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結構

Photo by Jonas Stolle on Unsplash


天氣很冷,冷得很難再一次「動腦」寫下我內心的話語,但比起這個,整個世界的冷淡,我的寒冷瞬間也沒那麼「寒冷」。世界處於一個低點,一個藉由這次的動盪來思考人類的未來,2023 年即將結束,迎來 2024 年,但我們的喜悅似乎沒有反映在上頭,因為戰爭——以哈戰爭與烏俄戰爭,還沒有曙光的跡象。以哈目前的戰事就是說什麼都要殲滅哈瑪斯為首要目標,還不管什麼安理會決議,多少的人道危機,管他什麼無辜的人民傷亡,戰爭變成了無意義的衝突,美國當初挺以色列,現在也開始收手,也開始思考這麼做是對的嗎?烏克蘭與俄羅斯打了近兩年的戰爭,雙方都不願意停戰,烏克蘭一直伸手要金援,在美國已經快挺不下去,就算武器可以一直給,歐洲盟國也願意給,但這樣下去,就是消耗戰,不斷燒盡砲火彈藥,這樣到底有什麼意義?只要俄羅斯不願意接受「制裁」——所為的戰爭罪處置——那麼俄羅斯可以無止盡轟炸下去,直到真的有一天能夠坐上談判桌——但目前為止,雙方都沒有意願。

普丁可以不離開俄羅斯本土,或是不要去歐美各國就好,他就可以四處趴趴走,所以制裁對俄羅斯來說,不關真正的痛癢——即使內部的物價通膨受影響,俄羅斯也會想辦法施行,明年迎來下一任的俄羅斯大選,普丁肯定會坐擁大位,因為「他」真的很喜歡這個「位子」。戰爭這樣一直耗費下去,碳排放肯定繼續會更多,而現在以哈衝突擴大到葉門戰線,經過紅海的商船紛紛繞道而行,因為葉門武裝組織胡希運動藉由攻擊那些經過的商船,要求停止攻擊加薩,來威脅以色列,使得這些船紛紛繞道而行,現在不經過紅海,反而繞行到非洲好望角,時間肯定增加,費用也跟著增加,倒霉的就是那些需要貨品的企業,最後成本算在我們身上。

世界的衝突加劇了整體的經濟發展,而問題源頭也來自我們自己,分裂的社會,各個問題看起來好像是聖誕節的歡樂氣氛,但裡面充斥著交雜的複雜選項,宛如事交錯的針刺,不斷地交錯,也不斷地刺中看不見的任何一個人。這到底是什麼問題?問題製造者的我們還是不斷地製造出更多的問題源頭嗎?看著選舉廣告,無論強調多好的正向用詞,我們也都知道那些都不是實際上的真相,如果那真的是真相,我相信——選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是沒有那麼笨的,但也偏偏在政治的領域中——假新聞的流竄也是一流。

在假新聞的範疇中,政治類佔據最大宗,目的就是要混淆視聽,糾正他們所謂的「正確觀念」,然而,是沒有什麼正確觀念,當提出新聞數據可以不一樣,被糾正時,我們很難第一眼時間相信什麼才是真的。如果就像當初川普前總統認為的假新聞滿天飛,那麼現階段的新聞拼湊是很容易混合正確與錯誤的事證,來導正出一個「真相」,而你所知的真相。因此,所謂的真相這一個合理理論,就容易被導正出一個正確的瘋狂言論弄得滿天飛,而要站出來澄清。

當然,有些人相信什麼才是真實的,什麼才是假象,至少對於第一時間的理解——如果沒有用心思考其數據,就很容易誤判其標準,所以當我提到所謂的「數據」現象時,你應該知道為什麼我很少提出什麼數據理論來作為我說服你的關鍵。













事情的認知容易卡到我們認為的認知狹隘中,產生某種嫌隙,認為該是什麼就是什麼,如果我一直問上級這個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樣時,他們都無法第一時間能夠回答我,因為我會無止盡問下去,那麼這個沒完沒了。



















現代人的確不好被說服,尤其現階段還要提出更多的數據佐證,來所言不假,而數據會說話,說出你所認知到的話,也就是說,當媒體說近一半的人怎麼樣時,別忘看近那不是一半的人又是怎麼樣。大致上同意與完全同意的人數,可能呈現各半走勢,但不代表大致上同意的那些人是「同意」性質,只能說「大部分」是同意的,是有一部分還是要區別情況才是。

至少那些人的心理有部分是矛盾相衝突的,這麼說吧?混淆某一種相對上的認知,很容易誤以為那認知的正確性,人類身處一個正確但又非那正確的事實環境上,這不是說反猶太言論可以宛如言論自由一樣,真正愛說什麼就說什麼,就忘其真正的言論自由與口語道德的界線在哪,如果那口語言論最終回歸到人民口中,或是說話者心中,那麼我們只能說教育確實有一部分是失敗了。你可以捍衛你的言論自由,但不能終其一生為它其保衛,因為言論自由的反駁性,就宛如言論自由本身,容易攻也容易守——如果我是錯的,相信我是錯的,那麼對只是剛好踩到錯的影子上。

很多人都有奇怪的認知技巧,容易誤用例子與各種套用,就用資歷來說好了,資歷不表示很熟悉,不會犯錯,一件在工作上常做的事,不代表在影印文件上不會出現錯誤,寫報表時不會寫錯,寫數字的部分不會寫錯,也表示一件事的本身不能反映到其他事本身。我同事有一個老毛病,無法靈活思考,只是遵守其規定或是規則,但如果用資歷去思考,遵守沒有問題,但是深入作業本身,如果不其思考規則與真正的作業流程與運作方式,容易被牽著走,相信什麼就是什麼。再舉一個例子,資深廚師不可能不會「再一次」切到手,弄傷皮膚,再舉另一個例子,一個懂得開車的人,難道一輩子不會發車禍嗎?走路走了這麼久,難道我們一生中都不會摔倒嗎?

