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友(續二)

圖片來源:Owen and Aki

 

沒有朋友顯得悲哀,有朋友卻顯得無奈,因為那些根本上來說,不算是「朋友」。朋友的定義已經被說到陳腔濫調,還是沒有人「擁有」「正常的朋友」一途。我這個「邊緣人」想要有一個好朋友,看來根本也不太可能。有人會說,你要改變自己啊!你要學著怎麼與人對話,聊天,做個「有魅力」的人,讓人家對你「有好感」。我做了,然後呢?我改變的不夠嗎?是錯的嗎?算是錯的吧!但深思之後,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為了交朋友而去交朋友,把我內向的個性變成外向,至少是一部分活潑的外向,我就算滿意嗎?我就會「快樂」嗎?我怎麼想,就是覺得不會,因為「日久見人心」,今天,你看見的是我為了你而去「交朋友」,來改變我的「本性」,結果我成功了!並沒有讓我覺得——喔!我有「朋友」,甚至我有「交往對象」了,我就「人生勝利組」。我始終覺得,每一個人都要改變,我也覺得這不是為了交友,人就真的有存在「交友」的真正必要性。交友 app 那麼多,真正的朋友少之又少。


寥寥可數的那些人,對於朋友,大概就是聊得來得那些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的「暱稱」吧!這些「朋友」能夠湊在一起,成為一個團體。但真正的那些「朋友」聚在一起產生出來的濃厚情感卻沒有顯得更加靠攏,為什麼?不外乎人們對於自己的掌握永遠比外人多了許多,人要自私,或是「做自己」的自私也往往比看別人多了不少。於是人們要求平起平坐,於是人們對於人們之間的距離需要更多的情感空間,好保持相對。


因為人處於「社會性」狀態,一定要某種相對的平衡因子,例如公平性,例如連結起來的滿足關懷情感。社會是要求多數的連接的群眾狀態,也就是一種平行線之間的穩定一致性,所產生的情感需求,來達成人之間的渴望的需求性,畢竟,我們需要每一個人之間的連結才能有「被」的關懷感受,現在的人們則是在網路找到了一部分的需求,以及知道和被知道之間的連結滿足感所包圍。


這樣的意義多半是社會產生的認同需求,也就是我滿足你的需求,你滿足我的需求,這裡的需求是指關懷性,人會相互關心是因為相互的某種互惠的道德責任,也是相互扶持的一種社會的堅強扶持,說穿了演化就是為了生存。然而,愛因為在人類的需求產生了認同與關懷感,我們才會看見一同社會道德扶弱的拉抬互助合作,因為人們會合作,也一定是對雙方都有好處,這種好處不外乎就是對自己的心靈滿足,或是物質滿足,從過去的物質到交換的心靈成長,人會在這方面有所了解雙方或是多方的意義,究竟有什麼代價與認同需要去付出。


不過,我懂了這麼多,並沒有用,說真的。社會的背後力量,我都知道,人們需要多方的認同,才會產生某種協同的力量合作,畢竟,孤獨是最沈默的殺手,孤獨到死比吸菸還要可怕,人類的情感需求來自想要「被」的某種認同感,希望你不是「唯一」一個。但在〈不一樣〉當中,我們卻是想要某種不一樣的唯一一樣的平行需求,社會上的空間連接。看著臉書的廣大用戶,你就會明白,不是人真正的「朋友」,就會有知己知彼的需求存在,誰真正是你的朋友,臉書不算數,能夠約出來,「真正的人」才算數。


這種認同方面,是因為人有「被」的懇求,為什麼是「被」?主動與被動之間的因為是在於我們的主動與被認同之間,是要一種我不是唯一的絕對存在。沒有人想當「負面」的第一個,卻想成為正面的第一個,或者是說,是需要關懷所在內的存在需求。用性別來說,女性想「被愛」,男性想「主愛」,於是過去的性別緣故成了唯一在女性主義攀升的反轉需求的平等原因——但是拋開性別,男女之間仍有橋樑在。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從古代到現在不太變的「定論」,不過面對男性退居「幕後」(我就是),女性主導的天下,性別要平等翻轉,還是需要有空間才能唯一持平可能的存在,撇開薪資問題,光是男女之間的鴻溝就讓人爭吵不完,男性應該如何,女性應該如何就有完沒完在持續爭執,性別的真正平等與需求是在於意義之間的價值平等與平行上的空間需求,也就是保有一致性,不過對於保守的宗教派來說,男女應該「有別」,不可能說放就放,這不是「法律」的問題,而是傳統的問題,你叫「傳統」拋開束縛?不太可能,否則要保留「遺跡」與文化有何意義呢?


