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事

圖片來源:Steven Lilley 

死亡,似乎沒有什麼含義,死了就死了,能有什麼含義而言?對活人來說才有,我們有追思的權利,有傷痛的權利,有緬懷的權利,有不能重蹈覆徹的權利,有想念的權利,當然,也有記取在心的權利。講到死亡,不免就想到死亡本身帶來的生死意義。不過,生死談久了,似乎也是圍繞在「生死」之間的關頭。你可以說,那些見到死神的人,才知道活著是什麼含義(我是其一),可是呢?對那些「活在當下」當成廢話的人來說,似乎也只是在見證這句話的意義。



不會有人一開始就想到生死的關鍵問題,我今天在小學課程中講關於生死,那些家長肯定會把我罵得臭頭,這種嚴肅的議題為何要這種年紀上說?但我從小就想到這件事,畢竟我小學左右就歷經生死關頭,現在的小孩跟著電視的某某哥哥,某某姊姊說說唱唱看起來可愛天真,可是呢?總有一天要面對——不是生死,而是社會本身帶來的規範問題以及那種做人道理,等到了真正有一天,你還用那種童言童語的態度去看待社會本身,他人只會說你「成熟點」,但在很多時候,從幼稚到成熟,我們還有「長不大」的心理,自拍就是某種意義的「放大版」。

有生有死,才是人生。生命一生來就包含這兩個過程,這構成一個循環,生的機會誕生,死的機會降臨,有開花就有凋零,我們不該為枯萎哭泣,我們也不該為開花欣喜,如果能「看破」——我們若能看破,紅塵不會活得這麼「痛苦」,我們若在這種機會了解,那麼生死應該是可以談的話題——我是說,這是可以侃侃而談,像談保養品的那種話題。

避開生死,似乎只有活著的那種氛圍圍繞在我們社會的現象中。活著的人只有清明節才會想到亡者,或者只有一瞬間才會想到他們的好。對於過去那些壯烈犧牲的將士,或者因為意外死亡的死者,我們都心如被刺痛那一下,才想起死者若在世的種種跡象。對於死亡,不會談的原因,除了觸霉頭之外,似乎成了忌諱。

這當然不是在於忌諱本身,現在去談生死,甚至叫你寫遺書,交代後事,都以為你準備要殺了自己一樣,這當然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可是呢?第三人所看待的生死,是否可以真正認真看待「死亡」帶來的真正意涵來得清晰?

生命既然有生有死,就不會去老是寫著死亡意義本身帶來的真正意涵是出在何方,或者是說,生命的開花是因為死亡帶來的一種循環因果而成的定論似的。生命既然能重新出生——或者是說生命可以在循環之中有一個開始,是否意味著死亡這件事,在某一開始就是注定的?道德哲學家的那些論派,我通通都不了解,畢竟,生死交關,不是死亡帶來的意涵就能見解釋出意涵有的死亡念頭在某一之間轉化。

還是那些哲學家有死過一次?或者真正了解——喔!死亡活在莎翁的作品集中?不管是悲情還是喜劇類。愛情讓人「想死」,殺父之仇讓人心頭想要報復,尋求死亡最深層的憤怒之中?然而,這樣的尋求死亡,一心想死,並不是代表死亡的有的意涵。生命不是在賜死的那一之間知道消融的命運是怎麼樣?那麼那些想要尋芳心的昆蟲們,豈不是怕得要死?隨時被砍頭,隨時小命不保,隨時自己還沒享受魚水之歡,就斷送了自己的命?各種動物,大型哺乳類,各種靈長類,繁殖性愛往往是傳宗接代的唯一使命,就算做愛很爽,也會筋疲力盡,就算沒人愛也爽,自己打手槍也不是辦法。性愛在基因的使命中是散播「愛的種子」,可是呢?有些動物看臉色,有些動物看心情,有些動物呢?就把死亡交棒給另一半。


但在很多時候,從幼稚到成熟,我們還有「長不大」的心理,自拍就是某種意義的「放大版」。


       而在這期間,從受精卵到胚胎而成幼生動物,往往是象徵著生命的演化出生。蚊子可以誕生多少萬隻孑孓,蟑螂可以產多少百萬卵,這麼多的生命象徵生命「豐富」之演化,也象徵死亡似乎「輕而易舉」。

       而是不是像我們這類的人類,除了大腦大之外,一生最少一個寶寶之外,我們人類就要想辦法維持生命的某方面的意義全面之完整?女性從分娩到育兒,到養子,再到整個教養之全面,把一個幼兒養成一個成年人需要耗費多少時間與精力?而在教養這件事關乎整個生命完整再教育,把歷史重新改寫過,希特勒的小時候重新改寫,是否可以阻止大屠殺的發生?或者我們去思考,生命在教育的歷史版圖中,是否有跡可循決定生命應該在哪誕生或死亡?

