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世界
圖片來源:Phil Norton |
看著 CNN 頻道對各種議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後,然後關掉電視。靜下心來,想一想,這些議題跟我們有何關係?我看著台灣新聞時,各種泛政治化的話題之後,驚覺這些其實跟我沒有什麽多大的關係,如果你一個人住在山林中,沒有電,沒有自來水可以使用,甚至沒有手機,沒有地址,你根本不必關心這些跟你「息息相關」的任何討論。
我們有仔細關心住在叢林裡的巴西原住民嗎?我們是否有在乎澳洲荒野地帶的原住民們?任何一帶都有原住民,可是我們給他們的「世界」,像是隔絕許多世代那麼遙遠。聽聽自己與這社會連結的距離,是否真的已經達到相近的連結?關在一個「空間」裡,做個井底之蛙,沒什麼不好,只是——我們渴望自由,渴望呼吸新鮮空氣,接觸到陽光帶來的溫暖,加上水的洗禮,我們內心渴望成為某種「自然人」,只不過,這個城市——不管蓋再多的公園綠地,建設再多的保育平台,我們仍住在「這」。
選擇住在「城市」,不是我們的錯,聯合國預估還有更多人遷移到這些大城市來,城市要變得更好,更有綠色化以及高度平均化,在一個高度擁擠的都市中,似乎是個矛盾的說法。所以,我們選擇垂直發展,如果你關心過城市發展的相關新聞,你應該會發現,所有的城市都同意「垂直」這樣的認同。花園蓋在屋頂,農場採取垂直種植,魚水共生,以及各種「天然」植物其實都變成室內下的農作物。
大部分的說法是我們的農地不夠用了!為了餵飽更多人,我們只能這麼做,超市的蔬果強調新鮮,我們不斷地採買,不斷地運送,不斷地生產與加工更多「半食物」,我們就是為了強調一點:你永遠都可以買到「食物」。
雖然,我們力圖減少浪費,但我們想過的不是如何將剩食轉化成餐桌上的佳餚,而是怎麼樣在根本上的採購做最有效的付出。美國的大賣場,如 Target、Walmart 等等,你永遠可以發現一個事實,就是美國人很嗜甜。
逛了一圈,我發現,什麼食物上都有 cream 類似的字眼,像是咖啡,像是冰淇淋,像是奶油,像是優格,所有的乳製品都會覆蓋一圈厚厚的鮮奶油,而餅乾之類的食物,真是甜死人不償命。Oreo 餅乾銷售幾乎是全國大受歡迎,所以自家的三明治餅乾總是有著這樣的名號,同樣的「厚厚的夾心」,但糖分也是高得嚇人。
這應該不用拿任何例子作介紹,你買了一包,如果你本身不嗜甜,你真的會覺得這甜度已經超出預期,因為大腦的舌尖嚐到那種甜蜜滋味,會停留很久,我們喜歡甜味的原因的的大部分原因就是能大腦產生多巴胺的效用,我也相信你已經知道這老生常談,問題是我們不管再怎麼樣不嗜甜,美國人的味蕾已經無法改變過去,成為不愛甜的人類。
咖啡加上奶製品還不夠,非要加上鮮奶油,甚至淋上焦糖或是巧克力醬,吐司不是夾美乃滋就是包上「雙重果醬」,花生加上果醬,裡面的糖分與鹽分已經超出你的預期,你到底吃下什麽營養?
逛了一圈之後,加工類食品尤其嚴重,火腿、培根以及香腸,就算不加硝酸鈉,這類的食品已經覆蓋了許多化學成分:人工色素以及各種保存劑,即使涵蓋標準範圍之內,我們所吃下的累積,遲早會變成癌症的朋友。然後,你再看看電視節目所介紹了美食比賽之後,還是各類的街頭小吃,你開始懷疑,我們到底被什麽世界給覆蓋?
不管你再如何賣力的介紹這裡的餐點很美味,也秀給你如何製作,我通通不心動,第一個原因是不顯示價格,其二是這樣的營養,其實通通都是蛋白質所組合而成的餐點:漢堡肉、麵包,酸黃瓜、美乃滋、番茄以及美生菜,加上煙燻培根,很多汁,是吧?而你認為這樣的餐點應該值多少?三美元?還是七美元?其二是在烹飪的過程中,我們所吃下的營養價值只是在於蛋白質所提供上的價值成分,而非整體本身,你不會看到一個漢堡開始計算出這裡面大概有什麼樣的蔬菜類別以及多少蛋白質,還要計算相關成本,再來決定是否要購買(我就會),管他漢堡是大還是小,所有的營養在一個雙重起司牛肉堡上,你只看到肉質營養。
因此,美國人對於漢堡似乎是愛上了癮,外地餐廳隨地一個「外燴」,不是白米飯加上香腸、炒蛋以及肉排,蔬菜在哪裡?其二壽司包裹的營養的蔬菜量也不夠,加上白飯的量往往大於一根黃瓜以及一根紅蘿蔔所能給的營養,所以 Subway 很健康嗎?
