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十四)

圖片來源:Wil Taylor

大概也只有我給自己某種壓力,這種壓力告訴我,一個星期要完成兩篇文章,不過遇到特殊情況,也只能一星期完成一篇,因為生病,因為時差,因為適應任何可能會遇到的不知道的情形,所以就必須改變,必須讓自己在生活的動態之中,找到可以前進的方式,因此,適應壓力告訴我,怎麼樣才能獲得更好的運作模式。



生活本來就是動態,任何我們想要取得的「動態平衡」。在生活的本質上,這也是最正確的方式與意義,因為我們無法確實知道未來的可能情況,只能去預估大致上的幾個選項,例如旅行計畫可能因為天氣而被延期,例如當天的活動可能碰上了人潮過多的情況,例如餐廳的服務態度可能遇到某一位當天因為被男朋友甩而心情不好的女孩而被影響,有太多的我們無法預測,也有太多的我們也被忽略,找哪一家餐廳好吃與否,Yelp 可能告訴你幾星評等,可是真的是如此嗎?Google 地圖上的評價真的是正確——或者指是因為低於三顆星就被列為「差勁」?如果我們去看看這樣的「關係」,那可以說是我們老是帶有「預設立場」的錯誤思考。

我以前就有過,我過去也談到「預設立場」這樣的題目,我只是想說,當我們在重複過「一樣」的生活時,只是想讓自己的生活有新鮮感,所以才會去新開店去嚐鮮,去逛逛,去了解那種「特殊」的文化是如何,我們為了「打卡」,獲取某種優越的成就感,就像不到此店,你就白來的那種情懷,然後再去思考我們「旅行」——的廣大定義是為了什麼呢?

如果你常常旅行,喜歡跑各地國家,想必認識了每一國的風俗文化,你可以體驗當地的部落生活,與長老們一同談心,跟當地的小孩子玩,在自己的身上彩繪,買當地的紀念品,有些部落在偏遠地區,更是讓你有感而發,而你也可以進入共產地區,例如帶有俄國色彩的東歐,甚至是北韓,了解自由民主與處處監控的抑制言論是有多麽的可貴。我們的生活之旅行是為了開啟自己的視野,不帶有預設立場,如果你處處帶有這樣的玫瑰色,那麼你還是帶有同樣的色彩,只是深淺與否。

人不應該帶有,但很難免,我也坦白說。畢竟,維持「空白」,神經元自然而生一種意識色彩,你若是問說意識從哪裡來,那麼又是把大腦神經學的教科書再翻一遍一樣,你「絕對」找不到它。因此,不是應該帶有不帶有的問題,我再強調一次,這個世界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多少的問題,也就是說,這不是是或否,而是數字上的音量計高低與否的根本問題。若去問一個單細胞生物是否有大腦——所產生的意識,那麼好像意識變成了一種主動(導)式的問題,我很想說意識有先入為主導向的先驅,可是呢?意識本身就只是我們用好多的摺紙組合成一朵好大的花朵。

這些摺紙還是我們要學習才能摺出來的,且這些摺紙還有摺痕,所以一定會留下足跡,我們所踏過任何山痕還是谷痕,都會在一張摺紙當中變成了下一次可能會預先設想的痕跡,也就是所謂的經驗值。


我不是寫給這些主編看,我不需要徵求你的意見,但我也不能不能溝通的人,但請不要用那種「整篇重寫」或是要修改大篇幅的方式,還是斷章取義的方式改我的文章。


所以,你說沒有帶有預設,理想上根本不太可能。所謂的無預設,是因為我們沒有這些連接存在,沒錯!我們進入一家「第一次」的餐廳,不太會有,可是你就會用第一次去比對「可能」下一次的經驗「校正」值,所以,不管你要還是不要選擇同一家餐廳也好,我們不由自主去比對著可能存在的差異,即使第一次的經驗很美好。

所以,我也不太相信那種好吃到爆炸的餐廳,但說是不完全呢?也不是,這裡的「不太相信」的意思是說,是不完全的意思,所以請不要斷然取決我的真正的本意。人看其他類型的部落客的文章,大概只會得到「是否」這樣的取決問題,我不會說這樣,我不會用打分數來評分產品好壞,一部電影的評價如何,我只會說出該產生的意義是如何,「推薦此產品」呢?大概請你來體會就能明白。

我同事若是要購買新產品,大概會問問我的意見,相信你也會如此。我的建議通常就是你的習慣是怎麼樣,我用我不同的產品去比對,除了看品牌,還要看看網友的「開箱文」,還要看看缺點與長期來的慣性問題等等。這種產品——套用人的身上,而變成了這個「產品」的情感與相處情況。請原諒我,人用物化的方式去說明,可是呢?這同樣也是事實,人確實「已經」被物化。(不管性別)

