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行

圖片來源:Alice Daer

我記得,當我第一次出國,背著兩件行李,一件裝著重要的衣物,另一件則裝著重要的「報到資訊」就出門了!那天是個晴朗的早晨,我睡眼惺忪地在當天才準備好行李所需要用到的物品,但是到了要出關的那一霎那,我忘記了筆記型電腦最需要的充電器,於是請我的母親趕緊回家打包從台灣寄到美國,我十天後才拿到,這是題外話。


回到正題,我提早到機場,中午的飛機,我不到九點就到機場了,我第一次要出國的心情沒有喜悅,因為我知道我不是出去遊玩,而是一趟「學習旅程」,我同時也知道我必須出去看一看這世界,所以我很自然地表露我的表情,不帶緊張,不帶恐慌,不帶胡思亂想就出國了。

當我拿著護照登上飛機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離開了這個「國家」,而當我到了「日本東京」之後,我就知道我已經踏上了日本這塊土地上,我看著每一個人,包括遊玩的觀光客,當地人,商業人士等等,我也才發現我們其實沒有什麽不同。

日本人準備出關,我接著要轉機,然後再一次安檢,安檢之前看著日本的工作人員,有說有笑,指示我把我的東西拿出來,接著等候下一班來接我的班機。然後再一次地登上飛機,往美國飛去,長達十幾個小時的旅程,從窗戶中,我可以看見下面的島嶼,呈現冰雪天地的世界,高達一萬英呎的高度,看著坐在我身旁的外國女生,對面的先生,後頭的男士,每一個人開始找事做,我總在想這些人的職業到底是什麼?我隔壁的女生看起來應該是學生,她拿著一堆試驗卷不停著寫著,雖然上頭都是英文,而我又看不懂。她來來回回走著坐著,而我只有在去洗手間才離開座位,我在搭機前已被告知最好動動雙腳,以免「僵硬」。而她似乎在想些什麼,當然這不關我的事。(去洗手間的時間剛好是她離開的時候)

長達幾十個小時,我都以為美國的波士頓可能要明天才能抵達。而當我聽見機場的廣播聲,還有看見窗外的風景終於緩慢降落時,我知道我到達了這裡。當天的氣溫,我記得很清楚:攝氏十一度,還下著毛毛細雨,而我穿著短袖加上一件薄外套。

而我下飛機的第一件事不是準備通關,而是去洗手間,我在洗手間在想,終於來到這裡了!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事。而我看見美國的洗手間與台灣的不同,才發現我們的「認知」都有些差異。

第一次到美國,當然就是要「安檢」,首先你必須登入你的「驗證」資料,這個介面有中文,很容易使用,只是我近視太深,所以當我脫下眼鏡之後,幸好有一位海關人員幫我確定是否已經完成登入程序。接著就是排隊,你若是拿什麼簽證,就到什麼簽證的方式登入,我是電子簽證,所以我走進了電子簽證的指示,前頭依舊有人員指導你該往哪裡,每一個人看起來都「很」嚴肅(我強調非常),但其實每一個人準備要進入美國土地的人,早就在想你到底想要做什麼,有些還顯得不耐煩。

我被安排一個男士面前,可是前方寫著「不可通行」的告示,我一頭霧水,於是轉到另一邊,是一位女士,我看著前面進入美國的人們,問著同樣的問題:為什麼你來美國?好了,到我了,她問我你來美國做什麼,我第一次聽不太清楚(我記得她那很嚴肅的表情),她又問第二次,我說學習美國文化,這時候,她不相信,我拿出了入學資料、報到書等等請她看,她看了一下電腦,又看我的護照,上面全是空白(因為我第一次出國),她說了 OK,歡迎來到美國,就放我走了,她從嚴肅轉變成笑容。

從安檢出口出來,來到行李區,每一個人在等待自己的行李,然後前方是個白色大門,出去就是「美國」了,而當一打開門之後,我就看見了一個很大的美國國旗,我心想第一件事,「這裡真的」是美國嗎?

接著就是搭電車到寄宿家庭了,由於我不懂程序,所以我的計畫因此泡湯,所以花費了三十三美元的計程車車資,載我的是一位黑人年輕男性,我給他看地址,他就依照 GPS 把我載到目的地。

來到那個家庭是個移民家庭,從瓜地馬拉移民而來,他們不但懂西班牙文,也教我說西班牙文,除了英文以外,我也試著打開話匣子與他們交談,但我的英文能力不佳,況且,即使我的英文很流利,我只喜歡「聽」,很少開口說話。

隔天去學校,第一次搭電車不懂,買了一整個月的月票,卻還是不太會使用。白人男性還在趕著上班前對我使了白眼,一位黑人男性告訴我這是我朋友,白人男子不想理會,走上了月台,我也跟著進入了電車,看看這個與我們有著類似的環境,還有每一個人的表情。

車上的廣告不是與公益有關,就是與職業訓練有關,接著就是食品廣告,你看見每一個「美國人」其實跟我大同小異,你來到這裡,就看見各膚色的人種聚集在這裡,我是亞洲臉孔,所以看見了「類似」亞洲臉孔的人(韓國人、日本人與華人其實很像),不是在看世界日報,就是說著香港文字的報紙。

年輕人不是看 Facebook,就是在看 Instagram,不管你是什麽職業,包括我看見了一名醫護人員,其實我們的本色就是在這裡變成了「聯合國」。而我每次回想起這段旅程,我總認為美國雖然講求自由與人權,但其實我們有很多要學習,包括了在國家之間的一份尊重。

