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層級

圖片來源:Stabler Department of Nursing York College of PA

現在的教育的確不好做,要因材施教根本不可能,在同一個班級裡,老師想得與學生不一樣,學生之間想得又不一樣,性別也跟著不一樣,要怎麼好好管理學生變成了頭痛的事。我記得我就讀國中時,個性相當沈默內向,不愛說說話,但我們這個班級是出了名的吵鬧又頭痛,班導師根本不喜歡我們這一班,每次好言相勸我們這個班級應該要怎麼樣,我們都不放在耳裡,只是耳邊風。只要碰到她教書,都會趁機好好說教一番,反觀國文老師,是有理性地對我們說教,加上打扮地很美豔,我們男生都會看著她,聽她說話。


我不太記得我國中裡的生活,畢竟那是我近二十年前的生活,我連前一年的日子其實也不太記得,只知道重要的資訊(例如何時辦理合約)。但我現在知道的是過去的學生日子其實不能跟現在相比,但我也能看出教育這件事——在人權的議題上,實在叫人搖頭。

我被老師體罰過,甚至打過手心、臀部,也被父母趕出家門過,我偷過錢,我說謊過,甚至口出最惡毒的言語,也曾發怒到六親不認。我過去曾有過的壞榜樣,看在現今眼裡,只是不提也罷。因為現在的惡形惡狀——偷錢、搶劫、霸凌、吸毒、交壞朋友、走入黑幫、販毒、飆車,勒索等等,樣樣都會成為「平常」所看見的榜樣,而且,學校的「大欺小」其實容易因為言語之間的玩笑,竟然成為霸凌開始的玩弄對象。美國現在依然有霸凌事件,只要看到這個人不順眼,或者有「異於常人」的特徵,就會開始給一個綽號,只要這個人沈默以對,他/她就會成為以後宣洩的對象,這不是電視電影看得到,現實生活中,一樣可見。

霸凌的問題根源不是來自霸凌者心理的沒自信,或者想尋求一種的「堅強茁壯」,而是一種偏見悄悄形成;或許他/她本身想要狐假虎威,想要充滿別人不可以欺負我的狀態中,但也可能是因為家庭因素造成這種心理膨風的現象揮之不去,更想要有一種力量可以幫助他/她成長,充滿正向與進步。因此,問題的根源是來自現在的教育模式,容易教我們怎麼樣做自己,卻忘了做自己不是重點,而是願不願意聽信多人之間的言語關係,造成的利害衝突。

我有一個表弟,他是我的「頭痛人物」,他本身不喜歡嘮叨,有人在他身邊不停的碎碎念,他就會忍在心裡,不願發表出來,他的眼睛總是告訴我,都是你們對,我錯,可以了嗎?他的表情總是不那麼和顏悅色,說話的語氣就好像有人積欠他很多前錢一樣,很不悅。我常常告訴他,可以用你平常的口吻跟我說話嗎?他不會回答,只會用動作表示,或者「嗯」表示,我知道他是個相當有個性的人,他說我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行嗎?他說這是你的個人偏見;他說我不會去管你,你也不要來管我。但是站在中間的立場角色去思考,不是管不管他的問題,而是行為——他自己之間就出了狀況。

他有某種起床氣,他親口告訴我(他自己認為倒是還好,但我看得出來),他本身是一個晚睡的人,總是要把事情延宕到很晚才會去完成,偏偏又是快要睡覺的時刻,因此,在睡眠品質不佳的狀況下,很難說他「睡得很好」(因為我母親告訴我他沒有準時起床過),他又告訴我,假日就是要睡得自然醒,也就是說平日睡眠時間短,假日是用來補眠的。一項研究證實,睡眠不佳的狀況下,學習效果是會大打折扣的,加上長期睡眠品質差,未來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則會提高不少。但無論你說了多少「研究證實」,給孩子聽,他/她可能就像過去的我一樣,根本無所謂。

因此,教育的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嚴格以對,還是溫柔以待?我同時並進。因為我在行為上表示言行一致,但私下還是好言在他耳邊苦口婆心去思考,我常常告訴他,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有意義或無意義的問題,因為你要用心去思考這裡面的種種,了解怎麼一回事,他是個很聰明的人,我能看出他的行為只是表現在青春期叛逆的那段時間的思考,不是要引我注意,而是學著怎麼放手,讓他同時去思索這相關。

現在的學業很繁重,每次提著他的書包,感受到現在的學生要背起這麼重的書包,真是苦了他們的肩膀,所以才不希望每次一回到家「又要」面對長輩的大小聲,多麽希望不要有功課、學業上的督促,加上老師的「理論」。能夠好好做想做的事,不對嗎?玩英雄聯盟過份嗎?電競比賽這麼流行,希望自己的隊伍獲勝,不是很好嗎?

