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吃」
圖片來源:Photo and Share CC |
吃完晚飯後,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開始原來的作業。而在吃晚餐的同時,面對桌上的菜餚與自己的麵時,只是感覺我們很幸福。我說不上來,但我知道吃一餐——對比現在同樣的時間在吃這樣的一餐的同時,我們吞下了什麼?
其實,我也不知道。你可以在台灣任何一家餐廳解決一餐,包括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王品集團旗下任何一間餐廳、牛排店、燒烤店、火鍋店、異國料理專門店等等,你也可以選擇隨便一家不起眼的路邊攤,便利商店解決一餐。沒有錢的街友,有「福利」的,會有人供餐,沒有福利的,就在廚餘桶隨便打發。食物給人的感覺,從餐桌上的精緻到餐桌下的菜渣,同樣的食物,果皮、吃剩的肉、軟掉的薯條、變質的吐司,你可以看出那是什麽樣的寫照。
唉!其實過去的章節已經多次提到食物的看法。然而,現在對於食物,不是只講求吃飽這一件事,而是對於食物的要求都只是要求把食物當成「裝置藝術」來看。我不知道吃下一百多元的餐點對照五十元的餐點的營養價值有多少,會比較健康,會比較沒有多農藥殘留,會有人多洗這些食物很乾淨,還是我們講究衛生之餘,忘記了吃食物是為了補充什麼?
我不知道,我不愛去餐廳吃飯,如果只是要場面,要收取服務費或小費,我情願自己打包回家慢慢享用。我不介意你會在我的餐點掉一根頭髮,但我介意你沒有用心對待我的餐點,有起碼的尊重價碼。因為任何食物,不分「好壞」,都有其營養價值——街友們也會懂得會吃,他們也知道食物的好壞不是看外表,而是懂得拿捏食物的時機,像是番茄;軟掉的時候,淺嚐味道,雖然有酸,但食物的「美味期限」還在;香蕉變黑時,是剛好的時候,如果繼續變軟,吃下一口,其實味道沒有多少改變;橘子呈現暗色時,甚至幾乎快爛掉,營養價值也不賴。每個人胃腸能力不同,不代表我所言的適用每個人的肚皮,而不是得到腸胃炎,我想談的是,食物的美味在於內在,不是我們對於外表的可口好奇。
不管我談什麼,馬卡龍吃起來的營養,其實與吃下一塊蛋糕差不多,價格卻差很多,而不管我認可什麼,我們從來不肯細分營養,只是在食物包裝之下,只看見想吃什麼而吃什麼,也因為食物不「包裝」不行,所以在內容僅供參考的前提下,美味圖片的利誘下,我們當然沒想清楚那吃下什麼。
你花了大錢,當然希望得到應有的價值服務,撇開人為的行為不談,其食物的華麗包裝下——從廚房上桌的時候到來到你的面前時,你想過你的食物的來源經過了多少人的「手」?食物從採買——不,從農夫種下——不,從土地的價值——不,從種子到食材的採收——經過了風吹雨打,篩選,批發到採購,經過了批發市場或統一配送;食材從進口——空運來本地,經過了海關檢驗;所有你要的一盤主菜,鍋子的油,鏟子的使用,廚房的環境,冰箱的溫度,到餐盤是否乾淨,廚師的手點綴,還有服務生上菜的手來到你的面前,所有任何關卡,你只想到一點——文字菜單上的說明,以上皆無。這是人的通病,因為吃飯無需思考這麼多,只需要享受這眼前的當下。然而,就算你不想這麼多,你吃飯的同時,你的眼睛也從來不肯用心吃下這一餐,因為你的主觀意識在於多人對話進食,不是餐盤裡的食物那是什麼怎樣味道之感覺所在。
吃下一百多元的餐點對照五十元的餐點的營養價值有多少,會比較健康,會比較沒有多農藥殘留,會有人多洗這些食物很乾淨,還是我們講究衛生之餘,忘記了吃食物是為了補充什麼?