也不是,最近一期的《消費者報告》把 Subway 名列第二,然而,就算它給你很多蔬菜量,醬料的比例也是一層一層往上加,所以一餐下來除了蔬菜之外,其二就是醬料含有的比例,其三就是肉質含量。當然,你天天吃 Subway 的潛艇堡,不代表你有多健康,只是一昧為了追尋健康而去找高含量的健康單位,別忘了你的生活養成,你吃了它之後,又喝星冰樂,只會讓你更不健康,其二,你又懶散,或是天天以它裹腹,並不會讓你的身體呈現「高比例」的完美健康。
第三,任何健康必須衡量生理與心理的平衡比,如果我們認為這麼在乎健康,那麼為什麼美國人情願選擇高比列牛肉,也不願選擇潛艇堡?至少,我們應該要了解我們吃下的每一口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牛肉的消耗量是很驚人的(不管市場上怎麼強調年均消耗量有減少),這裡的牛肉幾乎都強調「真牛肉」,我們所吃下的每一塊漢堡肉,比不過軟趴趴的蔬菜。肉,給人的印象,就是強健勇猛,吃下了肉,比吃下再多的大豆,也比不過肉本身帶來的迷思。
PETA 不管怎麼強調動物應該是朋友,也無法減少肉品的消耗,全世界對於肉食的喜愛比不過全植物類飲食來得實際,別忘了!我曾強調,全世界改吃素食,並不能拯救地球。因為素食的比例並不夠我們食用,所有養在畜牧場裡的動物,也會被人給宰來吃,或是被其他動物吃下肚。整個食物供應鏈,早就出了大問題,我們卻還在享受逛賣場的樂趣,想想今天的晚餐要怎麼採買?
問題不是在食物本身,而是在於自身。我們對於自己的大腦——對食物的慣性已經有了經驗法則。大腦會讓你知道你為了要享受健康,必須要放棄甜食嗎?還是今天吃了一口巧克力蛋糕,就拋在腦後?或者在追求健康的路上,你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卻忘記你的基因法則?
我們需要這麼多的補充物?還是大腦要想辦法填滿這已經回不去的食物世界?
當然,飲食與環境會改變一個人的飲食準則,只要我們願意採用。不過這樣並不顯著,外面的空氣談不上多乾淨,所以包裝飲用水以及各種過濾設備油然而生,我們過去的「壞習慣」要改變成好習慣,當然要試圖了解我們現在的食物準則,不過並沒有用。因為工廠不會為了消費者而斷然停工,那些加工食品會出現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們不願意花大筆時間在烹飪餐點上,你真的願意從採買到上桌要耗費一小時以上的時間?
現代人「忙綠」,不記得怎麼享受這眼前的一餐,怎麼樣才能吃下好好的一頓餐點,是在於我們講究什麼基本營養,而不是需要一直補充的營養。那種街頭美食再吸引人,充其量只是讓你增胖的主因,所有應該要吃的食物,想想,我們要怎麼強調我們真的是為健康裡的元素著想,而不是嘴饞就好?
當然,在這樣的世界中,不可否認地改變一個事實:就是我們追求高效率的營養元素,忽略了食物的真價值,所以〈半食物〉的章節中,我們不斷改造食物,就是讓食物更像某種食物,而部會失去「胃口」。食物實驗室裡的那些科學家們,利用生物科技,把食物改造成最有健康的食物,吃起來保有食物的真味道,但我們的味蕾在食物的咀嚼上,卻把對食物的記憶通通寫在食物的感受上,所以食物帶有味道,一點也不吸引人,其二是那種真味道,要怎麼強調出正確,才知道我們吃的來自真食物的採收,不是精華萃取?
在這個大城市裡,要好好吃一頓飯還真是「困難」,第一是價格,第二是餐點本身。選擇太多,漢堡長得都一樣,我們這裡的牛排對比那家餐廳的牛排,你有什麼樣的鑑賞觀點可以真正評比兩家的不同?是肉排順口?還是紅酒香醇?還是廚藝高超?別忘了,現在的食物,在屠宰到進口,到上桌之後,可是經過不同的供應鏈,我們不會為了要吃牛排,還要學著怎麼宰殺牛,更要學著怎麼保存牛肉。這城市所消耗的食物資源,其實比我們想像得更「偉大」。
我們到底關心過什麼?大概就是生活相關的議題,尤其是食物,尤其是你天天會使用的任何東西,像是手機,像是你臉書裡的社交圈。我們被龐大的「食物圈」所佔據,一打開的所有話題幾乎離不開食物,在往來的途中,我們學著與食物交涉,分享自己所愛的美食,還有各種景色環繞。我一直強調食物的原因在於我們天天要準備去吃下一餐,沒有人一天準時吃三餐,餐點的片刻容不下任何點心,我們要補充營養,卻不是必經營養,在於我們無時無刻要怎麼吃下愛吃的心理建設,只要有時間,往嘴裡塞一顆 M&M's 巧克力不是壞事,而是我們要知道怎麼停下來。大腦對於甜食、鹹食無法抗拒,至少我們的糕點上,覆蓋著許多糖霜與醬料,我們需要這麼多的補充物?還是大腦要想辦法填滿這已經回不去的食物世界?
這(全球)餐廳的數目——甚至那食品的比列已經到處都是,我們在增生與減少之間,還在拿捏剛好的尺碼,去平衡每一口食物的「真營養」——你確定是真的嗎?化學與自然之間,很奇妙,是異卵雙胞胎而分辨不出的.....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