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初端

Photo by Levi Meir Clancy on Unsplash

 

翻開我媽的手機,看到一則訊息,這則訊息是之前加入「團購」的「好友」寄來的,說你好嗎?要我媽再來支持她。我心裡想「莫名其妙」,我媽都已經離開人世兩年多了,你傳這則訊息的意義竟然要我媽支持你,幫你買東西?這期間,你怎麼沒有做到「好友」的本分,關心我媽,至少問聲「你好嗎之類,我還關心你的」訊息,我覺得這根本不值得成為「好友」,連朋友本分都做不到,我還記得我媽「真正的好友」,雖然我見過本人,至少也是第一時間知道我媽過世的消息,而且很悲傷地不敢相信這個事實。我媽的「聊天清單」,其實多半也不認識,但我知道,誰真正關心我媽過。


人的連結早已經四分五裂,傳訊息的目的竟然是為了自己,早已經失去好友本身的意義,甚至只是淪為傳訊息的「工具」罷了,這個「好友」應該要改一改,直接改成「連結清單」最實在。人的連結破碎成這樣,誰又真正關心誰,誰又在乎誰,早已經失去最初的本意。唉!我很感嘆這個社會的連結,交叉區塊過後,你看見的各是人連結破碎後的各類相似訊息,早成為我們在每一個光譜之後的每一個零散的各地。然後你看著在各地的連結,回想我們淪為這樣的地步,你竟然不會感傷,這也真的夠奇特,或許我們註定要破碎,因為這一路走來的人類作為,產生了各種「問題」後,沒有人常常覺得這些都是「問題」,當我在寫下這篇文章時,巴勒斯坦的恐怖組織哈瑪斯突襲以色列南部,我當然感到不可思議,可是對於被突襲這件事本身,我真的不意外。


我不是拍手叫好,或是高興表達支持,我當然為以色列人民抱不平(還有那些在以色列的他國公民),尤其是無辜老百姓,可是想想以色列過去長期的行為,我真的覺得以色列被反撲,真的不是「突然」造成的,而是長期以色列欺壓巴勒斯坦人民造成的嚴重衝突,所種下的後果;以色列長期猶太人治國,開闢並且延伸屯墾區範圍,口口都把矛頭指向巴勒斯坦恐怖組織哈瑪斯,也都把那些人民給鎮壓,現在突然被空襲,問題指向哪裡,我想很清楚。戰爭的源頭來自哪裡?是你長期欺負別人,罵別人才是恐怖組織是禍源,你自己呢?難道你的行為就很正當?(以色列警方就在 2023 年四月進入艾格薩清真寺,與當地民眾發生衝突,而恐怖組織哈瑪斯就此原因發動突襲,他們的行為確實很殘忍,但兩者行為皆很暴力)


以色列裡的猶太人因為有過大屠殺的歷史,所以很自立自強,有自己的軍隊,誓言保衛自己的國家,男女都有義務入伍,學習軍事教育,但真的想想以色列的黑歷史,碰上企圖修法,削弱司法的影響,雖然有大規模民眾表達不滿,包括以色列軍隊,讓以色列內部已經走向往右偏的傾向。問題的種種因素,現在碰上了以巴衝突的激烈開端,以色列已經問題一堆。


以色列當然會反擊,接著就是無辜民眾,當然還有他國的民眾被哈瑪斯給綁架,然後你就看到「戰爭的開始」,問題出在哪一端,從歷史的典故來說,誰又要負最大的責任?(我再強調一次,我沒有支持任何一方,我只是分析戰爭的衝突的初始原因)


當然,還有其他的問題,紐約在三天降下一個月的雨量,印度村落洪水,希臘的暴雨成災,巴西異常的高溫,歐洲高山冰川的消融,我還有舉例更多,這些「問題」的導火線,你通通都可以怪氣候變遷,聖嬰現象造成的。人類本身的黑歷史已經不用多說,我們現在反而還不團結,彼此仇殺才奇怪,人類的未來究竟帶向多好的明天,我真的一無所知。樂觀不是特效藥,自我療癒或是永遠的加強個人體驗,都無法為「明天」帶往一個我們每天都期待「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的那種感覺,問問你自己,你的生活帶來這些的美好,我們真的多嚮往那種想要的生活品質?


泛意義變成了一種皆有的存在,如果把一撇意義的本意加進去,我們肯定會樂開懷,因為我們都相信那皆然如此,沒有人不會有期待,但我們又期待什麼?在網友關於感情的文章發言,一律都建議分手離婚最實在,因為不婚不生,或是有車有房,父母雙亡的那種一個人躺平的日子,幾乎最為實在,因為背負著太多壓力,你親戚的,你兄弟姐妹的,你朋友,還有你不想聽到的通通關掉為止。如果這種算是「地獄」,那真的也算是很極端的悲觀型態,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期待真的有一個適合真正的人可以陪伴,躺平的那種日子是因為與其看他人的眼色,不如回到做自己最為實在,破裂的本質都是因為在社會上的個人主義在每一層之間去影響,你有很大的發言權,但你去想想發言權的實體自由到底是落在哪一個位置本分上,而非憲法給你的言論自由。









