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友

圖片來源:Tim Massey

我沒有朋友,嚴格來說,我「根本」沒有朋友可言,臉書上的那些「好友」稱不上我的朋友,用我的定義而言。排除了家人以外,我從小到大就幾乎不曾有過「朋友」,國小沒有,國中沒有,高中沒有。而我所認為的朋友,在高中確實有聊得起來的「人」,此友誼最多到了出社會以後的一小段時間(不到半年),就音訊全無(她最後一次打電話是找我借錢)。所以,我不知道——或者我「知道」什麼叫做「朋友」。



我不知道怎麼「當」朋友,但我知道那種朋友,硬是聊得起來的碰面確實顯得很假惺惺,當你看過了「太多太多.....」人生世面之後,你就會有一層心底上的感覺,認為人確實都戴上了面具示人。我並不反對我們要虛假,只是「太過度」了些。極端只會走上更多的極端,用在朋友面來看,也是如此,虛假只是造成了更多的虛假,我很真實,但同樣也很虛假。

我不像一般人士一樣,「只會」在自己的臉書頁面放在自己的「自拍」照,放上到處哪裡打卡的目標,寫下到此一遊的象徵,我過去有過,現在看起來顯得更加愚蠢。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只是把我所看見的社會層面放在我所觀察的「頁面」上,對照著對方的臉書到處都是吃喝玩樂的景物標的,我也有所不同。我同樣也很少上臉書、推特、新浪微博這些社群頁面,是因為我不擅長,也不喜歡瀏覽跟我無關的「人」的任何動態消息。我只看事情面,新聞隨時在我臉書呈現,我關心的是這社會不斷流動的探索一面,底層一面,黑暗一面,當然還有光明一面,因此,我不擅長那些跟人有關的「來來往往」,說真的與我無關。

交朋友很難,因為我不擅長。我想要有個好朋友可以維持談心的友誼,大概我情願自己自言自語比較實在。畢竟我大腦總是想著人有關的行為層面,意義層面,有關哲學與科學,加上點靈學(不要一直跟我談靈性,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還想做我朋友),而這樣的靈學,其實也最多偏好感性的成分,或者是說,超自然科學的部分。心理學反而是我的偏重,哲學也是,科學更是。神所看見的人的靈魂的那種靈性,但靈性之中的神性或是人性,有時候反而需要科學才能出現解答,例如道德教義,神學等等。而把神學講得太深,真的讓人霧裡看花,搞不懂你到底要說什麼重點,因此,想做我朋友,拜託!可以把生活的意義層面看清楚你要分享的部分,真實的生活比較你整天分享靈性文字圖片更有意義。(如果你看我的臉書頁面,文字感想、IG 圖片、生活寫照比較多)

另外,我會不定期整理我的「好友清單」,因為只要跟我沒有互動,不熟悉,沒有交集,沒有見面過,不願意「公開」你的「關於」(除了你的私人號碼),我會刪除。當然,這中間有灰色地帶,我很難斷定這個人有多少次聯絡我多少回?我的認為與對方的認為只是不同的交集,沒有任何「情誼」可言,寧願刪除,我也不會保留。「有人」真的笑我,你再刪除下去,就真的「沒有」朋友了!我本來就沒有朋友,臉書,一開始也是「空白」頁面,我只是追蹤開始,其次才是加入家人,最後才是朋友。十個朋友也沒有關係,反正,五千個朋友也是虛假的代表,意義不是那樣的虛假到好厲害可以真實。

我看著每一次的朋友清單(當然是指我朋友的朋友),我總認為這些友誼的情份能夠怎麼樣維持著?如果相談甚歡,有共同的想法,你「自然」有朋友,可是以我這種「怪咖」可言,怪咖還有各種的怪,不是湊在一起就會成為特攻隊,友誼就會加深。如果友誼能夠因此團結力量大,去想想超級英雄集結的正面與反面吧!

不過,大概也是因為人情世面,看了太多禮尚往來,來往互動,說不出的情誼微妙,也談不出這樣的真摯到底是真實,還是虛假可言。我們住在一個平行式社會的時空中,低壓環境讓我們很難抬得起頭,當每一個人認真努力做自己時,壓力在我們時空裡形成一種脈衝,在我們之間巡迴擺動,我們努力尋求某種認同,也同樣的在自己的世界框框裡會造成想法在裡頭衝突,原因是每一個人都想要「被」尊重與尊重,這樣的界線由來已久,當「你」可以成為「關鍵詞」時,我們理當是一種「個體」,而當個體又必須結合成團體時,想法裡頭的火花一方面被壓抑,一方面又在個體之間擦出另種觀點,這也是「特色」的人會上鏡的原因。如果友誼沒有特殊成分,想必每一個人交朋友「應該」很容易,邊緣人應該不會那麼「多」才是。社會的少數份子與多數份子的共好友誼,不會顯得那麼獨特微妙——到一種「平衡」狀態。


只要朋友變成了這種爛掉的詞性之後,我們以後想做朋友,看來只有擦肩而過的成分居多,你不是我朋友,只是我手機、臉書等等社交媒體的朋友......


