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 it!

圖片來源:Transformer18

我走在街上,我四目相望,根據一個不太準確的研究顯示,一個人平均在街上會四目交接的人次有一百五十人,而我今日在全球,就單純在台灣,超過這個數字:二百多個。包括電影海報人物的眼睛、玩偶的眼睛、小孩的眼睛,婦人的眼睛,以及即使是他們不看你,而你卻看他們的眼睛。


如果你仔細看,每個人的雙眼,你除了會看見顏色之外,就是透露著訊息,隨著裡面的瞳孔放大又縮小,左移又右移,你能讀出每個人的「心事」。沒錯,我們渴望連接,我們渴望交流,我們內心有股情緒在感應著每個人的距離是遠還是近,一個人與人之間的彼此距離是二十公分那麼近,但可以用一公尺的距離傳達一個人之間的距離是相隔那麼遠,我這裡談的是情侶或夫妻。

距離的好壞,端看人與人之間的臉孔是近還是遠,我們了解太近則有壓迫感,太遠則有疏離感。內心的距離無法測量,只好端看臉孔上的眼睛是否訴說距離的遙遠或相近,再仔細看看眼睛,裡面的血絲與深淺收縮的表現,可以看出眼睛不可思議的一面,也可以看出我們在大腦與心靈之間、眼睛的視覺之間,到底藏著什麼。

而看看整張臉孔,鼻子的形狀、眼睛的大小,眉毛的特色,與嘴唇的厚薄,耳朵的厚與寬,還有膚色、皺紋、痣、人中、鬍鬚、鬢角、瀏海等等,構成了一個人的臉的最佳特色,我查看「臉」這個詞,我看見了一個共同的樣貌,原來西方人與東方的人的臉孔對於一貫美的焦點是那麼相近,那麼合乎一致——這當然不是新聞。

過去,我曾在文章上提到,不管你怎麼查看亞洲人、歐洲人、美洲人或非洲人、大洋洲的人,甚至是北極洲、南極洲的人,你怎麼分辨韓國人與中國人的特色,歐洲人與美洲人的特色,非洲人與生長在美國的非裔美國人的特色,原住民的獨有特點等等,你能一目了然,可是當你看到了上百張、上千張、上萬張的臉孔時,你才會發覺,人的臉孔產生的特點除了基因與生俱來的變化以來,重要的是我們的臉孔的演化可以合為相像,趨於一同。

你很容易分辨猿類與尼安德塔人的臉孔的特色,你也很容易清楚知道大猩猩與倭黑猩猩的不同,你當然容易知道猴子與樹懶的相異之處,但你應該也清楚臉孔已經決定人類對於分辨臉孔一貫的特點——向來不是新聞,而你從來就是無法清楚辨別每個人臉孔上的情緒上的差異與真正表達的特性在哪。

只要兩個相同的形狀配上一個不同的形狀,我們就能代表「人」,這是人類演化俱來的大腦意識感,因為早期的人類相信危險隨處都在,於是要辨別危險的重要性就依然如影跟隨,我們重複使用這套系統,這套迴路,因為我們總相信幾道光芒,幾個交錯上的影子就藏著鬼魂惡靈在盯著我們入睡,我們也相信任何解釋看起來像是有「人」在作祟的東西就是神,就是未知的擬人怪物看著我們,人類從叢林生活到都市,雖然都市看起來像叢林,水泥柱、電線桿、紅綠燈、招牌、車燈等等,你都會當成「人」來看待,這算是一個優異的表現,因為都市的危險性向來不比叢林高,你具備這樣的本領,也代表你已經具有高度化的水準適應這龍蛇混雜——可比高譚市還危險的區域,我應該說聲恭喜。

人類辨識臉孔的能力這麼多,但問題是怎麼人專注在自己的手機的以外的時間怎麼這麼少?我們可以說,你我向來不認識,你不會天天遇到湊合兩人距離的「魔術師」,你不會天天看到與你搭同班火車、巴士的陌生男(女)孩,你還會心動想要認識,況且對方不見得想認識你。空間的距離其實很多,我們可以專注在手機的「待辦事項」要好上許多,畢竟那才是你的「朋友」或「家人」,不是嗎?