問題不是來自電玩本身,而是自己的「思考理論」,是時間上的分配,是自己在與這社會形成強大的連結之後,我們尋求的認同感,因此,我們在班上才有話題聊,我們在社會上才有共鳴,我們在世界上才能找到相關的話題,所以,社會性的上合理連結會把我們拉到一個合理的範圍中,做出一個合理共識,那就是我們要的共同圈,但社會合理性現象中的多數民眾聚集起來的圈子範圍,就容易形成一個社交圈的融合點。而多數形成的共同意識形態就容易把我們帶領到多層集中但不同領域的多個融合點,就像一個大範圍的色彩,你的顏色只是多層的一小點。

你很清楚知道你的顏色是什麼,可是多個顏色的集中就容易讓你看不出你的顏色原本會是什麼,甚至會被外界的思考給誤導,導致有新的顏色出現,就像你從來不曾注意到的資訊,可能突然有一天會心血來潮來找你。

這就是多數人的正確合理性。你大概不知道你為什麼有一個「正確」的想法,卻跟多數人很合得來?如果你出生在美國的一個小鄉村中,你的想法大概八九不離十就跟這個「多數人」的村落如此接近,可是這個鄉村只有八十人,你的趨近比例會靠於八十人認同的想法的一致範圍,除非你是「外來者」,否則你大概想搬到城市,或者你搬到城市之後,想把城市的念頭帶回你的鄉村,結果遭到大部分的人反對,因為「文化結構」已經被破壞了。


社會的問題來自我們,而頭痛的也是我們,看看現在的前方,前景不明朗,我連真正的明天也很少真正看見一個大致上的明確道路。


但問題來了,同學之間的想法可不是八十個人不離開村落這麼沒有落差,或者這八十個人有離開原本的居住範圍,但不會離開很遠的距離,而學校,就單單一個班級可言,來自四面八方的人要聚集與此,想法最接近的往往以性別、能力、工作份量,還有角色所定義,各有巧秒不同,但趨近於同的是我們只好要求得一個「共識」,彼此拿捏一個好的勢力範圍。

但社會更大!多數人的定義已經不像是國家的認同層面而已,真正的是來自五顏六色的範圍聚集在一個——就以單一城市所言——就顯得複雜。而社會指的是大多數的「社會範圍」,也就是台灣人寫的就是台灣的勢力範圍,美國人寫的就是美國社會範圍,法國人寫的就是法國社會,奈及利亞人寫的當然就是奈及利亞的。那你怎麼看社會是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合理項目,不會飽受批評?

去想想我們的社會的多數人的佔有,然後再去思考教育理應叫人去思考的教育體制,我們只能期待一個台灣社會的教育能夠全方面的思考「我們」要的是什麼,但不能期待我們全部的人的要的就是對等一樣!因此,教育的鐘形曲線要落在一個相當的範圍之內,只能在文化之間找一個精準的落差,然後平等的畫出圓弧的曲線,而不是高聳的曲線。

但現在的學生要學得何其多,除了基本的國文之外,還要外加英文、閩南語、客家語等等,還有資訊、表演藝術,多達十幾項的科目內容,也難怪學生們的苦言只想發洩在打怪練功身上,況且,現在的教育習得項目包羅萬象,是不是我們望子女成龍鳳的同時,沒有想現今的教育制度壓垮了多少學生?還是得過且過,反正人權至上?

我有告訴表弟,你不必考第一名,但也不要放著不管,甚至流連忘返在網路遊戲上,你忘了真正的「使命」,不是把書讀好,而是怎麼平衡課業壓力,做一個「快樂」的人。而現在談的快樂,是不是我們所了解的幾乎成為首席的課業項目?是不是我們在談自我正向的同時,就忘了來到人世的使命?或者要達成的任務?是不是我們努力在遊戲中取得獲勝頭銜時,就忘了現實生活的我們,不是要同時面對這麼多的強敵,而是沒有敵人或家人的名稱,而是我們怎麼得心應對?

社會的問題來自我們,而頭痛的也是我們,看看現在的前方,前景不明朗,我連真正的明天也很少真正看見一個大致上的明確道路,就像口口說的願景,那只是你的高度期盼,而不是真實社會該有的模樣,畢竟「社會」這個詞是很氾濫的,是很空洞的一個廣義,我們連小班級,一家四口等類別的層級在不同系統歸類上也拿不定一個主意,那又怎麼好好詳細規劃人生會有一個層級的「保障」,而不是品質保證,不滿意包退?


這不是商品介紹,但幾乎也快相像了!因為在層層包裝下的形象,拆開一看,我們都不知道「真正的明星」對比網路紅人的差別在.....?或者能力在.......?崇拜偶像?我看比較鏡像我們的自己的某個層面去投射自己理想的模樣,而渴望被注意,被吸引,導致社會的拉大層級差距只會過度去包裝既有的印象兩端,而造成光譜更加氾濫,「顏色現象」只會比萬花筒還複雜上萬倍,分裂地更加瑣碎,而忘了你——是不是誰——不是那麼重要,而是要相比重要......你就看到教出的學生,更加做自己以外的事實:不是獨立思考,而是吸收更加過度,更加要有「形象」在。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