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階梯
圖片來源:Alexa Clark |
我很喜歡寫關於食物的文章,不是因為我喜歡吃。事實上,跟這個沒有關係,而是對於「吃」這件事,我們可以觀察出一個人的個性,文化是怎麼樣。從我來到美國這幾個星期以來,我發現到幾件關於吃的事。
第一,美國人很愛吃。我在寄宿家庭的冰箱中,可以看見很大罐的牛奶,許多乳製品,冰茶、調味醬、果汁、雞蛋、昨夜剩下的調味雞肉、米飯等等剩菜。下層還有青菜(但幾乎只有一種類別)、紅蘿蔔、甜菜根、罐頭等等。走一趟大賣場,食物最顯眼,他們有即時熱食,價格約落在十美元上下,最便宜也在四美元多,一個角落看過去,有許多調理食品:罐頭、調味粉、米、餅乾、調味餅乾、蘇打、夾心酥、另一個角落有調味醬,例如番茄醬、辣椒醬、沙拉醬、義大利麵醬、沙拉配料、調味罐頭等等。當然,另一區就是零食:巧克力、糖果、洋芋片,汽水。百分百果汁很便宜,最低不到二點五美元(一公升多),洋芋片、汽水更不在話下,品客洋芋片不到一點八美元,袋裝洋芋片約兩點多美元,7-Eleven 的洋芋片不到一美元。泡麵在零點三九到零點九九美元,優格最低不到零點五美元,全麥麵包不到三美元(家庭號)。
食物這麼豐富,為什麼有人吃不飽?我是說,為什麼在市政府或者市中心,無家可歸的人這麼「平常」?他們當然有自己的故事,他們也可能闖進地鐵站坐霸王車,或者他們真的不需要這麼多家當。觀察下來的結果,我總相信他們當然能夠吃飽。反觀下來,我們這些「上班族」,坐在城市餐廳的角落,不見得真的吃一盤沙拉就稱為吃飽或健康。
一盤沙拉價格落在六美元多(便利商店不到兩美元),甚是七八美元不等的價格,但我發現,如果真的想要求得「吃飽」,其實不是吃沙拉或者喝百分百果泥就足夠,也不是稱上喝多少水。事實上,求之應該為我們在食物攝取中這樣的價格是否真的可以合理?
我知道,食物的價格在反應人事成本、水電成本等等基本開銷。問題是我們要怎麼樣的要求才能算是落在最「對」的關鍵上——如果最便宜的價格如果夠能滿足,那麼我們就會了解,其實自己準備個三明治成本不到兩美元多,如果再精省,那麼應該就會了解不是在於吃飽,而是在於吃得有多麽「巧」——然而,我們填飽不足那麼「巧」。
因為問題出在這樣的食物其實份量真的很「足夠」,最便宜的「家庭號套餐」可以不到六美元給五到六個人享用(吐司加果汁),豐富一點,可以不到八美元(多個青菜或乳製品)。然而,美國的標準不等於全世界的標準,如果我們放眼全球的糧食量,人應該要得到的食物量為無價——就是免費的「工本」。(以工換食)
然而,事實上不是如此。食物已經反映我們有多麽愛吃的程度。如果夠了解食物的本質,相信我們很懂得看標籤—即使我們真的會看,不代表吃下了食物,你就了解些什麼。
第二,這裡食物的價格差異如此懸殊,如我所述。平常的「餐廳」:如麥當勞、漢堡王、溫蒂、Dunkin Donuts、Subway、外賣餐盒、比薩等等價格計算,然後加上飲料的價格計算,我相信美國人一餐平均價格要落上七美元到十美元上下。一天的花費有多驚人,星巴克的價格很「平常」——如果換算新台幣計算,累積下來的數字,其實很可觀。但我們不信——以為收入高,消費高——但事實上驚人代價的背後——我們可以幫助更多人,或者用在刀口上。
價格打亂了食物的一切,一份最基本的食物的價格在東南亞國家可以買到更多的食物,在印度等同一份大餐,在歐洲部分國家,一分濃縮咖啡不是問題。
小錢很計較,因為美國人一直很在乎 Deal 這個字,省下的一美元沒有什麼,但握在手裡有什麼。因為如此,所以街友的紙杯大多只有銅板,很少有紙鈔。我也相信,如果街友真的很饑餓,相信一個甜甜圈可以滿足——但事實上並不行,因為我們被這樣的過重的味蕾以及過度的消費徹底打敗,喝一半的咖啡,在街友的尋覓之下,成了最好的提神劑。而美國人普遍來說,很有人情味,也可以因為一個人不守規則,開始挑戰對方的底線,飆上高點。
