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ect or not
圖片來源:Madeleine Burleson |
看每一個人,心不由自主地感嘆現在的社會人情人暖,看到的是人心的浮動;看到的是人心的感動與感念,看到的是人心相互幫助,但也看到人心的邪惡與不安。當有發生危難時,我們第一時間是相互救助,當有看到需要幫助時,我們則是主動協助,我相信人是有愛心的,否則,怎麼會有人願意將金錢平白無故送給其他人?一定是我們信任他們,相信他們不會隨意動用我們的辛苦錢,去幫助不需要幫助的窮苦人家,去救助真正需要糧食、衣裳以及房子住的難民與遊民們。人不是自私的,這裡我們作了見證,可是,看到現今社會眼中,仍然藏著沒有多少無私的成份——證明人不是無私,犧牲奉獻的白老鼠。
人的自私,是一個有趣的成份——只要能夠為自己而思考,而去假設所有可能,那麼自私的成分就已經有,以分享的程度來看,只要照片中有我的「來源」就可以,CC(Creative Commons) 是個最簡單的例子。分享的大愛,則不是以我的程度為前提,是以整個大眾角度為出發點,可是難保受惠的不是轉向自己?常常有人說,幫助人許多,其實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因為在幫助人的過程中,學到了相處尊重的意義。可是在一個現今多元的社會化的世代中,講求尊重的前提的對立下——你尊重我的「尊重」,我尊重你的尊重,總有一方要學著妥協,否則對立永遠繼續下去,沒有人「受傷」——是一個諷刺的比喻。
一天到晚,有人想要去了解人性是本惡,還是本善?我自己的文章也有提過,轉眼來到了「現在」的這篇,這個答案依然無法浮上水面,只能在浮冰下的冰塊任憑浮沈。人性是善或悪,討論再多,已經不顯意義,因為大多數的人已經找到證明自己的觀點,卻在現實生活上,人心從來不是討論善惡的重要點,而是人性的基礎——與人權。
而人權這話題,好像這幾年變得很熱門,從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到綜合體(LGBT)都只想證明人性無罪,愛有理。多元成家這專案,在台灣吵得很沸沸揚揚,持贊成意見的人表示這是人性最顯著的愛,可體現的愛;反對的人則表示男女一夫一妻所教導的傳統觀念才能維持孩子的健全身心發展。可是,說實話,我有兩個爸爸或兩個媽媽,去證明誰要扮演爸或媽的角色,不如思考孩子的身心角色,哪管是「正常」的家庭,或「異常」的家庭組合,孩子不見得都有很好的示範,當個領頭羊不會錯。如果看看現代的教養的書籍,你認為同性戀的家庭的教養書是否可以證明比起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能夠教出快樂勇敢且負責的孩子?
我不相信,也不這麼認為。孩子的角色健全——不在對方是同性或雙性,跨性別,而是孩子知道了只是想知道誰才是男女的分重角色,不管你是何性別。孩子用男性的教養的方式教養,可能會有性別認同障礙,如果孩子是女性;同樣反之,男性用女性的教養方式思考,可能認為粉紅色才是他的最愛,藍色不是。我們只要侷限在傳統的定義角色,那麼別管「男女」,就算用「男男女女女男男」可能會搞混,這是哪個教學法?
「性別」不是重點,男女不是重點,雄雌不是要點,而是對於性別的傳統觀念仍定義男女最普通的角色觀念,男性的雄性性器官長在女性身上,稱為陰陽人;反之,女性的卵巢子宮放入男性內,男性則是第一會懷孕的哺乳動物。(除了海馬)。就基本想一想,是不是性別的觀念侷限在「男女」的定義上呢?如果不叫男女,叫做第一性,第二性,第三性,那會不會好聽點?
不是男女的問題,爸媽的問題,而是「教養」生出來的問題。而教育一談再談,虎媽的嚴格教育在歐美趨之若鶩,那麼台灣、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地區聚集的區域,我們適用這種讓歐美不敢相信的教育方式紅回亞洲,還是教育的方式真正因地區而定?常常有人把 PISA 作為教育的指導方針,我可要說定「公道話」:這種比較孩子的學習能力的方式是否就此決定了孩子的去留,讓孩子被那四種科目給侷限?數學不好的孩子,難道就要被迫學習成為相關的計算業務?科學不佳的孩子,不能成為藝術師?音樂了得的孩子,難道就是個作曲家,莫札特轉世?況且,現在常常有一個比較的大問題,就是人口不一樣,文化不一樣,國土不一樣,政治法律不一樣,制度等等都不一樣,幹嘛人非要比較各個國家的生活?
人的比較更是顯得可笑且多餘,不值得這樣做,天天「勝勝劣劣」的結果,就是人走上不歸路。
蘋果與橘子不能比,硬是要比較的結果,還是支持蘋果的人說蘋果好吃,支持橘子的人說橘子比較甜,那麼永遠沒有一個合理的勝算,人卻是拿「水果」去比,不想過源頭——大小、栽種面積,一棵樹能有多少顆成熟的果實,土地的肥沃度等等,這樣能比較,我只能佩服人類的水準。
現在哪個國家最安全?第一名——日本,第二名是台灣,第三名是香港,根據最新的調查,依據現代的各種可靠度進行評比,重點不是在於怎麼調查,為什麼要調查等等探究原因,還是日本的國土面積比台灣大,這怎麼比呢?人口也比台灣人多,這怎麼比呢?香港比台灣小,不管是人口或國土,這要怎麼比較呢?拿一個七百五十毫升的飲料比較同樣也是二十五點三六盎司的飲料,你認為哪個划算呢——而且用不同的容器裝填。
這不是數學計算題,卻是每天在超級市場天天都遇得上,比較哪個最值得購買。如果拿這個天天套用在每個公式上,那永遠比較不完,且毫無意義可言。因此,物質的比較不顯意義,人的比較更是顯得可笑且多餘,不值得這樣做,天天「勝勝劣劣」的結果,就是人走上不歸路。
教育的方式是以成績做計算,A+或 A-,還是 B 或 C 不重要,重要的是出題的課題以及那死腦筋的計算公式題。如果恆久不變的定律有一天破解了怎麼辦?如果我們只用這些來決定孩子的出路怎麼辦?孩子是被綁起來的?還是被你們的觀念給鎖上同一條路上?
因此,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已經呼之欲出了,你真的期望見到解答?美國與台灣是兩個不同,且不能比較的各自國家,內華達州與阿拉巴馬州是不能比較的兩個州,威尼斯與佛羅倫斯是不能比較的兩個城市。我們比較,是為了證明誰比誰強,誰大聲,誰優秀之外,各自的該走的路,人類的歷史總是錯誤寫在「根據最新的調查,該國比彼國更如何......」的奇怪因子下,人類的人權總是說得自己是唯一有理的見證人,不是個私我的人,是因為彼導致此的結果論出來,人類的邏輯推論總是一二三,總有四五六......
人權天天在談的論點,現在在我看來,像是個爭個糖果吃的孩子觀點,聯合國好心幫各國人口說說話,但好像總是被潑冷水般的不領情,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愛恨情仇,哈瑪斯的介入,親俄與烏克蘭的衝突,黑人與白人的平權,性別的不歧視,現在的這些種種論點,從今看來,尊重在不尊重之間,沒有人願意「妥協」畫一個非常清楚的 π 號......
自私不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