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
圖片來源:Annie Mole |
要我在我的研究文章中挑選一篇文章來討論,大概會選擇食物有關的文章吧!當然如前面所述,我並不愛吃,但吃真的能夠看出一個人的性格。例如,嗜甜的人的抵抗力大概都很差勁——我指的是對於眼前食物的誘惑的吸引力,都會明顯降低,另外,喜愛甜食的人會特別追求美好的感覺,而由於強調好感,就會在情緒上特別用心。
我的同事都很喜歡甜的食物,尤其是加了許多糖份的食物,例如含糖茶類、冰淇淋、點心等等,這些食物已經影響了他們的中樞神經,進而影響對心理的觀感,尤其是食物方面。舉個例子,用餐時間,我同事之一就一定要搭配含糖飲料,尤其是那種冰冰又甜甜的飲料根本是他的最愛,我觀察他的「吃相」,吃完餐之後,就會喝上一大口飲料「幫助消化」,因為他是將一口飯菜集成一堆送入口中,吃完餐的時間大約十二分鐘左右,我吃完餐的時間平均是十六到二十分鐘,這是指一個普通便當的份量。
我問他為什麼這麼想要喝飲料,他告訴我,吃飯沒有飲料不行,他完全無法正常進食,就算沒有「含糖飲料」,他的身邊也會擺著一杯水,但他喝水的次數沒有比喝飲料的次數還多。一瓶六百毫升的含糖飲料,他會用兩天的時間喝完,他要求飲料一定要非常冰——就是那種接近冰點但又不會結冰的溫度來飲用最暢快,他很喜歡這種「感覺」,因此,他的一生已經被飲料給俘虜。
你可能會問他的身材如何?一定很肥胖吧?答案恰恰相反,他很纖瘦,原因在於他進食的時間太快,還無法充分享受食物,就急著吃著下一口飯菜,一口飯菜用五秒到十秒鐘吞嚥,他對於食物的定義通常是餓了就吃,而對於「吃」就是大口吃,大口喝,這種生活態度沒有錯,錯的是食物的基本觀點。
看看別人是怎麼吃便當好了,我身邊的一位年輕女性吃著燒臘便當,她的吃法是先吃一口白飯,配上一口肉,然後看著眼前的「小螢幕」吃飯。吃下一口菜飯的時間大約是十秒鐘,但配菜不會全部吃完,而骨頭或者難以下嚥的剩菜會丟在餐盤中,筷子以及湯匙則是留在餐桌上,不配湯或者飲料,因為她的前方就要剛剛買好的手搖飲料。另一位女性則是把所有的「垃圾」丟進餐盤中:筷子、衛生紙、湯匙、裝筷子的包裝袋等等,其餘垃圾放在餐桌旁,讓店員來收拾。
這表示什麼?吃相可以表示人的什麼?當然是個性,你有強烈主張的,你的個性都很倔強,你說不就是不,因此你拒絕不與你往來的東西,就是討厭的食物,會挑食的人的性格都有一份強烈的性格感,除非是食物本身有問題,否則很少人真的會挑食。
所有垃圾集中在一起的人大概是怕麻煩,不喜歡把責任惹上身,喜歡與小螢幕為伍的人,大概心裡都有一個小王國在那裡飄揚國旗。吃相的不同,就表示人的個性為何;而回到甜食的主題上,心中離不開下午茶的人,大概心裡都有一個「公主」。
喝咖啡,當然「不是」為了聊是非,而是在消磨時間。把所有時光聚集在咖啡館的人,總認為時間是慢慢品味的,是需要時間來發揮的。因此,文藝青年聚集在咖啡館中能想出什麼好點子去「拯救世界」,我是不清楚,但是在消沈咖啡時光中,能夠別製造太多閒情逸致才是真實的。
時間的浪費已經給了文字大多機會,如果我們用說話可以改變世界,那麼一切紙上談兵應該就可以行動。但一切當然是不。現在每個人的行為從吃就已經改變了世界的經濟脈動,公平貿易就冒出頭來,不是因為小農與大客戶之間不平衡嗎?
而現在改變了什麼?我們從單一國家進口別國食物,尤其是那些小國、島國、群島國們,他們更需要食物的進口。南太平洋的那些小國們還在努力生活著,沿著南太平洋一帶前進,仍有許多不知名的國家等著你去認識,雖然過去曾是英國的殖民屬地。放大 Google Maps 的景觀,你就會認識這些島民們在除了對抗海平面上升之外,其實他們也沒多少事可做——捕魚之後還是捕魚,反觀這些生活在大都會的我們,對於眼前放在超市架上的食物,我們應該選擇進口還是該選擇本地的?