大腦可是很忙碌的,除了味覺的訊號,還要分析味覺的感覺,嗅覺的感覺,還有與你對話的人的內容,加上了聽覺——吃下食物的咬合聲,吞嚥聲,視覺的分析——你要看哪個食物你要先吃或後吃,怎麼吃,搭配感覺的運用,咬合的動作以及吞下食物的感覺,所有一整套完成下來,你可是比現任總統還要忙。
會吃嗎?在〈好好吃〉當中,了解我所言的嗎?現代人的食物觀點已經大有退步感,一昧追求食物瘋狂的美味,就忘記真正的食物根本不在於食材有多好,有多少檢驗,而是食物本身的對待像是浪費掉的「資源」,你根本也不關心那十三億會回流到你的口中,因為你根本甩都不甩!
當你剩下了剩渣之後,你還知道啃樹皮是怎麼樣的感覺嗎?訂定有效期限有意義嗎?你在便利商店會在乎吃下多少「化學藥劑」嗎?還是你在乎的食物根本不是你要的樣子,你只是期望食物能夠達到可口動人的樣子?
算了吧!麥當勞的漢堡,你我都知道那根本不能「當飯吃」,外觀的美味,實際上卻是像是凹陷的城堡,薯條不會是條條金黃動人,總是有幾根燒焦,可樂的味道總是少那一味。炸雞總是不那麼酥脆,多幾分油膩感——而總有人依然在用餐時間大排長龍,你也買單。
餓了吧?要不要嘗試食譜?自己動手做比較實際,比較健康,比較安全。想做任何料理,你得先準備工具:食物調理機、打蛋器、調理粉、鍋子、油、加熱器具、餐盤等等。而這些在推動的大力流行之下,的確自己做的菜比較美味。但也然而,他們的方法,不等於你現在用的方法。因為鍋子大小不見得符合,加熱溫度不見得很足夠,以及需要的數量不見得剛好。因此,在食譜的過程中,不是學習怎麼做個像樣的料理,而是學習食物的調和上是否怎麼讓食物感覺像是「食物」。因為你應該知道,失敗的作品也是很好吃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別為了吃而吃,你會感受不到食物的溫度的。因為現代人的食物觀每一天都在走味,浪費的食物總不能叫吃到飽的人用罰錢了事,因為那沒有用,而在燭光晚餐之後,或者只是簡單了是解決一餐之後,我們應該感受食物在體內的感覺,如果只是像隻餓狼一樣,或者餓虎一般,那麼肉的滋味可是不嫌多。
話雖如此,全球吃掉的肉,包括白肉與紅肉,可是比動物吃掉的動物的數量還要多。人類消耗的食物量,只算肉類——從養殖到宰殺,到市場販賣標售,批發上架這些管道,我們就可以想想食物——光是肉的需求量比蔬菜類還要高。另外,一公斤的肉類,需要多少二氧化碳來換得,而情願讓排放量增加,也不願讓肉類減少,因為無餐不成肉。
伊斯蘭不愛的豬肉,印度教不愛的牛肉,還有對部分肉類有反感者,通通進到另一個人的胃中。食物的截長補短,用肉類換取我們對於蛋白質的需求,只不過是人類不是過於雜食性動物,而是根本是肉食性動物。雖然現代人對於昆蟲類或者少見的事物趨於迴避狀態,但對於一種想見的食物的追求感,我們情願保有肉的渴望,因為吃下其他動物的滿足感實在大於咬感不足的青菜。
沒辦法,我們真的不會吃下一大群螞蟻窩,因為口感很差,只好往大型動物邁進:長毛象到猛獸,大口咬下牠們的肌肉組織,啃著骨頭上的精華,還能當工具使用,獸皮還能保暖,一隻麋鹿從頭到尾,一隻老虎從頭到尾,這麼好用,我們現成了人人稱羨的智人,不是嗎?
從古代的飲食到現代飲食,我們口味只是改變的「精緻」路線,但實在話,真正路線從來就沒變,因為只是用健康的名義宣揚多愛好食物,但也實在話,那在乎食物的營養,從來就是很虛假的表象,忘記真正為了什麽而吃。
人一直是個笨蛋的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