我討厭戰爭,反對衝突,但用愛,用理解,甚至用宗教的角度化解,都很難說服對方。當每一個人都相信上帝時,一定有人會說「我不信什麼上帝呢!」,然後用一箭射死了對方,說你殺人會下地獄的,依然把人給砍死。










當連結破裂成這樣,社會本質造成了每一個人都走向自己的生活本質,那麼又到了最後,我們都明白自己活了什麽樣生活歷史,走到了死亡才不會懊悔萬分?有人還沒睜眼就走了,有人見到唯一的日出也走了,也是最後一個陽光時,而有人還沒開口說話也走了,而有人還沒走出屋外探險也走了,而有人還沒見過其他同伴也走了,也有人還沒思考,還沒開始與同伴玩,或是短短幾天也走了,也有人終身躺在醫院裡,唯一陪伴的人是大人時,也走了。小小生命要奮鬥多少年才了解到生命的歷史,全世界的嬰兒也都有還沒到五歲時就斷送生命的痛苦,而有人卻痛苦想要結束生命,卻受到「安樂死」的限制,就這樣持續下去掙扎。這是很兩面的事情,卻也是很現實的兩面。死亡的終點都在,但意義卻大不同。


你真的想過死亡嗎?我從小就想過,畢竟生死課題對我而言再清楚不過,因為我體驗過生死,了解死亡本身不是在死亡本身,而是意義留下的課題,我們卻糾結死亡帶來的黑暗議題,就像抓著死亡不肯放手,這到底是給他們生命權,還是奮鬥權?讓他們「再一次體驗生死」不爲過。


安樂死是很有爭議的,但人們要決定自己的死亡卻要醫生同意,尤其是在晚年的病危時刻是很諷刺的。我不是鼓勵你結束生命,而是在我寫下自殺者相關的故事時,我們都明白,自殺者並不是真的想尋短,而是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走上絕路,我記得在地獄中,自殺者的痛苦是最痛的,因為閻羅王總覺得會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那些人都是「笨蛋」,是不值得同情的。當然,他可能沒有考慮到痛苦而安樂死的那些人,不過真正想死的人,都有很多的苦水要說,像海浪般湧來,只是看你願不願意傾聽。(先不管你認同對方與否)


這篇文章可能有很多爭議點,你可能都不愛聽,或是覺得這篇文章根本就是錯誤百出,誤導人。但我只是想說,在戰爭的邊緣,也就是衝突的一開始,造成了人們相互殘殺,一定有原因而形成,如果我們真的去了解最初,或許今天殺害會少一點,但基本上不可能。因為就從原始性來說,人們為了食物而爭奪,因為未知而害怕,開始仇殺,因為不試著了解而造成誤解,因為有太多複雜的糾結情緒而造成復仇一直源源不絕,不肯結束。冤冤相報何時了,我們的問題究竟是誰一手鑄成的,我相信你應該有答案。


我討厭戰爭,反對衝突,但用愛,用理解,甚至用宗教的角度化解,都很難說服對方。當每一個人都相信上帝時,一定有人會說「我不信什麼上帝呢!」,然後用一箭射死了對方,說你殺人會下地獄的,依然把人給砍死,說要獻祭給神,結果造成了更多的流血衝突,我們力求方便,可能在意外中都把人送進醫院。一個人的端向,造成另一個人的端向,請記住,光譜之中的極端是相互拉動的,只是並非直接選中,而是間接造成。各種連結起來的事物,就像某一我們在相互拉動的光譜邊緣,那樣在泛意義之中,成了各自解讀的意義,卻沒有人幫你解讀,或是用兩個方向解讀,造成了錯誤連連的拼圖碎片,到底是看見什麼,看黑影就描繪,也太草率。(看標題就留言的那種無意識感)


當然,這無法劃上等號。但我深深覺得,在死亡的後面,或是生存的前面,我們很難真正認識自己的每一寸行為。我會用「寸」是因為,行為如果放大來看,其實雖然可觀,但只是為了放大而放大,但你縮小來看,你才認識到,你此一行為是如何影響其他人的行為,我也沒有說我的行為都是正確的,我確實也有與我老媽朋友的那種行為,但我也不會傳訊息叫你支持我,我反而希望你可以自願去加入我的思考範疇。整個世界已經失控,社會已經用「另一個」,取代了現今的這個那個人事物。當連結變成了交叉區塊的背後的整個影響人們思考的範圍時,我們自然選擇類似的交叉活動,雖然類似的並不多,但卻很集中——因為光譜的兩端早已經形成兩派,即使你是溫和派——因為事物會影響人的糾結性,讓你是非看不清。


在乎?為了在乎而在乎,為了更新而更新,為了什麼而什麼,如果你答案皆否,我還真期望,這世界的和平就只是另一個和平,就像非洲草原的安靜對比在黑夜中看到爆炸聲響的恐怖,那樣兩種寧靜,因為爆炸一響,象徵戰爭開始,也象徵在開始時,劃破聲響時,換來是一種巧妙的寧靜感。(你試著在戰爭中關掉聲音,就知道我在說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在衝突之中,好像全然斷了空間畫面感一樣,那樣的解離自己。真正意識到,不如希望不要多意識到什麼,保持一種無知。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