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aholic

圖片來源:Yuya Tamai

我寫的今天正好是所謂美國一年一度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也就是感恩節過後的第一個店家營業日,兩天過後則是網購星期一(Cyber Monday)。因為過去的「亂象」:大批人潮湧入各類大型賣場的現象,讓一位藝術家搖搖頭,於是他提倡了國際無消費日(Buy Nothing Day),希望大家就是什麼地方都不要去,在家裡就好,更不要買任何東西。談到這裡,我不是反對國際無消費日,而是希望大家別那麼衝動跑去特惠店家裡只是為了抱一台電視機回家。(我常常看見美國人第一件事就是為了電視大打出手)


電視機很便宜沒有錯,但重點是你家裡擺得下嗎?我們需要每一個人房間都要有一台自己的電視機?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說,當你購買這個商品之前,有無認真考慮過它的每一個用途?家裡的咖啡粉快沒了才買?還是看到一個新上市的口味的品牌沒有見過,又剛好買二送一,或者有優惠,你會不會嚐鮮?家裡的電視怎麼樣壞才算是真正壞掉,而你不願意花錢維修?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說,如果我們使用產品很小心,很顧慮,那麼我們應該不會故意把一個電子產品拆著精光,又不願意花錢維修(因為根本無法修復)。

好好愛惜你的商品可以嗎?不是叫做手機的玻璃面板破裂有「紀念價值」,而是我們在使用商品前,就應該想想自己的使用習慣。一個愛惜商品的人也會知道任何商品的代價——是在乎怎麼樣的合理成本,而不是故意讓手機難看。想想看,我們面對大宗商品降價的魅力如果不能克制,即使免費送你一台車,你也不見得真的想要一台車。

問題在於人不能好好地「理性消費」。當你在大賣場,你就慌了,你會忘了你要買什麼,即使你有購物清單,詳細列出你「需要」的商品,你還是會無意地購買一堆「額外」商品,為什麼?不是你定力不夠,而是你只是想到好奇以及可能性罷了!這個商品好像不錯,新口味,又剛好有特價,也不貴,買了!那個有試吃活動,味道蠻好吃的,買一包試試看,也許家人會喜歡。那個常用的品牌的番茄醬停售了,但其他的好像也不錯,這個好了!家裡還需要牙膏嗎?衛生紙?或是穀物麥片?反正來到這裡就順道買一買好了!你買東西不會考慮很多因素,因為人的大腦無法一次記住大量細節,只能憑著「印象」回顧細節,所以就常常買了很多——多餘的,或者你無法預知的商品。這就是人的通病。

不要看 DM 吧!那個會讓你盯著商品看,然後催眠你的大腦說這個有特價,那麼也想要,這個夢寐已久終於特價了,那個也不賴,總之,你大腦有很多「理由」開始說服你購買的原因,你會想未來哪天用得到說不定,早買晚買都得買,為何心動不行動呢?你的四肢開始讓你下單,等你收到貨品時,也許才發現真的不如想像得那麼好,或者家裡多了一些像是不需要急用的商品——你真的很需要智慧電視?(你先想想你怎麼用電視比較重要)。



購物這件事認真來看,我們就算不被洗腦,也很難保持一貫清醒說我們什麼都不需要,什麼都不想要。


藝術也需要消費,畢竟你的作品沒人買,你要怎麼生活?你以為你會幫人素描,你就能成為下一個畫派大師?你的作品要生出來,也需要走到原料行來幫你產出,沒有原料,你的作品自然不會變成黃金,因此——不是國際無消費日,而是需要理性檢討消費文化的省思,請記住,是的相反,不是否定。

很多人都認為,默認的肯定詞就是是的(Yes)。因為你不說話,就當你默認。沈默是一個很好的宣言,因為它讓我們相信不說話等於是是絕對的,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很多人就把它作為預設詞。想都不用想,就是確認的狀態。我一再強調,是就只是「是」,沒有其他的意思,如果一個啞巴不會說話,想要表達他的意思,至少他需要一張紙來表達,如果他沒有紙,至少可以比手語;不會手語,寫出 Yes 也可以,是文盲,點頭也可以,意思當然可以代表其他意思,但重點是請不要就此誤解相反詞的意思。

我曾經提過,文明的相反不是野蠻,對的相反不是錯,而你的相反是你的自己,也就是你那個「自己」。因此當很多人把食指指著他人說你錯了!或者你有何理由時,這時他/她都認為他/她站得住腳,事實上,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怎麼檢討的問題。這跟教育也有關係,如果我們對孩子大吼大叫,怒氣沖沖,孩子當然也會對我們大吼大叫,指責我們,甚至不想告訴我們內心的原因,還以為他/她的叛逆期到了!你應該了解,父母教育無關對錯,而是施政方面上,我們的方法無法絕對有理。