       上帝大概不管誰「註定」要死,誰注定要活。能活下來的人是否該感謝上蒼,還是應該感謝重新做人而有的機會?如果我們能重新看待生死這樣「輕鬆」的議題。既然,生死不能決定,那麼人「隨時」可能會死,今天結束生命的是你,但你本身所代表的不會是你生命延續的循環,也就是說你是否投胎轉世,不是看你的福報如何。惡人下地獄之後,生命還是一樣花謝花開,但好人不會馬上上天堂。生命到此終結,你的身體已經結束,世界還是在運轉。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你不該為生命本身而奮鬥?或者生命本身的誕生,你只是你意義之中的生命之有而存在?因此,別人的相冊之中有你,你的相簿有你的年年回憶表示?意義是跟著你的生命而存活的?我並不否認生命在眼睛與感受期間是應該有相同的東西並存在那邊,畢竟我們是感受這世界的意義效用的,但也是否執著生命應有的存在而必須為生命而奮鬥努力,不是活著到要為此一死就可以豐饒生命而有價值的,雖然那價值實在不菲。

       評估生命為此一活,端看生命的意涵本身而有的意義念頭,廣義來看是的確如此,但狹義來看卻不是如此,你可以用跳傘歡慶你的生日,可是你有心血管疾病,還是免了吧!或者你想要登上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當然要考量你的體力與耐力需求,可是你若是成功一次,也不代表下次也可如此。事情的完整意義性不是僅限於生命發揮的意義特效,這一生若要活得漂亮,我們當然從現在開始,問題是哪個現在呢?

       很多事情可以說「現在」開始,但生命不等人,你今天開始努力,或者不努力,生命一樣花開花謝。既然生死是生命本身的重要一項,當然不會去管生死在生命本身的意涵是什麼,大概只有人類才會去想「死亡」原來有意涵,而這樣的意涵還是活人去想的。死亡的那一刻是意味著生命到此終結,你的完整一生沒有復歸的機會,就像刪除帳號沒有要再來創建容易一樣達到那當時的所有狀態。

       你在生命中失敗,再失敗,怎麼樣失敗都是成就你的主因,你在這生命中做了什麼決定,帶給後人什麼影響,都是你當下的決定與反應,所有的你都是你當時的見解,你今天做了什麼困難的煎熬,帶來什麼心情煩躁,都是你生命才有的意涵,但死亡呢?誰會想到如此呢?或是去想想死亡本身,或者死亡而有的意念,大概也不會有把死亡掛在嘴邊,想著死亡最貼切的事,歡慶慶祝它本身的「結束」。

       謝幕,意味著人生走到了終點站,是該說再見時刻。情緒湧上心頭,是因為生命本身的過程讓終點不得不劃下休止符,沒有人願意,死神也非如此。不散的宴席也意味著人生該轉變場景,也意味著人生到了「下一步」。這轉換之間就是死亡之間的過程心路歷程。走過死亡之後的我更能明白死亡不是意味死亡應該如何,而是沒有心情走到那一步,畢竟,人都希望「自然死亡」,可是呢?遭意外奪走死亡的人還有很多......

       難產導致孕婦致死,或者看著生命好好的,竟然被車禍奪走生命,生命如此脆弱,如此勇敢,是因為我們承受太多不可承受之輕傷痛,重重打擊之下竟然如此嚴重。看起來輕忽的,生命就可以引發更大的侵略,這也是我們在小看傷痛之前犯下的惰性,文明病如此多,重視健康的人變成太看重健康的人,隨時都有健康「妄想症」,如果身體沒問題,心裏也把自己弄得神智不清,就算我們都瞭解「健康心智」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一項研究)

生命來得太快,也去得也快,把握心靈並不容易,當代的生命交由時間付出,都以為我們在幹什麼,知道什麼,生命若是可以這樣做。我們都後來才明白,我們都後來才清楚,世界只是不斷翻頁的縮時,隨時加快我們的生命步調,也隨時讓我們清楚感受到這世界的節奏並不僅止於此,是因為我們看到「世界」在做什麼。

每天都有人「死亡」,也每天都有人誕生,該歌頌生命的禮讚嗎?五歲幼兒死亡的比例慢慢減少中,但我們還是有看到,或者增加中,我們只是在做減少的「手術」?而死亡是意味著每一個生命的轉世開始,還是該惋惜這些來不及出生的寶寶們?或者這些因為戰爭,疾病、禍害而送走性命的人,讓誕生得有奇蹟的出現?

      死亡,有意涵嗎?對活著人來說,死者卻否,在托夢中,我們感受死者的遺憾,在冥冥之中,我們感受到死者而來的意義。神明在某一刻似乎是否也在告訴我們,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本身——產生的因果報應之巧妙結合的淵源?

     能改變的生命本身,不能改變的也是,但能不能改變的不是生命之本身,而是你的影響之本身,你願不願意在影響之本身的某種「氣場」。這還是道教所說的。科學只相信生命在生死循環中,哲學佔據了死亡的那一個得「塗黑」的部分,其他的看你對生命的「熱情」與怎麼逆轉而順受。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