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針


想像在一個充滿完美教育的世界:孩子自律自強,懂得何時該起床,有禮貌向父母問好,向兄弟姊妹行尊重之禮,懂得謙虛讓弟妹或兄姐先使用,在學校中,懂得向同學請教,不隨便嘻笑怒罵,對老師恭謙有禮,用餐時,不挑食,一定吃完餐盤裡所有食物,清潔打掃時,做好應盡的義務,且還會幫忙同學,放學時,整天都是快樂的心情,回家一定做完功課再來吃晚餐,不看電視超過一小時。不使用電腦,隨時上床睡覺,睡前還會「吾日三省吾身」。

這麼美好的場景有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嗎?當然有,我們每天都是這麼期待中,不作白日夢,一定讓這願景成真,因為我們知道,教育乃是未來的施政方針,從小的學齡教育到日後的學校教育,或者社會上的技能教育、人生教育都是希望的燈塔,我們不可能隨隨便便放棄這樣的夢想,孔子的教育藍圖,乃是君子之道,乃是生為人的本份,我們應盡遵守教育的基本理念,充實孩子到成人的每道教育本業,讓他們的教育未來—活到老,學到老,用到老。

但現在的教育是如何?從過去的「隨便的教育」到「教育.理論」,再到「偏差的父母」,你看見了什麼?是否我們這代的教育一代不如一代?還是一代還有另一代?教育的未來方針不斷改變航行路線,手中的指南針已經幾乎派不上用場,只剩下天上的北極星與你手中的手機裡的陀螺儀App,它能讓我們找到教育的方位,也能讓我們找到教育的未來不只是掌握在教育部長的計畫中,而是你人生階段的每個方向中。但要怎麼指出現在的方向?手中的東西南北可以不受磁力影響來找到嗎?還是就憑你大腦裡的直覺運行?

十二年國教即將在台灣上路,多數的專家明白告訴你該如何因應面對,甚至官方的網站也告訴你十二年國教的詳細注意事項,可是告訴你的是你的孩子即將走上這十二年的教育課程,卻忘了告訴你的是十二年國教就能讓孩子讀得快樂,讀得有成就嗎?開始提出「十二年國教」,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造成明星學校不太有明星光環,或者更想讓人報名「明星學校」,可是依照它的分配,明星學校是否那麼有特色見仁見智。然而,我們卻常常被「明星」兩個字弄得蜂湧而至,華而不實。

是不是要讀「台北第一女子中學,才認為我的女兒很風光」?是不是要「建國高級中學,才認為我的兒子而有前途」?是不是要要讀「哈佛大學,未來才有就業保證」?是不是要去「牛津大學就讀,才知道你的孩子不簡單」?是不是「讀了麻省理工學院,才認為未來職業更上層樓」?是不是有明星加持,才知道我的身價不凡?那麼無名人物呢?是不是就該找到地洞挖起來,見不得人?

如果以上為真,那麼前述的完美教育的世界就不存在。畢竟不是每個教育體制很完善,可以給孩子經費作研究,有些學校連紙筆都買不起,要怎麼教書呢?有些學校沒有操場,是不是不用辦運動會了?有些學校在山上的峭壁中,是不是就不用招生了?畢竟要走路上學,得先面對懸崖的恐懼,有些學生得要十幾個人擠一間教室來當臥室睡,有些學生得要走十幾公里的路來上學,有些學校的午餐很簡單,只有基本的糧食填飽肚子,那麼以上這些師長與學生是不是就沒有教職權與受教權?或者大膽的說—未來的前途一片茫然?

若是要這樣,那就是根本的「教育歧視」,不是你讀了公立學校,孩子的壓力就會減少,也不是讀了私立學校,成績就會進步。更不是到了處處有名人校友加持的學校就讀,你的身家就會多加值很多。學校提供給你的是受教的權利,你有義務把它完成學業,而不是把它完成一張「畢業證書」,那非但沒有意義,且還有惡補你的學校所學得的知識,這樣又何必花大把銀子給學校呢?又何必出了社會還要找公職或進修班呢?

不是進修班或那些就業技能補習班不好,而是教育的前提往往因為前者基礎不夠,才要報名就讀,如果不是為了鐵飯碗,你會報名公職行業嗎?教育本身就是從前者到後者,完整的藍圖來建構一整個列序。然而,我們卻時常為了「光明的火源」,不斷朝前方跑去,直到發現出口是個懸崖,而你差點墜谷,許多電影的再黑暗的地洞中,只要看見前方有水源或光亮,就常常代表著—「希望」,可是請先想想,前方究竟是光明,還是「燈籠魚」的嘴巴口?

也就是說,我們盲目的追求流行,也盲目的崇拜「盲目」,把它供奉起來敬拜,早晚三柱香。時常讓我們看見人類的盲目,與可笑之處。那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要怎麼實踐呢?難道要看見孩子「就業技能保證班的成功案例」,就去報名嗎?那麼不實質,那麼親戚的管道呢?恐怕有利益關係。我們不是喜愛別人給我們的光環,就是為了光環而去追求光環。

所以完美的教育實行方針恐怕現階段難以圓夢,許多的歧視陰影依然還在,不是說放棄就放棄,像個揮之不去的影子,一直跟著恐懼。我們要完成教育的美夢,那麼需要每個人著手進行,前提是你不准「以貌取人」,但時常問題是我們的個人卻藏著歧視的字眼一直不放過我們,直到發瘋了,需要「驅魔師」了,才肯願意把我們內心的心魔給揪出,畢竟惡鬼是看不見的,那又怎麼奢求人的演化一天比一天還要進步?

只怕適得其反,人類一天比一天還要再倒退,或停留於此。我們不敢奢望人類會有一天會重新自省,然後改變自己,改變這社會,我們時常帶著自己的私心出發,不會遺留在家,所以教育的方針時常總是針鋒相對,老師希望改變孩子面對世界的方式,家長希望帶頭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我們又總是羨慕別人的孩子那麼聰明伶俐,恨不得跟他們一樣。也因此,名校人人愛,教出的孩子卻不見得人人都有一番作為。有時候,改變家長自己本身不易,而是孩子影響到家長需要做出改變的時機才是關鍵—就像《鋼鐵擂台》(Real Steel) 那對父子,孩子默默影響著過去是拳擊手的老爸—改變自己,改變這家庭,也改寫歷史。

而我們呢?「歧視」依然在內心飄揚,卸下旗幟後,不僅沒有收好,而被寫進自己的抽屜中,又隨時等待升起。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