每一個人「都可能」成功,所以一切都是可能,也都(不)是不・可能。這裏有個四個雙關語,都是可能,也都是不可能,都不是可能。因此,當創作者努力想要得到讀者、觀眾、聽眾等等欣賞者的報償時,我們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可能實現這目標。你可以認真,但不必「過於」認真。因為百分百的努力,除了讓自己付出「某種吃力不討好」的現象,反而讓自己傷痕累累(我已經付出過慘烈代價)。社會,讓過去的努力都有實現的最大化,現在呢?十分的力可以換回多少?可能一分也拿不回來。甚至只有零點零零的初頭。

造成這樣的差異就是競爭力太多,每一個人都是 YouTube 的主角,你可以成立自己的頻道,拍攝各種搞笑,耍廢,無厘頭,沒意義的影片,都有人點擊。重點不是在於數字的多少,而是龐大的群聚之下,這可觀的數量可比天上的星星還要多更多!硬碟資料還在增加,因為價格越來越便宜,能夠塞進伺服器的東西,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無論審查者刪除多少違規影片,工作量似乎沒有減少過。當你看了太多「限制級」影片之後,你增加「精神疾病」的風險——你直覺認為是增加還是減少呢?

社會龐大的巨大承受,讓每一個人都想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顆了解自己的星星,就算亂槍打鳥,就算有條件篩選,我們就有紕漏可言。你找到了朋友,可是對方並非認為他/她是你的朋友,雙方認知有差異,普通朋友到好友,這可以微分多少次啊!

什麼叫做朋友?這個名詞已經變成沒意義的爛詞。你對他人好,邀約朋友吃飯,就被認為對方有好感,這無不奇怪的道理,不是我說了算,可是就有人認為說了算。認知造成了男女之間,朋友之間,往來之間一種很奇怪的成分在裡頭。如果真的要做朋友,起碼要了解,如果不能見面聊天,朋友只是更加的虛假,只是「名詞」而已,社會上的那種真正從小到大的朋友已經不多,我們的一廂情願,一如繼往,都變成了有心的代名詞,是我(們)想太多嗎?

只要朋友變成了這種爛掉的詞性之後,我們以後想做朋友,看來只有擦肩而過的成分居多,你不是我朋友,只是我手機、臉書等等社交媒體的朋友,這嚴格說來,沒有朋友的成分在裡面,抱歉!我與朋友的互動,不是我主動就好,或者你主動就好,一來一往,一個有了解朋友成分在裡面攪和的人,會比這個友誼本身來得強壯許多,但是朋友若是來往成分較少,或者是在我們互動的成分,變成了我去「討好」你的部分較多,那你就不是我朋友,因為到底誰要誰做誰的朋友?真的了解朋友的互動的那種情誼的真實方向與意義嗎?

朋友有兩百個又如何?只是一個數字名單,沒有別的。有互動,有往來,有深層上的交流,會比那種名單好看許多。我不喜歡那種朋友是埋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就忘記朋友的意義到底有什麼在裡頭在循環?但可惜的是,朋友的這種名單,只是用於紀錄自己的生活居多,社交媒體的上不斷往下滑動,有讓你比較幸福嗎?研究的多數都說沒有,我至今也沒有看到打臉的研究。不過,看來,我們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屬於自己放大的世界——較多。一方面而言,我也看到了我自己的世界,是多麽的微小,也一方面而言,那種真正的朋友世界,也不在我的世界的某種限縮範圍內。

別誤會,我的眼界還是很大,我當然知道朋友的一方面是什麼意義,我同樣也知道,朋友的來來往往,本來就應該用真實的角度加上點虛假的成分在裡面攪拌得剛好,才會多麽香醇濃厚。八卦是好,也是不好,太多的心機與太真實的互動,變成了尷尬、懷疑、謠言、不留情面的一種友誼。這種是好呢?還是不好呢?我沒有標準。

我一向知道,朋友要當得剛好,絕對少不了理解與交會上的知性接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