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非賣品
圖片來源:anna carol |
寫過愛情,對於一個愛情門外漢來說,實在不值得再去談一遍,不過,仔細理性地談論愛情本身,才發現,我們都是一個樣。關於擇偶,關於第一次的碰面與寒暄,顯得太過羞澀,不好意思侃侃而談。東方人相較於西方人,我們只是不知道該聊些什麼的陌生人,華人有著堅持的本性,有著被動的本質,日本人有著想要打破天窗的本質,然而,不管是怎麼樣的環境,愛情的確值得一談再談。
過去的情歌比較動聽,現在的情歌繼續維持著傷感又帶有節奏的本色持續演奏著,當我們第一次相遇,當我們第一次有了心動的感覺,當我們想要告白,當我們把對於愛的感覺訴說給心愛的人聽,就多麽希望得到正面的回覆,但是——打槍的時候實在太多,很多時候我們在找尋這個人給的訊號——對方對我是一樣的感覺嗎?這句話的本意是什麼?對方對我點頭,擁抱,甚至是握起我的手,真的就只是「朋友」上的基本嗎?男女之間的感覺難道就只是愛情的本質嗎?或者是說朋友與愛人的界線實在太過模糊了呢?
戀人未滿,朋友只是那種情誼橋樑,愛情是對這個人的愛戀,此人的吸引,小鹿亂撞的害羞,還有對對方的迷戀,愛情的兩個人應該尊重對方的界線關係,了解我們之間的相似與相異之處,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形成的戀愛,也同樣的沒有兩個迂迴的人會形成一個愛情。
既然我們了解愛情,就表示我們太過著迷於理性,你在期待伴侶的特質上寫著你希望的條件,你也寫下你在愛情中扮演的角色與特質是什麼,可是愛情並非全然是固定的,如果愛情真的「一成不變」,現今的愛情大概都不值得被祝福,因為還有因為家庭、宗教、理念,傳統等等不合的人就這樣被拆散。
小情侶得不到兩方家人的祝福,於是私奔。這是電影的情節,真實生活也上演過,於是被迫早熟,值得兩家人終於各退一步的勸說下,才「理性」成為一家人。真實的實際生活卻是,理性在人性的擇偶的牽絆下,容易變成物化的實體表現。我們都以為太過了解愛情,想要找一個「適合」我的人,可是真正適合我的人不見得喜歡上我,或者真正適合我,真正適合我的人不見得一見相符的人,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摩擦」,才會圓融共通,我們真正了解自己,但也只是片面上的了解自己,換個意思是說,人對於自己不是「自信」,就是「過於」提高自信,即使有負能量存在。
找愛情難,卻也如此容易,你能找得到,但不是可以走到結婚到很美滿的那一步。從愛情到了婚姻,都希望更近一步思考兩個人的出發點與相異點,也許我們只是期待熱戀,也許我們也想到了兩個人是否要扮演什麼角色早已經寫好譜曲,只是沒有實際上路過。男主人可以扮演奶爸,女主人可以扮演女強人,不管是怎麼樣的家事角色,我們都已經為「家庭」畫出了「藍圖」。
但,沒有愛情,只想到相處的難事也無用,相愛變得很不容易,愛情三要素之一的承諾做到了,剩下的親密與激情,好像只有兩個人在床上做該做的事——然而,我們的性事同樣也嫌少,因為看到對方的裸體實在沒胃口,有個人甚至寧願看色情影片,卻要對方模仿色情片影星的動作,或是不是不願意配合,只是拉抬不高性趣程度。
我相信,觀看色情影片的男人們,也多半被色情片式的劇情沖昏頭,如果 BDSM 是調教式花招,那麼制服類只是想像成為征服的片段。但是,回到真實生活上,當愛情與性愛如此分明時,你大概也一目瞭然,為何男人想要買春,也不願踏入愛情的第一步。
當兩個人給的承諾太過懸殊,當我們要(給)的通通有差異,愛情變的只有錢財的多寡而已,我不相信女人會嫁給一個男人沒有一部分原因不是看上他們的財富,當女性的財富比不過男性,就好像男性是權力的象徵,若真的性別平權,同工同酬,那麼真的所有的權力與財富的分配都是男性所有嗎?
灌輸男性的觀念太過籠統,以至於男人都「必須」要有男人樣,但至於什麼才是男人樣?我同樣也不知道。如果有性別的觀念分別強灌我們對於性別的一統兩式權利,那麼我們只是跟著性別的棋盤走罷了!西洋棋的規則既然有基本的態勢,那麼請想想,當將軍的那一霎那,我們有想過真實的中世紀之爭的情況嗎?