因此,思考上真正的男女問題,性別仍舊是一個難解的答案。女生要男生,除非這個男生也有回應,也有所「需求」(情感上),否則依舊是男生追女生。


對於我這個「被動」者而言,或是我沒有「才華」而言,女生看不上我真正的一面(我不是自我否認),而是女生對於「另一半」的需求幾乎都大致相同,每一個想找老公的女性,都希望溫柔又某種貼心的一面,還不會大男人,但又有力量給他們「安全感」,與幽默感。這種在兩性之間往往在溝通上才能找到「如何讓女生對你有好感」的相關資訊找得到,卻不是「一體適用」所有女性。



對於關係利益以及連結式上,我們也只看到雙方想某種存在的必要「利害圖」,就是那種我知道那種來往之間的定向存在,此證明我有「意義」的價值性。



等你到了四十幾歲,或是快要四十歲,你自然想找一個與你平起平坐的男性,「門當戶對」不是問題,只是有了好友之後,也會邁向真正的另一面——「靠北」部分。


朋友沒有什麼意義,因為相對而言的好友,不再是「真正的好友」,那些對於朋友的定義充其量也只是基本面的關心問候,但那又如何?說真的,人那偽善的一面,只是表裡不如一的所透視出來的真正的其和善部分。情感不是我們看到了同溫層的某一面交流,而是更加難以揣測的一面。


說來也蠻有趣的。單身人口持續成長的今天,每一個人都在找「認同感」,也就是自我協同的一部分,所面對而起的同一面表層。沒有人在置身事外看著不屬於自己的一面,都希望在那一面中能夠有存在認同感。社會合理總教我,怎麼面對社會的「一體適用」,不過,對於「合理」的那一面,卻非人人苟同,因為合理是大面積的全面覆蓋,但看不見的那一頭卻非平面,而是被掩蓋,被遮住,被壓抑。


於是朋友的定義顯得相形益彰,更為重要,但也變得無關緊要,因為越是在乎著朋友其真正的重要感,只會更加盲從我們對於朋友的真正的關係利益,也許我們不需要那種人情來往,畢竟有情感的關係存在。不過,時間一旦拉長之後,你反而思索真正的朋友怎麼連關心問候都免了?或者這不是友情,也或者在朋友之間的對面,只是我們看到屬於自己的不安角色,來呼應自己是某種利益正確?


想找到朋友,當然不是為了此「朋友」而去「交朋友」,否則錯誤的「政策」只會衍生出更加「錯誤」的關係角色,來造成我們對於朋友關係的情感崩裂。小裂痕的差距往往是在朋友之間所投射出來的一種關係列式,情感之中對於協同而有的存在關係,是來證明我有此上角色的真正存在,而去在乎我是此朋友的連結是怎麼樣的呼應?


但人人都想「存在」,於是「被」存在,或者「主動存在」。有人關心你是好事,這是連結的重要式,也是社會合理之中的一部分,畢竟,我相信,朋友與社群之間的動態連結的重點之一就是關係之中的問候式,也是我們要此存在建立人際關係的脈絡圖。不過,放大之後,也或者縮小之後,人人都在其唯一的存在關係,除了上述的認同感,當然就是肯定的真正「被」其需要性。


我總希望,做朋友沒這麼難,不過以我對於「朋友」的理解,恐怕很難。你想要簡單,不是單方面付出,並期望對方付出什麼,畢竟人人並非「想」和你「當朋友」,但對於關係利益以及連結式上,我們也只看到雙方想某種存在的必要「利害圖」,就是那種我知道那種來往之間的定向存在,此證明我有「意義」的價值性。


很難吧?意義有在朋友之間存在過我們有個思考脈絡嗎?真正的朋友會「找」你呼應肯定,還是給你「否定」的建議箴言?存在第三方的朋友有給你思考的意義空間嗎?讓你清楚知道,朋友到底顯得是哪一點才有存在意義?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