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政治・人性

 

Photo by Michal Matlon on Unsplash

以現在來說,世界的局勢是蠻亂的,用政治的術語來說,就是左派與右派的鴻溝極速地拉大中,我不明白,若是左派與右派各自成為了一個國家還是帝國之類的話,這世界也叫和平嗎?左派與右派會不會有一天突然打了起來,不只是因為看不順眼,或者只是想解解悶?


一個國家一定有左右兩派,介於中間的叫做溫和派(上一章有提到),然而,不管你是左派,右派,還是溫和派(有人說中間派也行),我們就先左派來講起好了!(之前已經提到保守派的思維)


左派基本上就是個體主義,奉行個人教條的一種行為守則,這種人,或是這些人的心中思想是自由傾向,屬於墮胎權在女性自主手上,而非生命手上。也屬於人人應該奉行平等原則,不喜歡階級統合思想。由於個體自由主義的發達,連帶保守派的思想,不免有著個體上的健全發展,只是階級觀念很明確,由上到下,一種一體式的垂直走向,上有神,下有卑。


種族,也就是不分膚色——但由階級來劃分,也算是一種種族,只是多半我們提到了種族,就會想到你是哪裡人,你的膚色與文化是什麼,那種刻板印象,始終都在,而那種由種族所劃分的一種貫穿上的思想,如賤民到貴族,我們好像就要配得上,或是要取得某種身份地位。


這也是種族的墮落,與那種權貴之間該有的地方區域之間的落差,印度很明顯,相信我不用提到例子,然而,在種族世界中,我們不管是自由身——所為的左派思想存在——我們依然都有著很明顯清楚的保守或是階級觀念在我們血液中流動。


而所謂的自由,總會提到自由意志這四個字,但自由——作為你的言論自由或是人身自由,個體上的自由,都只是在你的大腦範圍中去認為你的自由不過是你應該吐露的自由地帶,來合理你對於觀念或是統合的規劃邏輯自由。


因此,來看看左派的自由裡理論,每一個人應該可以作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顯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聽得進去,否則法律的規範的行為人,不會叫你的自由有權益為你的自由付出合理的「手續費」,是正常不過。而這種手續費,哪管是實體上,或是你個體行為上,或是你情緒整體的,我們學到的人身教訓,好像要怎麼樣見骨才知道我們是行為正確的模範人,而不是作為人本身該有的省思,還在人裡面打滾,要做得更像「人」。


而更像人的意義就在於你只是想成為要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加思考的道德人,道德有其界線,所以模範人的意思就是說,在思考中,模範上的定義是讓我們嚴守道德中心思想,而非真的要像個更加準則上進的完人。


完人與道德行為人的差異就是道德可以自律,完人卻只是想要更加完滿與成就式的進步思緒,好讓自己的完全更加有道德上的完備(你真的沒辦法)。越是要緊繃道德的中心,只是讓人的行為更加有嚴律,好讓自己更加不該犯錯,而犯錯就會更加擔心與糊塗,而不去思考避免不再犯同樣的錯,卻又更加擔心不是更加犯錯,而更去犯錯(因為毛病只會更多)。


換個意思是說,擔心自己是個更好,或是想要進步的人,可能就在進步的思緒中,或是在行為合理之間,更加行為去不去「該」合理化,好讓自己行為該用合理化解答——因為你有可能搶先一步去合理。而在個體合理世界中,每一個人只要更加去合理行為本身,就會把道德緊縮到自己不應該,或是犯錯了,就更加限制——不去思考行為合理之間的規範之間。


就把我自己當作例子:有一次不小心打翻飲料,是路人提醒我,我才知道這件事。然而,當我無法從這次的意外事件中了解下一次不該隨意把飲料放在背包,我就同時也知道飲料放在背包的危險不是不該,而是飲料上的設計與缺陷,還有在購置飲料時,我應該怎麼思考我這行為是受到外力環境影響才這麼做,所以是行為不對,還是我在合理自己行為時,沒有自覺這件事的前因後果上推向,把這合理化行為去「正確化」,所以飲料才外漏。


一般人大概不會像我這樣去思考行為合理的每一個環節影響。你多半只是想到飲料打翻在你的背包裡,所以你不應該把飲料放進裡面,對吧?但當我放了很多次同樣的飲料相安無事時,我也再去了解飲料在背包裡面的情形,還有飲料的設計與密合程度,還有每一次在行走的速度與動作的行動是否都會影響,還有在我再去行為合理之前,不能只想到這是合理正確——但你通常不會這麼做吧?


因此,這就是行為合理上最大的缺陷,你還沒有認真發覺,還真是遺憾—套用政治人物喜歡的用語,然而又看到什麼?或是得知什麼?時間來得太快,你沒空反應,交給你的意識嗎?只會更慢而已,了解你的行為的那種很重要,當然不僅限於感覺罷了!政治卻牽扯到感覺,連愛情本身也講究「感覺」,很奇妙吧?