現在許多的提示都已經告訴我們當然要選擇在地的比較新鮮。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相信外地來的會比較有「新鮮」感,因為遠從遠方來的這些食物會比較有「份量」,鄰近而來的這些食物能多近?農場不是開在你家隔壁,你只要下田摘取就可以直接烹調上桌。
大都會的民眾,不是每個屋頂都設有空中農場,也不是每個屋頂就一定可以培育成功,否則你可以試試在撒哈拉沙漠蓋一個空中農場,然後種植番茄......與基本糧食。因此,現在的食物形成觀念已經改變了整個生態系統,也改變了我們對於食物的觀念。
模特兒吃飯與一般人沒有什麽不同,不用刻意節食,不需要刻意斷食,維持身材需要的「藥方」比你對於食物的觀點還來得不重要。
義大利的食物之所以在義大利發酵,是因為食物的形成在義大利發展成功,中東的食物傳統之所以會形成中東的食物,是因為整個環境與文化使然。中國的食物如果統一搬到西方的速食餐廳,變成家家戶戶熟知的漢堡(菜飯),我們這些人可以大部份接受嗎?
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淵源就是食物的來源,早期的食物是依賴當地的食物而形成固有的特別,例如在約旦的冰淇淋與在土耳其的冰淇淋就不同,而與我們所熟知的冰淇淋也紛紛不同。歐美的食物與亞洲的食物,或者在歐美地區販賣的亞洲食物也風味明顯不同,因為人的一個文化指標就是對食物的適應性——口味的偏好。
美國的食物偏甜,亞洲的食物偏鹹,東南亞食物則是偏辣,印度的食物則是偏重,就是味道很濃厚。各國的食物——追述歷史情節,哪個不是因為當地而慢慢形成遍地開花的改良而有的食物特色。在日本,你普遍想到的就是壽司與拉麵,還有定食,食物的特色已經烙印在你心中,所以我們現在普遍認為的食物就應該形成該有的樣子,固有的願景。所以,把自己的本國發揚光大,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保護的「世界遺產」,每個國家人民都很努力。但退一步想想,除了保護食物的特色之外,我們還是普遍了解食物的光環特色嗎?
當然,在日本吃的拉麵與在台灣吃的日本拉麵味道不會完全一樣,因為在日本有很多家,同樣的在台灣也有很多家,正統不正統不重要,重要的是吃了食物之後,人的性格已經改變了——這就回到前段所述——我從吃相可以觀察人的性格是如何。拉麵應該先吃麵,還是先喝湯?飢餓的人會先吃麵,品嚐味道的人會先喝湯,另外一種人則是先喝飲料,再吃麵。有人吃麵較快,有人吃麵較慢,有人喜愛麵食(我就是),有人喜愛米食,食物的喜好已經掌握了人的性格,也把我們對於我們是誰的經典名句給說個很明白——你吃什麼就是讓你成為誰。
我再強調一次,我本身並不愛吃,我只是喜愛看每一個人的吃相。模特兒吃飯與一般人沒有什麽不同,不用刻意節食,不需要刻意斷食,維持身材需要的「藥方」比你對於食物的觀點還來得不重要。雖然現在流行時尚界強調自然就是美,可是在舞台後方的彼此勾心鬥角可不會讓你的精神壓力完全喪失,反而你可能因此失控,開始暴飲暴食,忘了什麽稱為「食物」。當然,不管是在時尚界,還是在運動界,或者在政商界,我們吃的高檔的食物或低廉的食物,目的就會了攝取營養,可是人都以為自己吃得飄洋過海的食物或者比較高貴的食物就比較營養高人一等,因此,謬誤總是引導錯誤的認知,也讓人的大腦都以為我們自己很健康,很有良好的飲食習慣,但看著眼前的那些骨頭殘渣、剩飯剩菜,也才知道我們的性格缺陷其實都很大,就好比用傳統名譽,行的卻是殺害之名,說得好聽的科學研究,卻殺死一堆鯨豚(你知道我在說哪個國家)。
物種的惡名不是本身,而是人類的錯誤放生!吃珊瑚的海星沒罪,有罪卻是我們不懂得節制與控制,對於食物也是如此,喜愛甜食的多巴胺明顯就比他人更流通,需要更歡愉的食物才能順著食物的方式來反應,也就更加難以罷手對於食物的偏好。一個知道食物的人了解食物的食物的對應是落在何處。
看看每一個人的「吃相」,你就了解人的本性表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