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消費

圖片來源:Mike Mozart

能夠誘導我們行動的是自己的感受,自己明暸得知的需求,如果你真的需要,不用他人提醒,想必你能自覺,主動行動,甚至會去找到所有的解決方案,替代方案,任何的蛛絲馬跡,你不會錯過。



因此,這也就是我們這麼「討厭」行銷廣告的原因,不過我們熱愛的就是帶來的任何好處,就像現在的誘之因所提出的:只要能夠引誘你出線的任何原因,你都會親身參與,不管那真的有什麼好處。擺脫過去我們想參與的動力,其實我們不是不願意參與,而是任何原因實在不具有一種「說服力」,正確來說,是高度理念誘導。

人實在太懶散,沒有一點吸引你的任何優惠,你大概都會丟在「垃圾郵件匣」中,而只要有一點甜頭,它們就成為你收件匣的焦點,在我的電子郵件中,十之八九,都是銀行信用卡以及要你不斷捐款的公益訊息。我不是不願意參與公益,而是我沒有辦法每一個都捐贈,也無法評估哪一個「真正」需要捐贈,我會視情況捐贈小額零錢,也會捐贈我能夠付出的合理範圍,研究需要經費,救援需要錢,那些弱勢家庭更是需要費用來改善經濟情況,但是——錢只是其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看到什麼改變?

把公益團體的項目來來去去透明公開,並不能真正說明我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對的人」身上,一個弱勢民眾上街賣起食物,或是任何商品,我也很難取信於他們是發自於「困難」,而不是欺騙,有證明沒有用(因為也可以偽造),在很多情況中,我不是伸不出援手,而是你的愛心不能被濫用。

因此,要誘導我真正拿錢出來,我一定要知道這個團體的「名氣」,是否真正有幫助人的事蹟,還有更多第三方公證人見證等等,我曾經也說過,要幫助的人實在很多,問題是你要先幫助哪一個?另外,那些誘導我們出線的一個很具體的原因就是優惠一定要實實在在地實用,而且還有馬上生效,很多人會加入這場誘導大戰的原因就是我們總是被高誘導而被吸住,接著瘋狂加入,銀行要你多刷卡,又同時警告你「謹慎理財,信用至上」,這兩個放在一起,不是很矛盾嗎?

接著,我們來看看現在的銀行信用系統,一家銀行是否會放款給你,當然看你的信用評分,問題是我有你的個資、財務證明,你有多少存款,其實根本沒有用。我同樣借錢給你,但是你一樣準時不還錢,你有大筆財產,銀行最後使出手段就是拿你的財產去拍賣,但問題是,你要怎麼知道銀行了解你會準時還錢,就只看電腦評分以及人工審核?

台灣評估客戶的還款能力是二十二倍,也就是負債上限,用你的薪資去計算。然而,從我們跟銀行「討價還價」以來,我們要與銀行達成協議,可不能看看你的薪資就借錢給你,也就是用一種行銷式的誘導要你借錢,他們賺錢,銀行需要客戶,否則那種行銷就沒有用,超低利率的優惠,多元的還款,銀行看似慈善事業,其實只是一昧需要某種誘導,來導引出自己的事業比例,稱為高額制度。

比起我們這種(不)固定的老百姓,整體的經濟體系,成為某種誘導出的魚餌,我們很自願上鉤,問題就是我們總是被某些優惠擦了嘴,甜上了心,一昧尋求某種意義,達到某種用途,我不是說這些都沒有用,而是在達成意義之前,我們是否只是成為掛上牆上的壁畫?成為某種裝飾上以及襯托出形上美的達成觀點?

我總是看著天花亂墜的優惠訊息,總是要我刷更多,但我總是發現,金額的回饋比率實在低的嚇人,看似很高的每一筆錢都能回饋,但仔細想想,也必須成為他們最信賴,也唯一的忠實顧客,況且,研究每一個回饋方案,不要被高回饋比而沖昏頭,我們的每一筆錢的消費,所累積起來的費用,想一想,那點數真正能夠成為你換得用的實用比,好讓你能夠充實出意義的高額制度,好讓你的「家」看起來成為最具獨特的意義塔?

你生活上的每一筆費用才是真正你支出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誘因導出你的意義關鍵,如果只是因為誘因導引出來的意義具有高度情境,那麼我們很願意把某種偽意義出來的意義做為我們的燈號比例,來強調我們的信用比你高,也你任何在場的一個人還高,那麼就像我之前我提的,問題不是薪資多麽低,而是還是有人想辦法出頭天。

因此,當我們一旦某種偽裝出來的意義比成為某種正確的意義信念,就容易導引出我們真正想要誘導出的意義燈號,也就是你應該為何而活的真正行動動力,相信我,目標不是在於那些提醒你要多喝水的手機 apps ,而是你願不願意去執行這樣做,那些可以偽造,可以想喝多少水,多睡多少就可以記錄多少,運動可以不斷甩動手腕,欺騙你的運動手環(我就曾經這樣做),很多事情創造要你多健康,不是因為那種「誘因」目標在導引你願意與否嗎?

