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終極指南


現代的父母的確不好當,有時候你自己會這麼覺得,甚至你不是父母也為他們這樣抱屈著。每個孩子是我們的掌上明珠,是個小王子,是個小公主,需要人來伺候,叫他們吃飯愛理不理,總是把頭轉向另一邊,朝向電視播放的卡通,朝向外面的草地與陽光,母親總是很難為,又無可奈何,只好等著他們身邊的小王妃(國王)說:「小芳,乖乖把飯吃完,吃完帶你去最愛的玩具店,買你最愛的玩具喔!」

我在自助餐店就這樣看著祖孫與母親三人為了女兒,這樣連哄帶騙要求把碗裡的食物吃完,碗裡的食物只剩下肉丸與青菜,過了一會兒,才把它吃完。女兒轉過頭來沒有注意我,我卻注意她的臉頰,滿臉通紅,又轉回頭去慢慢吃飯。這家人為了女兒,可說是無奈又感慨。

為什麼現代的孩子這麼難教?大部分的家長都有這方面的疑問,我也相信你為了你自己的孩子也一定會去坊間找尋孩子的教學秘笈,像最近的一本—《零到五歲的大腦活力手冊》(Brain Rules for Baby)就是其中之一,作者約翰.麥迪納(John Medina)是大腦專家,是個分子生物學家,他可以解釋大腦從零到五歲究竟在幹什麼,想什麼,而你身為父母又要做什麼,才能讓你的孩子又聰明又聽話又自律又不會惹人討厭,我沒有看過完整的內容,但是聽過各大雜誌的介紹與摘綠,我想必影響不少父母和我本人,至少在官方網站的內容還不少,你可以先去瞧瞧,看看書籍介紹與相關影片和他幽默風趣的解說,我相信你的印象加分不少。

但這本是不是終極指南?也就是說,只需要這一本,其他教養的書可以丟了!燒了!當然也可以捐給我,捐給圖書館或書店,他們與我都很樂意接收。只是疑問在於其他的教養書籍的那些作者是不是都白寫了?還是這本是個基本,其他是附加說明,或其相反?教育沒有一本書是終極指南,是可以明確告訴你孩子要這樣教,你才不會出錯,你如果那樣教,你必須後果自負,而我的文章也不是,這些不是基本教養方針,可以明確規範告訴你,聽我的準沒錯,畢竟孩子從懷孕到生產都在你的肚子裡進行所有的活動,我不是你,也不是你的丈夫或妻子,無法全程參與你的生活,但是你有義務養大你的孩子,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然而,我們就是因為孩子的教養問題,總是傷透腦筋,總是為了孩子的基本開銷跟另一半大吵一架,也因為這樣,我們才要請教專家給我們解答。

而所有孩子的問題迎刃而解了嗎?我想應該還沒有,如果真的有,那麼上述那本書肯定是最後一本。事實上還是會有下一本,下下一本的教養書籍,你看了那麼多後,你的心得報告是什麼?肯定脫離不了「好累」兩個字,就算是「甜蜜的負擔」,你不一定在二十年還是這麼覺得。畢竟已經是二零三二年,時代已經都在變了,那麼大腦的功能肯定被開發差不多了,你還可以覺得教養是一件簡單的事?如買罐可樂這麼簡單?(事實上也非很簡單)

教養不簡單,如常常會希望「愛很簡單」就寫出「愛很簡單」或「簡單愛」這類型的歌一樣的道理,我們越是期待越深,就希望可以從中得到不少安慰,就像望梅止渴。同樣的,我們越是希望孩子能夠快樂的長大,就會在孩子的世界中得到不少的影響力,改變家長本身,讓家長認為「雖然辛苦,但很快樂」。只是當我們看著教養書籍給的提示與解答後,才慢慢驚覺,並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奏效,也可以安慰你,因為我們都知道,光靠點火柴並不能讓願望成真,讓夢中的奶奶來安慰你,但我們就是會照做不誤,且很少有疑問,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就是如此,只要我們相信就相信。

也因此,為了讓孩子能夠變聰明懂事,我們就努力找尋方法來嘗試,只要看見他有改變了,就認為這方法有用,這本書有用,這個作者的書籍就會大賣。然而,我們卻很少看見孩子的私下一面或任何弊端,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統一方向很簡單,就是孩子只要變好,什麼代價都願意付出,只要孩子能夠安全回來,我們一百萬都願意贖回,我若是父母,沒有不這麼希望,但我們錯在是不是相信太深了,導致孩子相信我們反而沒有那麼深刻,所以為了了解孩子大腦的想法,你才願意花大把鈔票買教養書籍來研讀與實行?

難怪教養的書籍沒有一本不是大賣,也沒有一篇孩子的探討文章那麼多人閱讀(我的除外)。我們看遍各種教養書籍後,難道有改善嗎?依然沒有,你還是會繼續閱讀與尋找,直到我的孩子變好為止。因為我們都知道,教養孩子絕對不是一本書奏效,也絕對不是任何一篇文章有理,我們會篩選,我們會找出適合孩子本身的,只要給孩子完整的教育,我們非常樂意。

但教育孩子別無他法,就是你基本的互動、觀察與模仿。孩子只想看你怎麼做,如何做,為什麼要做,怎麼跟你一樣,但我們就是要去解釋孩子的行為讓家長去相信孩子的動機不單純,專家講得頭頭是道,你大腦聽得井井有理,孩子的心態—你都了解了嗎?若真的了解,你的方向都對了嗎?想必還沒,或是應該不完全,因為對我們而言,孩子要由心態轉為正向,轉向樂觀,必須藉由母親的引導,才能讓孩子走向光明。西澳洲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的研究人員為期兩年的研究發現母親對於孩子的觀點很重要,可以幫助孩子看見不同於他人的觀點。在這項研究中,超過一百二十多位的四到六歲的子女,觀察其父母與孩子如何互動,以了解人類的發展能力是如何用另類角度來看。孩子在完成任務後,評估他們的語言技能,孩童來推斷他人的信仰與預測他人的行為,轉為不同角度的這項能力,是因為母親在這方面使用他們孩子語言種類。也就是說,母親對於孩子的行為可以作為有效的影響力,甚至影響孩子日後行為發展,但並非是完全。

而我們在找尋教養的指南時,往往只想到當前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從來就很少捫心自問對孩子的關鍵影響力到底有哪幾項?雖說都是為孩子好,可是看看我們對於教養的方針始終沒有完全且不偏倚的指南針可以導航,上述那研究只針對語言與同理心,其他活動可能性還要更多來探討。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