        既然講到感覺,不免就提到政治投射過來的那種我們想要出現的那種意義,這實在很複雜,說真的,我也很難用白話文或是「白癡文」解釋得讓你明白,不過作為「政治動物」(最近看到這個詞讓我不由自主想到現代的我們局面),如果用以動物觀點來看,人類好像要的就是自己投射出來的正確偏見,好驗證自己的感覺是沒有偏誤的,至少沒有那種偏誤—心理學上的認知,你能真正了解,還是透過感覺去認識你的理性認知?


        因此,這是怎麼回事?左派上的意見去視為什麼?或者右派的意見視為什麼?當我們都是溫和派又被視為什麼?關乎我們的主張?不管你是左派或是右派,其中一定有一定不合你胃口的事物,而你必須站出來「反對」,對吧?人若是想看到想看的,自然就去搜尋我想要知道的,可是呢?每當我對著臉書或是 Instagram 上的廣告去按不喜歡廣告時,他們都以為我不喜歡的是內容,其實我不愛的是「廣告」本身。Google 也是如此,不管我喜歡怎麼樣的選擇,Google 還是投射給我一模一樣的廣告,那麼這種「選擇」好像也無意義,況且,我也不喜歡廣告本身。


        有人就很討厭 Google ,為什麼,因為個資的問題,搜集你的個人訊息,投射給你想要的,而且這種幾乎等於強迫性的,微軟也是一樣,強迫推銷他們自家的商品,打著捍衛個人隱私,卻是愛死這些個人資訊,抓著不放。這些企業的獲利是廣告,但是廣告本身呢?無止盡的投放給你要看的,不管你知道什麼,搜尋什麼,專注於你,似乎是個體本身就投以最想要的為止,絲毫沒有想到用戶的心坎裡。


        你當然可以說不要用這些服務,可能嗎?當然可能,但是政治的背後,就是社交捉弄的背後,也是人與人之間影響的背後,政治動員,影響著人的思考,雖然政治廣告並沒有什麼效用(最近的研究證實了這點),每一個人都知道「應該」投給誰,現實生活中呢?我們不是被政治社交上的言論影響,就是在自己的觀點胡亂地增加有無該有的言論。


        言論自由很好——卻容易遭到濫用,我們做不到這點。LINE 上的廣告與評論千奇百怪,什麼廣告都可以上架(幾乎啦),言論可以有自由發言,但處處都可以扯上政治,我想不透,iPhone 的台灣價格很貴也跟民進黨有關?或是生活上的民生訊息都可以扯上現任總統?政治在說什麼,我們似乎只會在社交裡面去兜圈子,然後看看之後又冠上什麼陰謀,或是另外一種奇特的感覺說法,在你思考發言時,感覺比理性重要,感覺可以甚於我們對於理性的陰謀說法,甚至把感覺放得太高,讓理性無法攀上。


        我不是說感覺不重要,道德的完備是需要思考感覺,就是感性的成分,僅止而已,而不是把感覺視為神訓,處處依賴,也處處都以為是感覺在我們精神堡壘中,作為糧食。如果真能了解處處的感覺,你也該知道,每一次的那種生活上的瘋狂追求,尤其是三享生活與政治在你大腦內的投放,你真的會一頭熱,也高估感覺的錯放。



政治動物,是感覺動物的一環,道德上沒有完人,只有在思考道德操守的人,是人在思考與進步之中偏偏要接近道德嚴肅的部分,好讓自己道德更像完人。



        但沒辦法,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群眾瘋狂不是因為獵巫行動,而是思考地就只是思考這樣的單方面而已。意義當然不是思考(其本身),科學家或是政治評論家若能想知道思考的背後的下層——也就是人心最接近核心的那一層,我們就還在兩百公尺之間去分出最暗與最亮的細微部分,把自己累得要命。


        你不想淌渾水沒關係,你作為溫和派,也不表示你不會隨之起舞。我也認識那種沒有政治意象的人,但是說到了現代的民選政府,或是什麼民生議題,或是關於健康的話題,好像又開始有自己的意見陳述,認為自己的理性成分是多於沒有政治偏見的部分,實體上呢?感性會讓你不再吃醋嗎?還是真能理性與感性在思考中,都能照顧好彼此?


        因此,多少而已,而非「有沒有」這麼是非作答。政治動物,是感覺動物的一環,道德上沒有完人,只有在思考道德操守的人,是人在思考與進步之中偏偏要接近道德嚴肅的部分,好讓自己道德更像完人。所以道德完備只是一種虛報名詞,我們只是想要作為有意義思考的道德行為上,有良知,並且可以思考寸步之間的行為完整人,或者說是意義人也不錯?


        但不知道是否讓你更加煩惱,法律是行為人,道德操守是完備人,而行為操守是意義上的完人,也就是完全人(完備人與完全人的意思不一樣)。看到這邊,你可能也還是不懂,沒關係,道德是道德,行為是行為,我只是把完人裡面的東西抽離出來去分解更為細項,因為兩者解釋起來也很接近與模糊,但確定的是道德與行為之間,是我們想要成為完全或是完整心態該是怎麼樣的人。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