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七)

圖片來源:Leni Tuchsen 

有錢的生活會是怎麼樣?我有體驗過,一天花費一千元,在短短幾年之內幾乎沒有任何存款,我還積欠了一大筆債務,於是我省吃儉用,一個月的花費變成了兩千元,甚至一千元還有找,因此,我能體會有錢的生活以及沒有錢過生活的模樣。



有錢人住在大城市裡,很難享受到鄉村的氣息,甚至是山林中的味道——因為我們已經失去,現代人不懂求生本領,不懂得如何在荒郊野外中如何找到方向,並且獨自度過幾個月的日子,因為我們已經失去,就算你看過求生密技,就算你曾有過露營經驗,就算你熱愛大自然,很抱歉,我還是要潑你冷水,我們終究得回歸「城市」,而非大自然的懷抱。

當然,有人會反駁我,因為少數人的本領已經有了自給自足的能力,他們過的沒有自來水沒有電的日子,平常的燒飯洗衣就靠著鄰近的溪流過活,「偶爾」才去大城市採買,不過大部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在自己的小木屋過活,甚至有人願意當個隱士,你在家見到他/她的日子比他/她在城市還要多。

你搜尋一下這個類似的關鍵字,你是可以發現,其實我們願意這麼做,但其實骨子裡根本不願意實行去做,為什麼?聯合國預估還會有更多的人進入城市,而非鄉村裡,因為城市的生活機能實在太方便,要買什麼要有什麼幾乎下個樓,轉個角就買得到,整個城市就有整個網路,而這個「網路」指的不只是虛擬網路,還有實體上的網路,我們最愛的連接就幾乎隨手可得,你的交通,你的人脈,你的周遭全都因為「網路」而更加活絡,沒有人不愛「大城市」,建設城市就需要高效率的都市機能,例如醫院、超市,銀行以及學校,還有公園,讓人生活在一個大自然與都市交融的環境中,城市的壯大就是這麼來的。

只不過,這只是「暫時」的,你在中央公園走了幾圈,甚至住在裡面,也沒有「離開」過城市,我這裡要指的「自然」,可是貨真價實的自然,是荒郊野外,是你住在哪裡喊了多大聲也不會有人來救你的那種自然。

我們要砍柴生火在這裡幾乎不存在,當然美國家庭裡的壁爐也沒有戶外的野火來得興旺,而我們整個本領在一個「進化」的時代中,也好像變得「理所當然」要提高我們對於自然的效率,像是能夠快速生火,能夠在那個環境中,還保有「現代人」的模樣,你看看那些露營裡的人,怎麼可能打扮像原住民一樣?當然,整個社會裡,該有的血統就是我們是「智人」,是一個最後留下來的物種,我們從生到有,留著這樣的血脈,我們無法分割彼此。

因此,談談種族的問題,就需要更加的嚴肅,不過「我們都一樣」的觀點在這裡也都不存在,好像到了某一個國家,就必須有個「種族主義」才像話?雖然我很厭惡,可是呢?實際上,沒辦法,為什麼生來不同膚色,不同政黨,不同吃法,不同髮色,以及不同臉孔就是不能成為「一家人」?當然,有混種的五官確實很細緻,很有美感,不過站在那種種族主義的觀點去思考配種的問題,原來你才發現,不是我們天生有種族的問題,而是我們不約而同都會去找同種族的配種。

探討種族話題是很有意思的,只不過在敏感時刻,很容易被貼上標籤:你有種族主義思想,我只是想問,當人可能撥開種族問題時,誰真正想過人與人在一起的情感問題?誰真正想過,一個白種人在華人國家的情形,或者亞洲臉孔在美洲國家的情形?刻板印象隨之而來,能怪誰?陌生人站在一起的車廂中,能把種族撇開?我是可以,美國人也可以,可是,不是全部的美國人都可以。繼續追問這樣的思想情結,難道我們這樣都是人種的思想中,難保不會有走偏的話題嗎?看著不同的種族要接受異國婚姻之前,可別用第一印象去思索這個未婚夫(未婚妻)的性格。

唉!異國婚姻能夠成功,在整個世界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代表得文化的多元結合,不過現在人的品格除了這種需要檢討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整個世界文化的包容性,我們當然可以接受多元文化,畢竟現在的文化水平中,要去檢討多年前傳入的,可能現在還在吵翻天什麼是本地文化?根本失去正當性,美國人就算來個亞洲人當個總統,種族議題也不會減少,整個世界的包容性不是不夠,而是我們在討論這種「自由」的好,還是「傳統」的好的同時,沒辦法兩個都保留。

當然,我不是說非要二選一,而是傳統的精髓是在於保留人類無形資產的背後,我們到底應該想想人類的那種豐富文化水平中,哪個才是真正應該需要思考的迫切問題?我是說,當人類在思考著人類自己的本能時,我們是否需要城市的效力,還是需要鄉村的恬靜?還是在兩種兼得時,我們真的已經忘了自己是怎麼來過現在的?

我說過,現在人要一個人生存在大自然的野外中很困難,所以那種求生意志堅強的人才會報上新聞版面,面對無情的暴風雪,無情的海浪以及一個人的孤寂,幾乎要獨自面對自己的「影子」才不會失去社交鬥志,甚至無法走入人群,當我們真正一個人在思考最無助的時刻,才會知道誰才是最愛你的人?

