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失調症候群

圖片來源:Nicole Harbordt

看著「認知失調」的例子放在我的眼前,我又「出身」心理學的領域,真不免讓人覺得心寒。所謂的認知失調,就是心裡的兩個想法極度矛盾,所產生的一種平衡失調感,也就是我們認為的想法之間,總有一度認為的好,而一度認為的不好(我不先用反話說),在好與不好之間的平衡認知追求感中,就會產生一種不屬於這兩個感受,來修補這種的奇怪想法,這種想法容易造成我們認為的極度情緒不當,觀感不佳,還有一種不能明說的文字抒發,失調的原先定義,就是失去調和,一種無法調停的流動感,因此,認知只好進行認為「對」的工作調適,保持「平衡」。


身體與心理,容易造成這樣的平衡觀感,為了就是保持一貫思想,這種思想就是讓人格能夠獨特個性的想法,也就是我們自身所受到的誘導而影響作為、情緒、觀感,還有各種產生變化而變作的靈活作用,宛如再怎麼樣傾倒的水瓶,也會保持一貫的水平線,大腦的抗體運作,就跟身體的反抗作用一樣,會想辦法讓你知道你是怎麼了。

當然,為什麼我會提到認知失調,原因在於現在社會對於自身,或者不自身的,產生了偏愛與不偏愛的觀感。有好有不好是社會「自然」產生了一股作用,但不是我們認為的好與不好產生的自作用。因此,動物的官方術語來看,沒有辦法一如分辨好與不好的定義,只能用顏色、味道,以及對於這物的形狀與吸引作用,解釋為什麼好與不好,而不是用觀感的想法去命名。

我們很容易把好的定義掛在嘴上,因為我們很了解「好」就是美,就是大眾認為的正向詞,而反向詞——不是壞的產生出發點,是否定詞去了解不好,是表示非是我們認為的正向詞。

因此,這裡說到一個重點:好與不好只是代表的確定詞,另一個則是否定確定詞,也就是說,沒辦法用不喜歡就是等於討厭來畫對等式,這樣是個誤解,也沒辦法用恨畫上是不愛的相反詞,或者恨就是等於厭惡的對等詞,這樣是不公平的確定詞,請先了解這樣的解釋,我們才可以繼續解釋文字的「特殊妙用」,以免有太多「誤會」接著產生。

英文,很有意思,中文也是。可是,英文的一方意思可以解釋很多意思,我不是美國人,也非那方面的語言專家,可是中文意思上,一字可以只解釋一個詞的單方面,就像我提到「好」字,就是滿,就是美好的基本含義,這種字詞聽起來就是「確定詞」,而非否定確定詞,我們總不能聽到「你要這根香蕉嗎?」,我們卻說「不好」表示「不好」。

當然,英文的否定問句,就是要跟著否定方向走,例如「你不要這根香蕉嗎?」你回答「不」,就是不要這根香蕉,回答是,就表示要這根香蕉。英文的用法與中文是相反句,因此上述,只能適用於英文句,但問題是,用英文的解釋或許行得通,可是用中文的解釋就是行不通,而在真正的意義上卻沒辦法一體適用,因此,這樣的「失調」就會產生我們學習上的語意誤解,所以才沒有辦法融會貫通到真正的解釋詞。

如果,你還是不相信,你可以試著用 Google 翻譯去翻譯這篇中文文章,可能意思就是相差很遠,但又那麼接近。我們在學習他國的文字與文法時,會產生意思上的雙重誤解,甚至讓我們認為好與壞,根本就是同母異父的異卵雙胞胎。

你如果文字解釋上有許多「麻煩」,你又何來解決這種認知失調產生的後續問題?因此,在科學研究上的各項論文背書時,總是產生正反兩方意見唇槍舌戰,爭個沒完。當共和黨官員拿出科學家的研究文章時說氣候變遷只是不存在時,我們要證明多少是真的存在,更只是加深他們對氣候變遷的印象。這種對與不對之間,無法有效拿出一個「錯」去合理量化解釋一個現象,因此,更只會助長我們對於尊重上的虛假城牆。

說尊重,根本就是我把你放在某一個敬重的位置上,與你沒有對立往來,只有對向式的來往,也就是說,只講尊重是沒有多大有意義,因此,不是只有尊重就好。我看你違背道德,還能尊重你,那我肯定是瘋了,默許你的行為,但阻止你的行為,卻又告訴你這是不對的,暗喻你是錯的,就會造成一種反差誤解,你以為你是對的相反,是錯的,是需要化對為錯,這樣的前提就是建立意義假象的第一式。

