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世界

圖片來源:Henrik Johansson

小說從來就不在我的「職責」所內,我一開始也沒打算要寫小說,我也是因為看到他人的「利誘」,才嘗試寫寫小說,因此,我總是把小說一延再延(我是說故事內容),你如果有一直追蹤我在寫的小說部分,而不是我對社會的觀察,你也發現這個筆者怎麼還沒有把故事做總結。我不是懶惰,而是我的事情也很多,除了閱讀大量的書籍,還有家中事務要處理,個人私人事務要辦理等等,我沒有助理,虛擬助理也幫不上什麼忙(除了幫我記事,記完事沒去做也是枉然),所以,你看到的故事情節怎麼都看不到「終點」。



小說,也不是我安排的,我是說,並沒有侷限要寫什麼內容,一個不經意的靈感在我腦海出現,就這樣寫下去了!我只想到動物,我總認為人類是某某的動物,是因為人類只是獨一無二唯一的「動物」物種,非要用動物以外的某種特殊身份去看到動物(與人類)本身。在〈人類的動物〉與〈動物的人類〉之後,我們也非要用一種人類之外的獨特身份去看到我們自己,拿著人類與動物相較,只是用自己的觀點去合理化本身的認為而已。我們不是「動物」,但又非是「動物」本身,跳脫動物,難道用物種本身會比較合理嗎?我不知道。

你可以說,人類是生物,是動物與植物不同以外的一種「創造體」(creature),那是什麼意思?上帝創造亞當,由於他寂寞,給了他一個夏娃,還是用他的肋骨創造(我不知道實情),這不是重點。只要有了這兩者,蛇的引誘帶入凡間,上帝是不是某種神聖上的罪人,或者作為最大的教條之外的某種懲罰者?我沒有宗教信仰,上帝的理論,留在自己相信的人去恆信之,伊斯蘭教也是一樣,由於沒有實體,所以禁止崇拜偶像,猶太教、印度教、佛教等等流傳了好久,宗教教義對於人的信託本身所給予的一種尊重與平等的一種權威代表著是怎麼樣的作用,往往是在生物體中所賦予的一種責任。

也就是說,人體,不管有其靈魂或是單純的生物學去看待,其都有一種表現上的主從形式,就是人的一概中間平等,只是血肉之軀,魂魄只是意識中的導體。這樣的「導體」,也就是從一種主觀中所趨向的一種無形主形式(這很模糊,我也不太會用白話文解釋)。用科學的角度,人是大腦放電之後的一種主從意識型態,可是用靈性的觀點來看,靈魂就跳出來了!你可以說萬物皆有靈,連一張椅子,一張茶几都有「生命」可言,可是要賦予某種生命體的主從形式,大概也只有自己說了算,並不能算椅子本身或是茶几本身。在自己的認為之中,這很容易不自覺跳出來,動物學家利用實驗與觀察來測得動物的行為模式,例如鳥歌唱求偶模式,或者猴子的理毛模式,在社會群體中,這是容易觀察到,但卻需要長時間以及去紀錄可能之中的變動,並求得一定的證明之後,才能提交證據的。經過大量的戶外觀察,我也相信靈長類動物們的生活的確與人類有一定的行為模式,畢竟基因很接近,環境也很接近。受到環境的變遷,我們的確是個不折不扣的都市現代人,不「適合」生活在沒水沒電的野外中,何況還要長期居住。不過,從野外搬到了都會,我們享受不同以往的現代人行為準則,從現在的文明往過去推算,以前的馬雅古文明,埃及古文明,中國古文明,中東古文明等等,不知不覺是有人類的社會群體模式守則,我們也認為文明是人類帶向理性與守法的一種普世規範。

文化讓我們從環境學著怎麼生存,「這是正確的」,畢竟,你出生在冰天雪地就要怎麼獵捕鯨魚,海豹來需要大量的脂肪來過活(鯨魚現在也在減少中),生活在亞馬遜的雨林就要怎麼生活與這些動物共存,並且怎麼不會在叢林裡迷路。任何的環境,例如沙漠,綠地的出現往往也是成就大城市的主要原因,有哪一個沙漠城市不是因為綠地而起?