任何國家都沒有例外,觀光客或本地人沒有兩樣,因為我們辨識臉孔的能力再如何強,你也不會看上朋友或陌生人十或二十分鐘以上的時間,何況盯著眼睛瞧,對方也會害羞,或問候你母親,開始產生不悅。臉孔的一張重要性,已經讓我們看出,眼睛的不同,與情感的矛盾所在——眼睛看的與內心想的會心不在焉,會飄散,如果你還能觀看更久的時間。

因此,我們能夠猜到人不是容易查看情緒外貌的一種動物,但是一種以情感評斷外表的動物。因為人類判斷容易,到實際了解則是需要用到這前額葉大部份的時間,人類如果再持續觀看,則會看出我們用心知道臉孔的差異其實難以細微可以拉動各類的不同,但我們只會解讀明顯的特徵,並非感受。

這就是人最難以理解的部分:臉孔的徵象,雖然我們努力看,但很抱歉,我們不是無時無刻在你臉上查看是否有飯粒,是否有髒東西,是否有奇怪的印記,相反地,我們會不注意地飄向他方,或者再回頭看看你的嘴唇,你說的話,但人類的大腦要以一種同步的速度追上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與解讀情緒之間的平衡性,那麼要具備一顆百分百的同理印證心,那是難上加難。

人,沒有這麼強壯地可以同步做一件——雖然實際是兩件事,如果我們印證這說法是否正確,找你朋友或家人,看看你是否是看著他(她)的眼睛或嘴唇,而同時聽進去她(他)表達的真正意思。而看了臉孔的特色,除了哺乳類動物或靈長類動物之外,如果看看蜘蛛、魚、鳥或者眼睛長在兩側的動物,你應該也會發現,除了查看一體正面之外,我們想要看出的臉孔的特徵可說是同出一徹,臉孔的正確觀念是否於神造人有關,還是眼睛先學著看,嘴巴再用心談,耳朵輔助聽,鼻子吸引你聞。


心靈無法有具體的臉孔,只能其代表性,否則形容情緒的英文不是如此重複又沒清楚表象。


從小動物到大動物,除了顯微鏡下的細小微生物,這些物種都有一個特徵:都有張像樣的臉。你無法畫出實際細菌的臉孔,或者線蟲的臉孔,只有人類才會將牠丟上擬人化的特點,當然,你無法看出他們有多麽情緒,以及牠想要從事的行為,而你也無法說出這株植物或這朵花是笑還是哭,藍或綠藻的狀態是如何。

人類冠上擬人化當然不一樣,當然會給他們情緒化的因子在,問題而是在於判斷一個物種的狀態當然臉孔之外,我們總是用訴說內心的狀態投射在最顯示的因子上,我們都稱為一個放大效應,因為無意識的自然狀態,人類打造成一個最好的樣子,會一直將它塑造成一個理想中的樣子,好讓我們容易判別,這也就是我們需要擬人化的原因,如果我們要將一隻蝴蝶塑造成人類翩翩起舞的樣子,我們自然會加上人該有的特色,甚至上妝換新衣都不是例外。

因此,科學家一直從來就是在解讀物種的真實狀態,好讓我們多多適應他們與我們之間那條看不見鴻溝與我們怎麼保持平衡,好讓我們看見些微差異,人類做出正確選擇,以免被獵豹追。這就是人類長期以來的生存關鍵,願意面對面。

然而,face to face ,你無法長期保持 face ,因為情緒長久造成談話變動,眼睛上的動作,些微的眨眼,讓你不由自主開始解讀是情緒還是內心的意識狀態造成那些那些動作,還是我們真的要這麼做?

禮儀專家或讀心術專家,甚至所謂是 FBI 探員教你怎麼解讀人類是否在說謊,表達真正的意思,但是無意識的行為表現,或者只是因為被風吹得眼睛癢,不停地的閉眼眨眼,就以為是他們認知的行為表現,那麼我只能說,他們想的說法真的比我還有多,學得的知識不是應用在看出人的臉部動作,而是整套的行為流程與用字遣詞的相關意義上。

真正會說謊的人就是那些天生不會說謊的人,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一位叫做法蘭西斯的人所談的,他現在已經當上總統,只不過不是現實的。我今天目光交接超過了許多次,我總然意識到,整張臉孔,眼睛周遭、鼻子外圍、嘴唇的顏色、以及整體五官的一致性,人類學會看出人,甚至可以查看簡單的性別。這種扮演的角色,是人類獨有的,就算黑猩猩或是其他動物之間,可能不像我們有這麼豐富的肢體語言在臉上,上帝造人不是眼在下,在右或在左,嘴在上,耳在前,一致性的清楚五官是讓我們便是真正的誰是誰,但也有時候忘了內心的誰是誰,因為心靈無法有具體的臉孔,只能其代表性,否則形容情緒的英文不是如此重複又沒清楚表象。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