我的意識主導我的文章靈感,因此,只要我生病,或是一有某種「趕稿」壓力,我就會寫不出來,我不是寫給這些主編看,我不需要徵求你的意見,但我也不能不能溝通的人,但請不要用那種「整篇重寫」或是要修改大篇幅的方式,還是斷章取義的方式改我的文章。我說過,我的初衷是寫給這「全球」的人看,這也是我後來才了解的生命使命,我只是想寫文章,去改變人類可能有的意義情況,可是碰上了現代人的那種「愛玩」心態,意義瞬間變成了「我拍故我在」的現況。自戀非罪,但上帝搖搖頭的期間,我們只是把自拍變成了自己證明的原罪。現代人都講求證據,科學更是如此,可是在期刊上「造假」的情況也有所見,假新聞不斷,在 YouTube 上的影片讓人難以信服,直播變成了風潮,我們需要看看這房間裡的任何一位「明星」的「動態」,變成了打賞的素人嗎?當人人成為正當時,其實我不知道人的「出色能力」在哪裡,唱歌跳舞沒什麼,但要唱得出色,跳得跟人不同,到底要用以上這些方法「除外」,還有什麼方式嗎?

重點是有什麼意義?是真的「想紅」?還是想成為「明星」?明星的定義又是什麼?我時常不懂「網紅」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直播是浪潮,我們只是想看看最大的浪,最狂的浪,最不同的浪,然後呢?是奇蹟?還是出眾?

每一個人想獨樹一格,但是獨樹一格的風潮下,我們確實只是不一樣中的一樣,我看著手機裡幾乎一樣的「直播」女孩與男孩,我實在跟上帝一樣搖搖頭。人啊!你到底有什麼本領呢?總經理,董事長,在「老掉牙」的電視台「爭風吃醋」,我們的世界真的就是這樣如此嗎?核戰會爆發嗎?或許吧?你還在乎嗎?〈遲早的事〉點出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事實不是如此,我是問,人在當下所想到的絕對不是那些看不到的東西(例如保險),而是真正能夠現在擁有的東西。

問題是,我們能看見多少?現代人都說買保險是「應該」的事,但我對未來的任何事既不能預測,買保險的「意義」只是出於自己想要有個心安的「退休想法」,這樣的想法就是希望沒有煩惱,簡單說就是後顧之憂。少來了吧?人在老年時,常常煩惱太無聊,沒有事情可以做,不能老是去做自己「愛玩」的事,老年人需要有朋友,需要有個「伴」可以談心,有個「事業」可以努力,有個興趣喜好可以培養,人生的意義在最高的層級上成為了一種才能達成的「夢想」,如果你真的要等到老時才施行,不如問問你的現在,你要怎麼想到「那時候」的這一路過程?

因此,我們來想想意義的人生過程,是不是我們要在自己的道路上非要創建那種「很一樣」的意義之旅?年輕人的心態我不懂,可是老年人的心態我同樣也不懂。意義不是在生活的現代旅途中才去想到的一種規劃過程,認為我們人生就要這麼做,活在的當下的通常意義是不需要為煩惱才去煩惱這集中的結是怎麼抽離出它原來的過程,只是為了結讓它可以有活動的「空間」,因為結只是越弄越煩的過程。

每一種智慧都告訴我,預設是一種立場上的麻煩事,是怎麼樣讓自己在「學習」與認知的交會中,了解自己的認知是多麽無知與太多應有的得知。怎麼真的可以知道在做「正確」的事,我們絕對不是在內心呼應自己的良知心態,或是他們口中所言的「道德」。若是擺出道德這樣的嚴肅,那麼現代社會的規律,簡直只是在活在自己的動漫幻想中。

你都以為意識在導正你,其實是生活的文化習慣在糾正你的正確。如果你還保有那種「預設」,對我而言,意識就是意義上的總結,是認為應有的存在。不過社會的認知觀,通常只有社會合理的正確價值,就忘記社會另一面的「正確」普世價值,所以真假這一「面」的事通常也被作為「夾層」,就像威化酥。

摺紙是你的一部分,威化酥是你的摺出來的並且夾在中間的「餡料」,我們想拆解意義型態,正確來說只是型態,那麼意識拿著放大鏡往外照的影子光影。(只不過是彩色的)

那沒有什麼意義,我不能幫你什麼,就像人工智慧 HAL 9000 所言的。意義是體驗並且深感知會的。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