回到愛情本身,當女性出頭,女性主義要求要男性站上同一陣線,尊重男女之間的差異,就會想到我們對於愛情的兩端觀點是不平衡的狀態。男女之間的某一個砝碼,例如對於另一半的要求條件,則會反映出我們對於愛情的理性合理追求,就忘記了愛情本身相愛的美好,所以,我們才這麼堅持己見自己的擇偶之說。
「你希望對方的條件是什麼?」一個相親業者對我說出了這句,我還印象深刻,現在情況,依然希望「門當戶對」,對方要是什麼身份,是否有年薪百萬,或者是否有車有房,是否有沈重貸款,是否家人相處融洽,是否有些傳統觀念,希望未來跟公婆住,是否想要生幾個小孩?如果婆媳觀念不合該怎麼辦等等,這些問題「很容易」就停留在我的腦海,或者是要走入家庭的戀人身上。從愛情踏入婚姻,需要長時間的磨合,尤其是小細節,現在的愛侶常常抱怨著就是這些。
熱戀期過後,就走入了相處階段,相處階段只是我們對對方的依戀與習慣,我也常常觀察我弟與他女朋友相處的著墨點上,了解愛情並不是習慣有對方的那一個人「存在」,也要感謝她/他一直有在你的身邊陪伴。
沒有情人節禮物,某種紀念日通通不重要,我們卻期待這些,生日有無禮物並不關切,真正想問的卻是我們從真正喜歡的那一個點去看待時,我們是否只是當初的那一個喜歡?或者是說,「喜歡」既然是一種感覺,我們所喜歡的那一個喜歡吸引點上,就真的只是我們「喜愛」這個關係的連結版圖嗎?
你知道他喜歡你,這樣的喜歡算是哪種喜歡?我也常常不懂愛情中裡的這樣的「喜愛」就滿足了我這個共通點。如果相似點是共同的符合理念,此舉為個人主義式的主觀點,可是喜歡在滿足的這個點上,就只是適應我這個關係點上的一種相近符合而已。就好比你的選擇變成了符合你相意識上的共同結合罷了!畢竟,你「喜歡」這家口味的餐廳,不是因為它符合你的味道,而是與你的味道接近,且這附近沒有多少好的選擇。
過於理想,是盲目的追求。但接近理想,更是錯誤百出的追求,真實實際的擇偶,是在乎我們過於理性的追求,女生高不可攀,男生又有些好殷勤,公主與王子無法理性結合,因為這不是完美的童話。
感性太過感性,因為我們太過想掉眼淚,人的情緒無時無刻被挑動,天天去抱怨,天天太過開心難過落淚,想要有人陪伴,太過寂寞,找不到人訴苦,「我懂你的感受」,到底怎麼樣能夠在訊息上「真正」安慰一個人的不悅?
「你對於這件事上有什麼樣的感覺?」心理分析師自然蹦出這句,我也不難有這類的思考,只是分析一個人在愛情上的訴苦,並不能解決愛情兩個人的問題。想要婚姻走得美滿,除了尊重兩個人的空間,也要在共同的相處點上,擁抱與親密。
愛情,應該回到初衷,應該想起這兩個人是怎麼「在一起」的?我們在一起,是因為我們不只是喜歡,還有包容與關懷,兩個人的情感本來就盡情去釋放與相互扶持,你今天不能因為伴侶不在財務上支持你,你就認為伴侶不愛你,同樣的,你也不能因為伴侶與你分開,你就認為對方一定是花心。
信任堅持不夠,或者財務上的信賴其實關乎兩個人對於愛情的完整度該怎麼包容與理性追求(所以,我不喜歡在「朋友」關係談到錢)。但是藍圖畫得到太大,或是太過一本正經的模樣,也難怪,你沒有伴。(我是因為個性緣故,但我也願意改)
想到愛情,我算是門外漢,但仔細去想到我們開出的條件說,或稱之為「物化」理論,我們不是商品,但同樣也被迫成為商品的一長串名單——門當戶對還存在我們大腦之說——可塑性是活性的情況下,我們到底算是哪種「商品」呢?非賣品嗎?
上頭也是有成份的,每一個人獨一無二,可是共同生活在一個相近理念的愛情框架下,我們要改得和諧,讓愛情「皆大歡喜」,恐怕我們要重新讓上帝改寫對於愛情的觀感,畢竟,兩人結合,要相似也要求異合同(前提是要兩個人要這跳這段舞,要一進一退得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