因此,怎麼樣的食物才能真正的滿足?我相信並沒有。所謂吃得很健康的意思是——你天天到標榜吃得很健康的餐聽用餐許多年?並且養成多運動,騎單車上班的習慣?我相信這並不是全然。所謂吃得健康應該只了解食物本身的特質,而不是關乎食物的「組成」——我不是指食物的組合套餐——而是了解食物的所需的營養的特性是什麼?如果真的需要蛋白質,最好不止應該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也可以適量攝取(除非你是素食)。鐵質的來源可以吃菠菜或者深綠色蔬菜,如果沒錢,喝百分百果汁應該不成問題。
番茄是很好的食物,番茄醬幾乎等同於用「送」的,只是太多的化學物質吃在其中,我們不知道是吃番茄,還是在吃化學?番茄的變化從沾醬到果汁再到直接現吃——我們知道茄紅素的營養必須以熱食烹煮才能釋放更多,這時候比薩是更好的示範,比薩的價格——從冷凍到現烤,你在乎的是美味?還是裡面的健康?一片比薩可以不到一美元再到六美元家庭號的十幾寸上下的價格,現烤的熱食為一點二九美元,然而,我們吃比薩的同時,是吃進——許多分門別類的營養素同時消化在同一個身體裡。
你該吃進什麼?這是我們應該關心,看一趟美國家庭的垃圾桶可以得知。我了解到他們一定有牛奶、比薩、餅乾、飲料杯、調味製品等等。繼續翻閱全美國的垃圾桶,可以看見咖啡、能量飲料的銷售量有多驚人。不用統計數字,一個垃圾桶裡,一個美國人可以看見許多裝有咖啡的飲料杯。甜甜圈店隨處可見,大多只有咖啡的選擇,以美國人普遍接受咖啡的理念來看,我也相信我們愛咖啡的程度大於愛茶或者調味飲料的接受度。畢竟,這裏的飲料市場,不是碳酸飲料就是調味茶,不然就是果汁,其次就是礦泉水。
水的價格幾乎等同於飲料的市場,所以情願要人民接受水,不如喝維他命水。喝起來幾乎等同於調味水的化學物質,我感受不到它有多麽「神奇」。如果——它這麼有效,水的市場等同於零——然而,水永遠獨佔一的冷藏櫃。而如果我們真的在乎健康,不是應該喝維他命水來補充維他命物質,而是思索健康這物質——我們最基本的健康代價。
一餐的價格——大賣場換算下來的價格可以給五人家庭使用,只是比外賣少一點。然而,我們選取健康的同時,其實更應該人性獲取的本質,這也是美國家庭想要傳達的理念——一起在餐桌上好好享用餐點。然而,可惜並不——即使有——手機不離身。因此,好好吃一頓飯,除了價格以外,也該在乎這餐之外的聯繫。如果在吃飯感受到溫暖這份餐的特質,我們會吃得很開心。
價格打亂了食物的一切,一份最基本的食物的價格在東南亞國家可以買到更多的食物,在印度等同一份大餐,在歐洲部分國家,一分濃縮咖啡不是問題。我們該怎麼樣看待價格?這不是國家經濟的普遍問題,事實上,關乎全球市場走向,當我們擁抱經濟成長時,貧富差距已經逐漸拉大了我們的關係,讓我們備感不適,而如果真的在乎經濟方針,不是想辦法改善經濟就能奏效,富國則強,已經讓窮國快要受不了——而在乎經濟面向的同時,我們賺得了那麼多麼百萬財富才能就能讓世界起死回生,然而就能撥雲見日,全球世界太平,共享平衡榮耀嗎?我的直覺告訴我不太可能,因為主宰經濟的大部長們,如果懂得知道食物的真滋味,不是應該在乎吃得多「好」,多精緻的擺盤,而是了解即使給你一碗泡麵,你都能樂在其中,然而,誰又真的能夠知道吃泡麵的美味不是在乎食物的本身,而是對於食物的享用真味道,以及營養的補充。
我們的白領對照藍領,與其說是進步的階梯,不如說是精緻生活的關照,全方面的要求,在其之後,我們的人性進步,就在乎於多麽高階的文化講究,還是乾淨的寫照嗎?外牆外的玻璃可以反映廁所的髒亂嗎?或者人性的本質精神嗎?或者只是建築風格的作品的一面鏡子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