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高進步

圖片來源:Mussi Katz(Flickr)

經過一個世代,世界還是沒有什麼變,而所謂的變,大概就是我們所認清之後的變,世代成長,碰上網路世代的爆炸,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進步。過去的電腦連結靠著三個 W 的出現之後,我們得以連上網路,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人工智慧的大曜進。


這沒有什麼不對,我是想,既然人類以追求進步為優先,那麼持續增進該有的進步為動力,理所當然。想一想,天地為進步效率為優先——放在我們人類身上——我們卻把這種視為最正確不過,才充滿笑話。在〈空泛的進步〉中,我說,這樣的進步簡直就是為了進步而追求進步,就像我們是為了需求而講求吃飯的效率一樣,好讓自己更能夠吃得「進步」,簡單來說,就是美味最簡單的關鍵:吃飽。


然而,有些人卻不這麼看,他們追求的是吃巧,而非吃的量,也就是質大於量。好吧!精緻的豐富美食確實很有效率,我們也常常認為,一頓專為糖尿病病患設計的食譜菜單勝過我們每天的油膩菜色。這沒有不對,我是說,把一頓便當的熱量控制在五百左右大卡的熱量,並且增加五色蔬果的份量,真的很有正確的觀念。但請想想真正的事實:當一個人家徒四壁,當一個家庭是低收入,當全世界的平均所得差得十萬八千里時,請再來問,這樣的菜色是否可以符合每一個人的期望?


就以台灣來說,全國的收入極高的不平等,不是提高收入比,加薪就可以跟上物價的水準,買得起房子。再來,薪資牽動物價波動,就算不來一杯手搖飲,不到便利商店購買嘴饞的零食飲料,我也相信,要在這個國家買得起一棟在市區的房子,過了二十年以上,物價與壓力都還在——且未來知多少?


總統很天真,都以為增加基本收入就表示經濟可以起飛,我不在乎經濟成長率有多少,我只在乎生態系統是否影響我們生活水平到什麼波動程度。有多少能力拿出多少薪水,我一再提到這點,只不過,在經濟倡導「成長」的今天,宛如進步是人類的共識時,就忘了該意義的實質有什麼?


慣老闆很多,只在乎自己企業的業績,只在乎多少紅利是進到自己的口袋,或者友好關係人緣的口袋,所以這個詞才這麼「熱門」。如果老闆——就算不是大好人,起碼也不要壓榨員工強制責任制。也或者在工作量無法在八小時完成的今天,也起碼能夠提高真正該有的效率。然而,提高效率這件事,就等於在八小時之內要完成超過八小時所需要時間的事——來符合「高效率」的標準定義。於是乎,我們變成了進步「要求」的絕對詞。


我的主管每次說那句,實在讓我很感冒,也想笑。「來到公司多年來,怎麼沒有進步呢?」,這句話根本沒有意義,因為公司制度的不完整以及各種人員的效率之下,沒有人想求高效率的進步,然後給你加薪(起碼我就沒有過)。事實上,進步這樣的詞,根本不只是適用我們公司,還包含全台灣的中小企業。如果公司真的夠持續進步——不是只為了追求效率與業績,那麼員工當然會做好每件事,自願奉獻。當然,這樣的神話終究是破滅的,就像你一心想進最好的公司 Google 為例,那為何有人想「自願」離職?或者其他的網路公司也是如此?沒有完美的企業,只要完成電腦內的程式碼,或者該有的效率本質,你就可以打卡下班,那麼當初成立辦公室的目的就沒有意義,這樣的成本省下來去租借場地不是更省下大幅成本?既然哪裡都可以辦公,何須辨公室?然而,問題是出在團隊合作,以及本人的溝通上(我相信視訊會議沒有親自見到本人更有意義)。


因此,進步的思維需要溝通。政府也是一樣,如果政府做事有效率,公文從送達到批准,不會等上幾個月之久(我講的是民眾的公文),公文有輕重之分,什麼是重要的,看辦公室上的那一疊疊待辦的「報紙」就可以得知,這當然,這不是辦簽名會,只要簽上大名即可,政府公務員的效率以及民眾在民營公司的效率,可說是所略一同。


當然,值得獎勵的是,我們的責任制也可以盡可能完成高效率之後才來講究下班做自己的事,也就是說,高效率的用法變成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去完成極大化的事,這就是「效率」的絕對詞,但源頭去想想,要去處理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的委外與份內似乎也裡外不分?我是問,我從沒有看過執行長的事情多到自己可以處理完成,不需委外,然後分派給其他人員幫忙完成?反倒是執行長的事情幾乎都外派出去,只接受董事會成員的「拷問」,拿出業績給他們看是否值得勝任這份職務,打混摸魚總難免,問題是,誰多誰少的問題罷了!


