有多強,就可以很難打破那種重新界定的觀念,除非我們真的願意,也真的如此願意,否則嘴巴說說,就只是說說而已。
你總是第一眼相信那如此,我看著開票結果出來後,其實內心大概有一個分界點,那就是我們是有某種程度上的分裂,即使嘴巴說不願意有那種分裂感,雖然大多數的人立場——攀上共識——的基準點還在,沒有被打破,不過一個最熟悉的樣子已經雛形,那就是我們是自選怎麼樣的人,怎麼樣的文化,就生根在怎麼樣的國家交流之中被環抱交雜。
那種總相信是好,在每一個候選人之中,難免提出這個詞:共創一個更美好的台灣,更共生的台灣,以及更美好的自己,所謂的好還要更好,真的一點也不意外,也就如此,〈無意的更好〉不會更好,只創造出一個像樣出來的台灣的一種真摯信念,就是我們要相信那更好,但那真正的更好,只有一個更好的那個前提在輔佐我們該要相信的理念,那就是好的意象究竟表示什麼?政治上的分裂,會讓我們擁抱對手?我不覺得,我這樣說好了,當當選的那一方說要放下過往,擁抱更美好的那一共同看法,創造更美好的台灣,一個該有的文化立場,可是在我們在擁抱的那種說詞時,只是為了更好而有一個執意去相信該更好的基準信念,而不願真正該要相信所謂的更好是我們在單一而有的那種立場,是每一個人堅定所有,而且所謂的「更好」,或是「我們」,是指哪種我們?每一個台灣人嗎?藍綠既然有各自的立場,那所謂的合作,不是指什麼藍白合,或是全民合,是每一個人執意要不要去合,那就是打自己的臉,否則藍綠要合作,或是全民一起合作,只是基於不要打破攀上共識的那一層而來。
我說過,我們沒有打破那共識,是因為基於我們不能處於民主的相反——反民主而來,所謂的無政府狀態。極權政府相較於民主,他們屬於中央長期極權的治理狀態,民主只是多半要依靠民眾的此一信念,靠著是共享與共同決定的那一多數信念而來,否則社會的地方要聯手對抗「中央」不是問題,只是我們沒有照辦,就是因為社會文化理念處於一種集中的共有狀態。
而所謂的分裂,看起來也只是相較我們現在的理念而更安定,其民心早已經相對於整個各種政治立場,我們只是沒那麼偏心——靠著更極端的立場去靠攏。當然,你是不願意,一旦談到政治立場,我們都傾向一種政治方向,就是不要去動搖那種既定想法,而為什麽政治立場一直都還在,這當然就得從小的養成說起。一個人的性格受到外來環境影響,進而讓他(她)產生什麽樣的立場,看了很多宣揚自己國家立場主權的人,也多半相信自己所謂的國家立場的概念又是在哪裡,你會說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華民國人,台灣就是台灣,但偏偏我們國號不是台灣,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是屬於一個中國與一個台灣之間的差別,這時候,政治立場站上門,說我支持台灣獨立,但台灣並真正獨立的一個國家,而是屬於有自己想法的國家系統,不是中國所佔有,當任何細節環抱起來一個個特有立場,就是我們現有的立場,就是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兩方的政治各有不同,只是在兩方之間的一個特殊性,一個「正確性」的穿插立場。
想像現在台灣的中間性,與那該獨立與非獨立性一的鮮明代表,代表著台灣的某一地位,這也是每一個台灣人所追求的那樣。但可惜的一點偏偏是,雖然我們普遍都覺得台灣的主體性很高,但各類的分裂程度也不少,這也是在觸及最內心的政治第一層地帶中,表現出我們到底哪一點像中國靠攏,也像台灣這邊靠攏,否則為什麼很多台灣人也覺得我們應該祖國統一,回到中國懷抱,這也是為什麼分裂的那一群人覺得兩岸一家親是正常的,畢竟分裂的人中也佔據了三分之一。
要改變一個(國家)人的政治立場,人如果緊緊抓住該有的立場不放,那麼改變個性,也就是第一層的那一個特有立場是很難,政治就宛如人的個性最第一層的外層上方看到的那樣,吸取著核心的血,強佔為王。