只要有文化而起的文明,文化又會再度往下扎根,這叫做「該國文化」的主特色。以色列的美食融合了亞洲與中東的風味,在鄰近地中海的此國所展現出來的一種風格就有特殊的風味(相關美食,自己去找)。文明之中的那種文化,是由於國家環境特色而起的一種人文風格,我們所認為沒什麼,遊客卻是很新奇。


好處說穿了就是有何「好意義」,而非壞意義。這裡的壞意義也變成了垃圾堆中不值錢的產物,好意義就像是垃圾堆裡可以賣錢的好東西。


這就是「文化」——你們所認為的文化。回到人類的統合思想,生物確實我們對於人類的一種普世看法。我的小說中,包含了當時人類想要佔為己有的軍政府,科學家,平民百姓,還有部族們。如果只是為了讓石頭回歸「原點」就能大功告成,你們這樣想,似乎也認為太簡單了些。石頭要回歸,要怎麼回歸,回歸在哪裡,也不是森林裡的某一處。部族們守護它們,並不是因為這些石頭是「他們的」。他們會這些咒語,也不是因為石頭,而是了解這種神奇的功效,視為「珍寶」。就像盲目的部落——我小說中的部落,都以為是神蹟才想佔有,我們並不了解石頭的真正效用——只是因為部族們學習,而被推崇。長老告訴我們,要尊敬這裡的祖先們,要了解內戰之後帶來的教訓,只可惜他也走了!內戰又要「再來一次」。

動物與人類「應該」要分開,但人類已經與動物本體混在一體談,人類把長時間的碳結晶視為寶物,可所見的紅色、粉色、綠色、藍色、黃色等等都是為最高值錢的殿堂。人類喜愛寶石的原因,除了「財富」之外,就沒有其他。收藏之後,變成了「鎮店之寶」,其意義讓我們看到人類迷戀著一種不會讓周遭事物凍結的石頭,大概就只有「價值」可言。

這種價值的意義是看裡面的成分有多少雜質而定,越少就越表示純度越高,就越值錢,我不是珠寶鑑定家,不過你若是懂點科學的基礎,大概也知道最天然的碳結晶,就是那種經過風花雪月累積而成的,「吸收」多少精華的最值錢的寶物。

說穿了!就是利益,利益也就是等同於好處,好處說穿了就是有何「好意義」,而非壞意義。這裡的壞意義也變成了垃圾堆中不值錢的產物,好意義就像是垃圾堆裡可以賣錢的好東西。一定要去蕪存菁,這樣才能生活。只不過,窮人眼中的值錢與我們眼中的值錢,富人眼中的值錢就像三條平行線,各自沒有往來。

我們算是中間階級,層級之中的高中低,往往一開始也只有權威與權利之分,文明之中的國王與百姓有一個差距,國王統治王國,財富向來作為王國治理之用,但也有好國王與壞國王,好國王也會被「助理」們給暗殺,篡位以及所欺騙下台,淪為百姓或是囚犯,文明會毀滅,一方面是因為百姓對於環境的過度依賴,一方面就是信任地太過越位,以致有懷疑與陰謀等等之說。怎麼樣的文明有怎麼樣的層級與權威,經過長年來的演變與仇恨,還有放下,今日的世界觀,似乎維持著一定的高姿態與低水準的交融模式(我們只是打平)。

以動物的生存模式來看人類的文明模式,我們都自認為高人一等。整個文明社會產生的現代化水準,不失為一種我們認為的絕對姿態。就以普遍的感情觀,事業觀,還有人生觀來看,現代類化的書籍都已經告訴我們要怎麼會自己的生活普遍寫下意義論。對於自己的生活付出,都是由自己人類所看待,而對照著動物生活的水準,我們都會認為人類確實有高一個水平點,真的是如此?

我不喜歡拿著人類的現代生活與不是現代生活的規則作為比較,可是不得不這樣做。如果你去多看看動物的田野風光,然後轉個視角來看人類的普世,你會覺得我們是否有略高一籌的智慧嗎?或者去想想在三個階級階段中,當我們想要普遍成長時,對比著是怎麼樣的心態?利益的真正價值就是有何好處,對我有何意義而言這樣的驅使我們會怎麼去深入人類或是人們這樣的觀念動物。動物不會上班打領帶,我們還要提個公事包到公司參加會議,拜訪業務。整個人類觀,是否只是我們應有的絕對驅動力,促使我們想要這樣去提高不同差異?

用社會學來看,就是這樣,然後加上點動物學與人類學,哲學心態。而用物理學,宇宙中的天際奧秘等著宇宙學家去探索,各種可見粒子與不可見粒子,如暗物質般讓人想要看清事實與真實模樣,但我們仍懷抱著實驗精神,理論學家運用著現有的物理理論,去透過對撞,讓暗物質現身,人類身體中也懷有這樣的暗黑精神,精神科醫生與大腦科學家想要嘗試突破,去了解意識中的奧秘,我雖有期待,但真正的想法卻放在我們對於整個萬事萬物的連結混沌點上,從混沌走到了秩序,大霹靂仍產生了各種我們不是很懂的道理。

人類不是自高一籌,只不過從動物躍升到某個極點就高人一步,富人的世代產生了極端的不一致,窮人仍在突破重圍,中間世代的努力在平行世界中,仍有不少的壓力要竄出。要世界平等,去想想不平等的差異,是否在平等也被畫上了巧妙的天秤線?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