因此,沒有辦法說尊重,可以順應切割對與錯的兩半,也沒有辦法說,對與錯之間,甚至我提到的不對之間,就有一條很清楚的楚河漢界留在那。

你還是聽不到我的意思嗎?文字上的解釋會讓你信以為就是「文字」上的單方面解釋,這個用英文也適用,如果「Yes」表示「錯」,會怎麼樣?那麼日耳曼語系可能要重新編撰了!因此,文字上的一方面解釋,會認人確定文字上的確定解釋,但一方面也會讓解釋產生「雙關語」上的誤解,這是文字上的妙用,也是奇怪的意思。

你如果用英文的一句成語表示本末倒置,你可能會聽到馬車在前,馬在後的經典故事,而如果用戰爭之霧,就表示敵我不分,開始胡亂掃射,但說出這句話的人就可能真的以為這本句上的意思,而非成語的表示意思,如果真的套用在相關情境,就可能認為此句就是該句的絕對意思。

因此,解釋上起來,就真的本末倒置,而在運用上,就真的戰爭之霧,傻傻不清。我們總認為認知是一種我們以來認為的相信觀感,但很可能在認知確定行為上,就會產生一大誤解,就像失調上的奇怪平衡感,都以為更讓我們相信該所有。

多數人認定的社會道德觀念,一旦加入了人性的各種「調味劑」之後,我們就容易被一種味道給認定左右。

當然,認知失調,就像人那種生來想追求什麼的行動力,我們簡稱之為「無聊」,因爲無聊而產生一種不適應的感受,而被忽略之下產生的「寂寞感」,為了排解它,人才能想辦法去在無聊的旁邊築一座高牆,我們在做的,就是這個「工作」。因此,無聊,是人生來的一種「前瞻」,一種展望性,我們都以為有事做是好事,但沒事做,不見得有多不好,甚至多壞,是我們的消遣在排擠那種奇怪感,一種憂愁感。人在無聊產生的適應效應之後,就以為,那種美好的延伸,所以我才會說具有「前瞻性」,而非消化上的不適。

這當然,不是把吃到一半的食物,吐出骨頭就好,而產生的不大安全感。如果我們真的好好吃個飯,你怎麼也不該想想,吃飯時最重要的不是用多少時間「解決」這份餐,而是用什麼想法去了解這份餐,才去享受餐點來得美好,這就是字面上給的錯誤定義,你都以為,吃飯講求效率,但講求效率更讓你清楚定義知道吃飯就是解決上的便利,忘記吃飯是為了什麼?解決飢腸轆轆?字面上的解釋,而非實體上的意義。

因此,這種讓人以為認知上產生的偏向效果,會讓人去明白我們是怎麼看待清楚上的含義,如果你只是看字面上的解釋,那麼學習上的其他定義又何必講求那麼多沒必要的定義?你知道有正式用法與清楚用法?或者有平日用法嗎?當我了解到英文,那麼多很「嚴肅」的關鍵詞,我總是在懷疑,是哪個人創建這麼多英文單字?這大概是在無聊之後,而有的正式含義,好讓我們明白無聊,並不是認知上的「不對」,而是認知上的尋求「正確」。

只要一種「正確」確定之後,就明白告訴我們,社會上的「正確」運作應該會是什麼樣子?如果指鹿為馬是正確的,是不敢反駁的,那麼這樣的笑話肯定成為最正確的關鍵詞,但可惜不是。因此,多數人認定的社會道德觀念,一旦加入了人性的各種「調味劑」之後,我們就容易被一種味道給認定左右,都以為加了酸的,就是酸的,加入辣的,就是辣的,加了酸辣之後,酸辣反而沒有「酸辣」來得明顯。(因為人嚐不出一次兩種味道)

所以,排解失調之後的矛盾感,我們好像還是在認定上出了什麼問題似的,就以為在認定之後,還會有什麼明天,認為未來多有美好的進步效用,但沒有想到,這一切只是吃完安慰劑的安慰效用,就算你知道了,大腦與心理也會想辦法「平衡」這種特殊感,好讓你不要那麼「激動」。

你就該了解,認知失調,說穿了,就是在平衡點之上,有一種微妙的效用去安慰你是多對的——對的有多麽特殊,可看性,但也因此,產生了一種奇怪的錯誤的偏置感,好信服你這一切就是對的前提可循。當初的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心理學名詞,如今看來,只是加深了對於我們認為兩端的可看性,這種不算是「對立」的對立,更會讓我們對於這種不適應的方向感,更認定中間的路更是「對」的。


人若是要擺脫這種失調,更要清楚看到失調之後的意義,而因為什麼造成這樣?我不是說因果論,而是在原因之後的層面意義,是有什麼清楚展現,而更加確信你不是對的,或不對的?切勿畫上某種字面上的含義,因為除了認定失調後的意義,恐怕也改變了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