當然你最恨的人,你有的悔恨,你有的不愉快,你有的痛苦,全都因為在一次危難中才會想到他們,失去才會珍惜,人對於真正該擁有的,請你認真思考,我們生活本身的重要意義到底在於哪一刻才能覺醒?才能活得愉快?

有錢的滋味,我懂,面對那種花錢享樂的歲月,其實彷彿物質可以買到一切,但其實不能,空虛之後的不甘心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那種可以出國唸書的大學生,可以享受外國生活的所有一切,我們需要多少真正的本領才能認真思考我們活過來的意義?

沒錯,你可以學到各國的文化,你可以認識各國的人們,不過,重點是,出國之後的經費才是真正需要傷腦筋的(到底是為了出國而出國,還是只是讓自己必須要這樣做)。出國一次並不便宜,幾百萬的堆積才能打造出一個「國際人才」,然而,重點不是在於「國際人才」,有國際眼光,而是生出來的教育意義在於我們是需要這種視角,還是必須讓世界看見本國?

這種帶有「偽意義」的色彩是在於當我們全部一窩蜂邁向國際社會時,我們就有一個必須包容國際文化的色彩方向,就好像世界是擁抱多元性別的,我們就一定需要朝向人權的方向走,不是說這樣對或不對的問題,在於我們是一個世界趨勢,還是在宇宙的大小中,我們生來的分別是在於我們的偽裝其實都一樣?


當每一個人生來要正向,學習正向,學習堅強,學習生而為人,生而為一個人,我們這種半開放的思想仍有封閉,仍有限制,仍有一種不全美的思想,體驗著為何不能更好,而不是能夠更有意義建設的思想結構。


當我認識一個人,才知道日久見人心是怎麼回事,你了解這個人光憑第一印象還要去扭轉這個人的普遍印象?如果我們這種思想沒被矯正,那我們實在沒有資格成為一個人。這種同理心的包容是在於我們在要怎麼了解,怎麼去設身處地去思考這個人與我會有怎麼樣的感受,可不是用模擬的,而是與他進入那一個世界中,去引導他看見的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觀。

當然,這個很有限,我出國「遊學」對比那些人出國「留學」,就讓我印象深刻,當我看到每一個人的思考,當我了解並且觀察到我們之間的那種對比其實沒有差異,我就知道我的思考方向有了一個確定存在的意義模式,而我在這種意義模式中,我看出我們之間的種族,或是有一種種族之間的差距時,我就知道我們還是有種距離隔閡,就像人那種陌生的挑戰距離。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剛好都是二十的這個數字,我們親吻的距離,我們擁抱的距離以及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全身的那種距離,怎麼讓我們舒適,又讓我們不舒適,我們心裡很有譜,對我們來說,閉著眼親吻一個人的嘴巴,就像張大眼睛看著一個人瞳孔,所以親吻都是閉眼的,況且,大腦對於我們的感官體驗根本就無法讓我們感受到親吻的體驗是什麼。在人與人之間上的那種關係上,我們那種連接上的巧妙,可說是奇怪的矛盾比喻。

其實,我都希望人能夠找到最真實的生活意義,而非當時的生活意義。不過這種願望就像要找到一顆最明亮的星星,尤其在這種光害嚴重的紐約街頭都顯得困難。我們沒有物質就沒辦法可活,我們可以不要用電,可是我們需要火,我們可以不要有水,可是我們需要可以淡化的海水,我們可以不要有任何交通基礎建設,可是我們需要有一個能夠讓我們快速到達的交通設施。我們可以不要有高樓大廈,可是我們需要能夠住得起的一人房舍,還要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我們的「距離」。當人口呈現向上的趨勢,當整個世界過於集中,過於擁擠,過於吵鬧不安的,我們連自己的真正的聲音不是聽不見,就聽見以為是別人反射的回聲而有的幻聽。

世界有什麼作為,我一點也不知道,當我們找出某一段意義之後,能夠真正認清,還是將它當作畢生志業?我們怎麼樣才能改變任何一個人?生來改變世界的你能夠讓別人聽到你的呼喊,還是你的心血不夠專注,不夠有你的「精神」?當每一個人生來要正向,學習正向,學習堅強,學習生而為人,生而為一個人,我們這種半開放的思想仍有封閉,仍有限制,仍有一種不全美的思想,體驗著為何不能更好,而不是能夠更有意義建設的思想結構。

也許我是空想的,也許我註定要這樣一輩子寫著我最愛的文章,在一個角落,在一個昏暗的房間,在一個吵雜的空間,在一個人來人往的城市中,在一個必須讓自己身處這個環境中,還可能被迫中斷的空間現象中,我就有存在而去改變的意義,這大概也是我「想」的原因,寫文章能夠讓我靜下來,近一步思索,最重要的是我只寫我看到的,第一秒跳出來的段落,改變世界何其難,重要的是怎麼讓自己能夠改變思考的含義,也就是意義含有的奧義本身。

不過,寫了再多個字,好像只能對自己信心喊話,除了自己沒有別的,世界的濃縮在一個精華天地中,我的宇宙生來注定要多元。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