美國人多半不喜歡政治,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他們的印象就是「普遍」沒有好感,黑人喜歡在一起「切磋」,白人卻很少這樣做,亞洲人的臉孔卻是不想搭線。市區很熱鬧,整個波士頓,以廣場為中心點,往外延伸,就看見市政府、波士頓圖書館,往外還有美術館,波士頓大學。我看著波士頓市長的照片,心想著他要怎麼整頓這裡的榮景,雖然他看起來很有心,雖然這裡犯罪率也很低,但是不保證沒有衝突事件,例如在 7-11 ,被我目擊一位年輕黑人男子口出穢言,辱罵店員,我偶爾聽到什麼金錢的事,大概是找錯錢吧!罵了店員一頓,而走了一趟這裡的市區街頭,每個人沒有什麽不同,或者是說我們不同只是在突顯我們的不同要有多不同。


雖然我非美國人,但是我是身在美國的美國之人。(我只是換個說法),因為這塊土地已經「盤據」了各民族的文化,所以你到當地,都可能「誤以為」是當地人。


還記得講述名人效應的光環文章嗎?在這裡的市區以及在市區外的街道,就如同兩個世界,彷彿一個是鄉村,一個是城市,雖然都是在波士頓。每一個走在街道的人們,其實就如同我們身邊的人,不會多看一眼,可是到了鄉村之間的每一個地區,彷彿我們就會多看一眼,我到處走走停停,美國人喜歡照顧自己的後院,每一棟房屋大小不一,大個幾乎等同一棟大樓,小的呢?等同一棟小型別墅,每一個幾乎都有地下室、車庫,外面的燈火其實很灰暗,街道很寬敞,看每一個 Main Street ,幾乎就是整個中心延伸(美國城市幾乎都有這個名字),他們喜歡開車,一個人也開車,有些人開著休旅車,卡車,還有公車穿插其中,當然還有機車,鄉村之間的停車格幾乎空空如也,因為他們多半不是到遠處,就是待在家中。

每次搭電車,總在想,為什麽我們這麼「相像」,卻多半還有歧視?電車上,金髮女子、白髮男子,捲髮亞洲人,綁起頭髮的黑人,還有小孩,我在電車上,不斷在換車上車之間轉換,其實我們的雷同點真的很多。

當然車站裡的味道其實不太好聞,煤炭味很重,這是老歷史了!波士頓人大概也習慣了!開車的車長,有白人有黑人,有男有女,這個城市是個多元化的一部份寫實縮影。我很喜歡那樣的感覺,雖然我非美國人,但是我是身在美國的美國之人。(我只是換個說法),因為這塊土地已經「盤據」了各民族的文化,所以你到當地,都可能「誤以為」是當地人,因為他們第一句話就是英文,不然就以為我是「中國人」。

語言是一種文化,我也在強調,學習語言就是要去當地學,這也是我學習英文的方向。因為不只是學到語言,你還有更多經驗讓你收藏,這可不是在本地可以獲得的。因此,我當然還想出國,也同樣是美國。雖然我對美國的印象可能還停留著安檢的那個時刻,但是美國是個多元,又複雜的綜合體,我可以獲得更多不同的體驗,供我這段人生旅程中建立起不同的平台,因為我同時也希望,這世界的富強不是需要經濟去「活絡」,而是讓每一個人在生活的當下扮演應有的角色,而不是為了扮演誰而去裝扮誰。

美國的安檢很嚴格,不管你是什麽臉孔,都以為你身上藏有毒品,走私品,還有未經申報的物品。所以我到美國前,我早就想過這個問題,因此我選擇在本地買,這也讓我想起一個問題:帶進來不行,為何本地買就可以,且那個東西還是從外國進口,例如餅乾或是玩具。

這樣的「矛盾」也一如往常地說明人類在給予人權這樣的權利,就必須把對方打傷,還得怕對方死亡而去就醫的窘境,嫌犯就是例子,偷渡客也是,非法移民依然在美國趴趴走,這麼大的土地,也不可能一一遣返,當然也不是讓非法成為合法。我的意思是說,不是為了遣返而遣返,雖然美國海關人員會選擇這樣做,只要你夠誠實,可是呢!就算我只想來這裡學英文,美國海關人員不會放行說,好,歡迎你來到美國,因為我必須事前申請,買好機票,辦理所有程序,美國看到了,說這文件沒問題,你才能進來。

我想這就是通病的一部份,就是放置太多的「鎖」讓海關人員都以為每一個人都是「變裝客」。有文件沒有什麽不對,但也因為這樣,每一個似乎要進入美國的人才會顯得不耐煩,雖然我是平靜以待。

恐怖份子很可怕,但是外表看不出來,嚴格是好事,可是過於嚴格就不是好事,也難怪美國人會抱怨美國海關總是嚴正以待,但卻又是侵犯太多人權,難怪有人建議裸體登機。事實不管為何,我們的人權基本是就是一群互相碰撞的矛盾體,又必須同時存在,所以不要再討論什麽二元論,或唯物論了!或者什麽邏輯等等道德議題,因為到頭來,通通是碰撞出來的沒意義課題,而又回到了「偽意義」的主題了。


關於這主題的發展,我還會留到下次的文章再發表,就請你關注這個部落格吧!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