健康不是因為「勳章」,不是因為你今天走了一萬步,不是因為你達成三個圓圈,活動目標的百分之四百,還是什麼之類,所有因為你可以達成的比例,是因為你的起點:你真正想要活得更好,更有意義的實在比。因此,一種偽意義出來的實體運動能夠告訴我們為何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想達成某種意義燈號,好讓意義的實體比能夠驅動我們願意的前進動力,這也是我們不斷促使誘導的主要原因,沒有點數,你真的想消費?你真的想多買一瓶(罐、杯)?

承認吧!點數是很容易促使我們願意的某種動力,在台灣更是風行,美國的優惠券不像台灣這麼熱門,不過誘導出來的原因,我們也忍不住想要加入會員,吸收更多買一送一優惠、消費划算比,讓我們忍不住想買更多,還要多。

塔吉特(Target)百貨的紅卡,總是拿著高優惠比讓你想要加入,沃爾瑪百貨(Walmart)、百思買(Best Buy)等等,任何一家的優惠,當然不比好市多本身來得實際,不過看過任何零售業的實體反映出的意義可以得知,我們到底是想買什麼,好讓我們願意消費更多,卻不願審視我們到底買了什麼?我記得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有一位顧客在沃爾瑪百貨買了多達四十罐的貓罐頭,店員光是結帳他們的商品,就耗費了二十幾分鐘,還有很多的巧克力粉,你會猜想,他們是養了多少隻貓,或需要餵飽多少隻(流浪)貓,以及多愛熱可可?買過的食物,我們就要吃完,用完,或是分送給需要的人士,不過,整個世界在製造與消費之間的流動,我們不了解,我們所買來的任何食物,是否是一種促進我們意義活絡的脈動,好讓我們更有感覺,知道我們很能要什麼,買來的食物若是不清楚任何項目,我們就只是丟,不會想。


銀行要你多刷卡,又同時警告你「謹慎理財,信用至上」,這兩個放在一起,不是很矛盾嗎?


要更多,只是因為便宜,非常便宜,大包裝的其實是吃不完,不看有限期限,不看營養價值,不看有多少比例,與多少重量,很多人在購物的一瞬間,往往失去了理智,不了解我們怎麼裝,怎麼吃,怎麼煮,甚至怎麼回收廚餘?食物是給你慰藉,還是一種思考上的理性價值,好讓我們直得去尊重我們「可」要的?

意義比成為一種高價值比,好讓我們有誘導出來的意義性質可以一種罪惡天堂,任何無任何差別,當經濟成為商業價值崇高的尊貴比,我們只是在比服務性質有多高,有多讓人尊重,就像五顆星的高品質服務評價,表示著我們很有人性的意義,卻忘記我們生來是佔有出怎麼樣的意義一切,認為意義就是有效的,讓我們情願付出,而合理地去付出。

也因此,當我們被眼前的誘導出來的行動,無怨無悔時,我們只是成為別人眼中排列好的獵物,只是差一點吃下最後一口食物,成為最佳的眼中釘。

消費出來是為了什麼,很重要,難道我們這麼喜歡被牽著鼻子走?當你能夠審視你每一分消費出來的真正衝動時,你應該明白,我們能夠擁有什麼樣的衝動代價,能夠讓我們了解我們所付出來的那種神秘偏方,原來不是我們要誘導出來的代價禮物,而是一種不情願的佔有比,讓我們得知是為了活得有意義,才不會白白去浪費掉,畢竟,人促使某種消費,某種動力,不是因為前提有什麼在乎報酬率?

我們算盤算得很精,相信你也知道,需要怎麼樣才能獲得最佳報酬,對比某種應該衝動消費出來的盲從心態,我們的理性只是強佔出頭的領導者,領導某種感覺前進,不應該白白錯過優惠,這也是我們在某種消費心態攬上身的同時,不去想想我們擁有的最佳禮物,不是因為該物,而是得到的心態,這種驕傲呈現出來的高度情境化,容易讓我們認為生活的意義就是戰利品,不是該為東西而活的實體本質,忘了我們擁有的不是物品本身,卻是因為物品本身而起;這裏些微複雜,也就是說,物之起的最佳擁抱情境,讓我們忘情地認為意義是某種代表,而去說服意義是有道理的。

這也是我們這麼喜愛某種物品「擁有」的心態報酬,相信給我們是好的,否則我們買東西不是為了解渴?解餓?想要的某種心態慾念?某種應該去改變(善)的實體心靈?本質教我們去獲取,去換取,去思考物品的佔去位置,讓我們得知,意義不是因為它而有,而落,而有一種認為而存在的現在道理?這也是在誘導出來的意義,讓我們想明白為何而買的最佳寫照。

需要與想要根本是同一陣線,只是誘因出來的導正原因是讓我們想要導引什麼出來的肯定說法,白話一點就是我們認為的想法,容易說服自己去合理而買的直接證據。

不過,也是因為難以不去而買的寫照,因為我們就算不去消費,總會想辦法去「生產」出來像樣的完整流程與器具,讓生活部分某些「正常」生活的方向,我們不是應該很認為這樣做,全無有一種道理而對的直接理由嗎?要改善生活,不是為了什麼大體目標或是意義出發的燈號,走對的,而是合情合理,我們被社會牽動出方向,不偏也難。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