事情的認知容易卡到我們認為的認知狹隘中,產生某種嫌隙,認為該是什麼就是什麼,如果我一直問上級這個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樣時,他們都無法第一時間能夠回答我,因為我會無止盡問下去,那麼這個沒完沒了,他們也覺得這個人怎麼愛問「為什麼」,顯得沒有意義。當然,我確實很愛問「為什麼」,因為事情的原因其真正的道理,一定有方向可以追尋,這不是事必有因,而是事必有一種意義存在,而這種意義的存在不一定顯然有必要,但需要有其真正的思考的地方範圍在。

而現代人不愛思考,不喜歡去理解什麼,一本哲學的書籍,雖然我有很多部分也不懂,但我大致上能夠理解作者想表達什麼。以我的理解範疇內,我不是很聰明,但我的確去理解每一個解析的範圍所在,但我一直跟你說哲學理論,我也保證你不見得可以聽懂我想表達什麼。哲學很深奧,但多數人只理解生命的課題,要你環顧四周,盡心盡力去想辦法構思這所有的生活,這生命的完全思考,我保證,這不是我思故我在這幾個字就可以思考周全。

年輕人想著怎麼玩,怎麼吃,怎麼好好過這生活。然而,一如我先前提過的,現代人不會吃,不會睡,不會呼吸,更不會好好生活,交朋友。如果會吃會睡,會呼吸,懂得活在當下,那麼躺平或是耍廢,抑或是追劇追了這麼久,沒有思考真正的意義時,那麼就是為了追劇而追劇。我沒有一竿子打翻所有人,有人確實懂得享受,就像營養師告訴我們那些健康文章,例如年節節慶時,那些年菜有多少大卡,要吃什麼對健康比較好,少攝取什麼比較好。人工甜味劑那麼多,各類的化學添加物,能避免就避免,但我們不管走到哪裡,不能吃完全的「食物」,有些食物確實需要添加「必需品」才能維持「運作」與販售,否則要吃完全的食物,我們可以乾脆自給自足,從咖啡到麵包,自己種咖啡,自己種植小麥,自己發酵食物。而那些所謂的營養師,我不保證她們沒有想吃「垃圾食物」的衝動。

炸雞,可樂,洋芋片,甜甜圈,還有高鈉食物,高普林食物,各類的食材已經加了讓人類愛不釋手的味道。人類會喜歡這些是因為「快樂」,享受這動機來自多巴胺這個傳導物質,腦內啡等讓你快樂類嗎啡成分讓你上癮。大腦愛這些,讓你快樂,避開麻煩與悲傷,大腦則是像一個求癮的小孩,只是我們有克制力,但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從真正的的孩童再到真正的成人們,都會為這些鹹甜食物而容易產生不可自拔的加速感,因為多巴胺是一種讓神經物質能夠有效傳遞的中介物質,很多物質也需要它,少了它,大腦會出狀況。

多巴胺既然如此重要,也在很多文獻與各類的健康文章讀到它,我相信你也不陌生,充斥一種知識的國度中,我們可以了解這類型的傳導物質是如何影響人體運作時,我們就更應該去理解——排除在那些文獻所說到的一切資訊——別忘了,真正的重點不是文章裡提到的資訊,而是沒提到的。我常常老話一句,重點不是「意義」本身,而是以外,多數人對於理解資訊與知識,只有浮游在那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切真理,如果你真的懂了,我也相信你都學會了,但我們沒有,否則在理解這條路上,為什麼分裂來到現在,我們像是交叉了各類路徑後,就覺得「各自為政」才是比較像是「對」的走法?

懂得吃,了解吃,那麼請問一萬五千元的雞湯與自己煮的雞湯的不同是什麼?不是在價格,不是在煮法,也不是在雞隻種類,而是真正的雞湯上的意義,你到底喝進了什麼?米其林三星與路邊小吃攤有何不同?除了服務態度外,食材外,還有什麼嗎?如果你是難民,加薩人民,你會期待吃得飽,還是吃得巧呢?如果你居住在沙漠地帶,你會想吃大餐,還是有什麼就吃什麼呢?如果了解呼吸,那麼我們在生活之餘的同時,有認真思考每一口呼吸到的氧氣真正是什麼感受嗎?當下有讓你明白你打的字,看這世界變化時,一秒也活著嗎?如果你下一秒鐘就死去……

所以,生活與生命的那個階段的同時,我們只是在建築那個認知上。別忘了,重點非「認知」,而是蓋好的那個認知大樓與整個外觀,你是工人,建築師,生活在裡面,不曾其看過真正的「外面」。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