政治的立場很鮮明,多少證明著台灣與中國的兩個獨立性與特殊性。如果這篇文章一直講的是台灣與中國的政治地位,那麼這篇文章肯定被禁止閱讀,因為我只是闡述著任何一個政治多少立場的人都覺得我們只是為了政治而真的去政治,才會去搞政治上的事。所以抹黑又抹紅後,跳出來自清,結果又說在辯解而辯解,而打出更多的立場解釋該有的立場是什麼,可是也都這樣,藍綠雙方,加上白營的政治立場,就容易在整個大政治宣揚中,不肯真正合作,也不肯所謂用人唯才。有趣的點就是如此,說了再多,不願意理解,那麼就是雙方不歡而散,就像我公司的同事,我雖然有討厭的人,但我都很願意聽進他們的想法,思考他們的話,他們呢?卻覺得我在狡辯,而且還持續抓住那觀點不願意聽進我說的話。
況且,我只是想要一團和氣,理解他們真正的重點是什麼,我能理解反對者的立場,可是反對者不一定真正明白,所謂的政治立場,一定有相反,而那些什麽擁抱藍綠之間的話,在我看來,說是紙上談兵的一派輕鬆,不願意好好認真想想。
我討厭衝突,不喜歡戰爭,人類就算有一天滅絕了,也是有新物種取代我們。我幻想著人類不會全然消失,而是我們會不會有一天一言不合,就真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攻再說?因為確實真的有如此,只差美國按下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按鈕而已,美國要是真正開戰,沒有國家打得過它,因為作為最大武器的國家,擁有最先進的核武,沒有人敢惹毛它。但這世界不是只有依靠美國,而是每一個國家的「星鏈網絡」,我們需要每一個人(國家)親身參與,不是說說而已,那真的「沒意思」,也沒有什麼可取之處。地球已經「夠可憐」了,難道我們真的要把這地球搞到廢墟了,荒滅了,才覺得我們幹了什麼「好事」嗎?當然沒有人願意。
要改變一個(國家)人的政治立場,人如果緊緊抓住該有的立場不放,那麼改變個性,也就是第一層的那一個特有立場是很難,政治就宛如人的個性最第一層的外層上方看到的那樣,吸取著核心的血,強佔為王,要拔除這個惡劣的政治蟲,我們當然要想辦法突破限縮才行,但很難——就像現在已經分裂的光譜的每一個端點,每一個被切割成斷點又無法黏貼回去的一種立場,當每一個人都在這麼做,人際關係處於最低點時,要殺出重圍,我們不是只有單一個要改變,而是要處於每一個立場之間的端點才行,也就是在刺之間的晶是否能夠透亮我們每一個人的相似立場,那很重要。唯有真正該相似的一種結合才有可能,否則分裂下去的地球,極端靠得越來越不平均,我們就像無地心引力的太空人,飄渺永遠。
很多人都以為我只會寫批評的話,但其實我也會說積極正向的話,以及鼓舞與改善的話語。而我只是想說,為了更好,為了再好,為了再有意義,充其量就是為了偽意義增添更多的一撇,沒有意義,反而失去效力。自我激勵要何時才真正有用?每一個人都「應該」,也都「不」應該,想想社會的分裂造成的政治民主改變了每一個人心目中多少的正確方向性,都只是為了好——要好的沒道理,也完全意義的宣導可言。
政治的立場不該是這樣,真的不是這樣,因為我們只是專注在有好的立場下去宣導那種政治信念,而為其努力。人的連結當然都還在,但人也偏偏宛如一種兩面的手法,就像每一個人看到的一種版圖——公私之下,第三與第二層之間——那樣,一翻兩瞪眼,那樣的接受,也那樣的恰恰相反地不接受,導致政治的信念可以抓著不放,讓你相信那所有。
認知在巧妙勾結你的信念,讓你執意去相信,如果你真的相信,你就中計,大腦也就偏偏在一種全是宣傳滿天飛的環繞下,不斷在挑撥你所相信的東西,不管那東西到底是指什麼,立場也好,理念也罷,人總是都以為很像不是為政治擺佈的人,但我們其實都是如此。真的太相信,反真就不相信,你想要的那種「好」,究竟是什麼好?
政治團團轉,我們還是圍繞政治跳營火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