政治人物表現給公眾看,說得給媒體聽,事情幾乎了一部分的作秀。就算他們說不是,但總是有這樣的聯想。政治人物的事情幾乎都外包,所以他們的底下官員才是懂細節的人,而非首長所能得知。管他是總統還是行政院長,他們做的事絕對沒有扛鋼筋水泥的人來得「實在」,當然,坐在辦公室或是出外趴趴走的人不能跟焊接鋼筋的人比較,但事情總有不同——我是說,事情的內容總因人而異,但進步的一詞說法,卻只是被寫在他們的臉上,被我們打臉——因為總是看數據說話。


進步要有意義,當然是看進步的本身說起,但事情本質總不是這樣。電腦提高效率之後,我們幾乎仰賴一台電腦為工作優先,加上網路的連結,就成了迷你辦公室。雲端成了未來辦公室的水準,但反而我們忘了著墨真正的進步的效率水準,除了在短時間如何極大化之外,真正的意義在於,我們的一派提高進步的那方普遍基準方位之後,不見得會讓整個世界或是國家提高該有的產能水準,就像經濟的原生是來自生態系統一樣,換個意思是說,我們瘋狂追求一天要生產一萬個同樣的產品之後,就會耗掉更高的資源,例如水與電,還有更多的額外開銷,就忘了這樣的幾乎呈現垂直水平時,獲益者是誰?



在人際社會要求多數卻達成合理的現象時,我們悄然就認為這樣的水平在正常不過。



或許,餵飽人們為優先,畢竟,十億的人口嗷嗷待哺,剩食卻是無盡去放大。很多無法吃得飽的民眾反而追求更高效率的營養食品,因為快餓死。反倒是質大於量的階級,更容易忽視真正的質量平衡的問題,也就是說,追求更大化的質量問題,就會一方面往另一個方面倒,也一方面把這樣的需求漸漸拉成更高水平。


改善這問題,我不是這問題的主導專家,也或者在達拉斯論壇的多位重量級學者也沒有好共識可以取得這樣的水準(他們畢竟還有高薪水可以拿)。街友,低收入家庭,貧窮人口,戰亂兒童,生活在邊緣地帶的份子們,每一個人都想提高自己的進步,沒有人甘願流浪,居無定所,像個殭屍一樣。當我們把手伸進自己的胸口中,都只有想到給予的其實並沒有要有很多,也或者在拉拔之間,我們的利他說來也相當有限。


因為回到偏見選項,進步的關鍵,一方面就與偏見相關,我們帶著偏見就容易把進步的一詞攬在自己身上說,要有高效率上的進步,就忽視進步之外的東西,心理學家都稱為盲視。要有什麼樣的水準幾乎在水平的那條線,被劃出很一致的水平線,因為基準就是這樣,忽視著人與人之間的不一致,也或者是我們的生來的偏見有著大小一致的巧合,所以白人主義幾乎沒有斷過。


誰的過?誰真正知道進步不單單只是這個詞的意義解釋而已。在人際社會要求多數卻達成合理的現象時,我們悄然就認為這樣的水平在正常不過,所以在番外篇的同性戀,各種以外的人被視為不合群份子,誰又願意呢?也或者多元化社會是太多元化了,需要重組一些,才能完成往日風華,至少是簡單的單純水準,在來來往往的各種聲音與頻率卻難以有一個包容五湖四海的宇宙系統,我們至少沒有,即使我們眼界那麼廣闊。


因此,進步的源頭是什麼?或者那當中的意義指的又是什麼?我不意外的去指向我們當中的工作效率,以及科技帶來的技術擴張,也因為大數據時代之後的人工智慧蛻變,有著前所未有的大革命之後,我們都以為科技帶來的歷歷創新是絕對的市場發展,至少人類是這樣想的,不是嗎?


但經濟總是扼殺我們的貧富差距所導致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就是指從上游到下游的一套完整體系,上游指的不只是農作物,還有大自然的循環與我們的對待,生態系統還有動植物的依賴產生的食物鏈,還有環境當中最重要的「成長」——這裡的成長是指生生不息的循環體系,得以讓環境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不過,以森林來看,土壤的受傷情況實在比以往更為糟糕,植被幾乎不存在,連地下水源也用盡,海洋也是一樣,塑膠垃圾的漂流物以及各種製品,一直堆積在海底層,海洋影響森林的生態發展,因為沿岸的植物會影響動物的覓食,植物的生展,還有氣候帶來的影響等等。


這樣的生態系統連帶影響貧窮與富有,貧窮的人買不起,也無法靠著農作物與漁獲等等自取獲利,一旦沒有來源,就少了收入來源,一旦減少收入,價格就會飄高,一旦富有也想要買,那麼價格就可能被壟斷與縮水。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但反觀去思考進步就只是一昧去追高,然後拉成一致性的等長,經濟成長是賣給了誰?


這就是我們要的進步嗎?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