這需要平起平坐,尊重的任何一方都需要保持理性,敞開心防說真話,否則根本不可能保持平衡點,然而,現今社會的問題在於性別不公,店家吃虧,消費者得勝。店家開門做生意,有權利下達幾點方針,來與顧客保持相互尊重與公平性,例如不能挑惕消費者的選擇面向。消費者上門光顧時,應該是上門買了一個根本買不下手的商品,而買下去,還是離開店家說對不起?尤其當你第一次光顧這新開幕的店家。

你真的需要電視棒?你真的需要藍牙喇叭?你真的需要那件牛仔褲?你真的需要那雙鞋?你真的需要那個包包?或者你的需要的理由,大腦可以給你千百種?而人一旦做了決定,想要重新回頭思索真正的需要就有難處,因為一旦我們真的鎖定了那夢寐已久的電視機之後,我們根本聽不進他人的理性勸告,尤其還做了功課之後,一旦發現電視機被他人搶走,那是多麼可恨的一件事,這也是我們的情緒永遠強大不過理性的原因之一,因為文字的規勸不如「圖片」更具有說服力。

所以這不是無消費日的問題。購物文化的背後省思的問題是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搬貨品的道路上,卻沒有想過真正還需要什麼,因為時間不夠來思考限時特價的花費。等你抱頭痛哭時,還知道機會只有一次!終身只有一次!時間不等人!因為需要無法及時預料,未來什麼都有可能發生,為了不先做好準備?

喜愛購物的人不是瘋了!而是他們只是享受那東西到手來的感覺,好像那一瞬間就是他們的。但是東西的需要度,這無法衡量,你不能我很需要,到我沒有它活不下去!你今天不吃那一餐,請問會把你餓死嗎?當然不會,購物網站的形形色色的行銷手法就是希望你再多買一點,只要多花一點點——是的!只要一點點,你就能擁有更多!你的能力絕對可以負擔這一點,你的希望就只差一點就能圓滿達成,你難道不希望十全十美嗎?

那麼多的差一點的數字很容易洗腦你的神經。人的眼睛關注在大於五的前提下就容易自然地往高處點湊合為整數,四的情況下,容易想得低位數多額外一點的附加數。價格陷阱容易抓住你的目光,你就容易相信,九百八十元比八百九十元更划算。

當然,購物癮的成迷與心理狀態有關,挪威的卑爾根大學的研究說那些購物狂的心理都有自卑、焦慮、抑鬱等等狀態,而飢餓時越容易失神,買了更多不需要的東西。你的店員若是胖子,你就「可能」有種不專業的心態想要看不起(我就沒有,這是萊斯大學的研究報告說的,「可能」兩字是我額外加的)。另外,網路評價以及爛番茄的意見都會牽扯到你購買的意願以及心態,因此。購物這件事認真來看,我們就算不被洗腦,也很難保持一貫清醒說我們什麼都不需要,什麼都不想要。

和尚也需要錢來買菜,他們當然也需要理性消費,而尤其現今的網路社會,他們就需要智慧型手機來建立宗教交流平台,於是有了 app 機制,於是有了宗教二點零的模式,慾望不是在於他們用什麼方式傳遞宗教理念,而是還是想著怎麼挑選最豐富的方式淨化你的心靈。(佛祖不會希望你靠近他很近,只希望你心中保有他)

禱告可以用智慧型手機搞定,而行動支付的興起,宣告手機真的可以取代一切。然而,就算我們信賴手機的安全機制,我們還是無法控制在那螢幕之中分辨好感度與需要度之間的那道城牆的比率,看到太多 apps 特價在你腦海裡,你不能一一試用,你就只好照單全收,或者你也可能被那圖片與圖示給騙了。

Apps 的價格是人訂出來的,不到一美元的來由是美國主導,但誰又知道寫了那麼程式碼應該又怎麼合理收費才保有生活代價?因此,這很難保有規範與準則。正確來說,很多購物的模式容易將我們過去的購物型態徹底大搬風,讓我們適應這種消費模式,誰又知道購物不是有樂趣,而是容易喪失失心瘋。

看看你的消費紀錄表吧!不要帳單來臨時才一個頭兩個大,兩三個數字的加總的魔力通常很「可怕」。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