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or not
圖片來源:Nicolas Raymond |
我收起笑容,關掉電視,讓媒體的聲音斷線,只活在這個當下。我看著陽台外的即景,我觀望著這住家附近的人事物互動情形,我走上天臺,觀望著雲層以及剛剛下過雨的水窪,我看著離我有幾百公尺遠的學校以及相隔好幾十公里遠的大樓;燈火通明,現在這個時候,我靜止於當下,學習怎麼當個「原始人」。
我唯一屬於現代科技產物的東西有健身手錶、手機、平板電腦以及一台筆記型電腦,當然還有網際網路;然而,我不相當依賴網路,因為網路雖然與這世界相連,但我關心的卻是我們失去它之後產生後的感覺以及網路上能夠做的事是否已經為我們所套牢?因此,將網路斷線是一個好辦法。我有這麼做嗎?當然有,整整二十幾年的歲月沒有網路的日子,我依然活得有意義,有快樂,有自在。
那是何時?當然是網路沒有開啟「發達」的時代。網路過去只是查看「資訊」的用途,現在你可以在「上面」做任何事情,甚至不需要安裝任何軟體!這樣做夢的事情誰都沒有想過!我們卻現在視為再習慣不過的一件事;我想告訴你,臉書這玩意,其實不需要太強烈認真,而是認真去想一想,誰造就了你?
不想長篇大論,只想短暫說明網路以及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特殊文化,但我按耐不住我內心想寫的悸動,因此不如只寫點簡單的,容易說明的,好讓我們清楚知道我們這時代的人們所擁有進步的文明動力,是否讓我們成為「智人」的主因?
最近台大的一篇研究證實尼安德塔人與我們成為智人有密切的關係,並且那是主因所演變而來的。然而,不管證據與否,還是其他的相關說法,對我而言,人類走到了這一步,產生了種種各類思想,已經讓我們互相碰撞激盪出不同火花,足以讓我們相信,人類這個只有百分之二的大腦,竟然可以改變到我們不可想像的地步。
網路的發明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重大革新,而全球資訊網(WWW)讓我們連線到遙遠的電腦了解網路傳遞訊息的速度有多麼「快」,多麼讓人產生情感連結的互動,讓我們學會知道知識的來源,分享的快樂,以及溝通之後產生的共同責任感。網路已經改變世界,每個伺服器的燈號閃爍代表訊息的反饋,代表訊息的往來,代表著你我互相言語的那條線路,讓我們知道距離始終沒有截斷過,只因為近在螢幕前。
人是社會性動物,極力找尋可以互動的傢伙,不管是人、動物、植物、傢俱、機械或者自己,人始終都會主動說話,主動了解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發生,以及如何讓它(不要)發生。因此,學會產生互動前,我們就開始怎麼尋求連接,怎麼互惠,保持理性尊重,且彼此相互往來而不作惡。
嬰兒的互動與人看得眼對眼,好奇地想知道你的行為;小孩尋求了解人(機器)互動的原理,長大之後,我們知道有了「朋友」這個名詞。青少年則是用過去習慣式取代現代進行式,好讓自己看起來像個長不大的小孩。過了二十一歲開始喝酒,開始抽煙,開始做不敢做的事,派對一場一場參加,但是心靈依舊是童心未抿的的三歲孩童。這過程中,依舊讓我們了解人心的互動永遠想找個「對象」來產生最大關係的連接值,我們常稱為「麻吉」。
不管是封閉的還是開放的,人永遠少了一個懂他(她)說話的人,畢竟好友少之又少,且很難定義達到完美。因此,社會溝通連接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團體互相往來產生的種種問題,我們都稱為「心結」。
不管如何,心結難解,因為團體拆解,問題處於「人」身上,並非團體本身。就事實上而言,網路讓人們學會溝通連結過程中無形產生團結的思想,以及偏袒的偏激思想,讓人們開始選邊站,只因為我們開始「從眾」,集結成社會。因此,網路共同產生的依賴感,以及普遍產生的信任認同感,讓我們深深以為那是一種正確無誤的思想情操。
這樣的問題存在已久,我們深深認為人類共同所擁有的「缺點」是可以改進的,只因為我們有強烈的樂觀思想,是不會因為不諒解產生的誤解,異樣眼光等等預設立場,刻板印象而起的特有觀念,這些思想終究說服了我們,迫使我們相信是種沒有誤差的標準值,我們就選擇去相信。
選擇作為一個最自然,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時,我們的快樂是否一直充分建立在對「物質」的依賴感不曾間斷過?而這些讓我們失控地,瘋狂地不了解心靈的損傷已經耗竭了已久,不易發覺?
網路連接人們,人們成為社會性動物前,我們這種「原始人」就極力找尋連結。只不過我們連結實在太混沌,太混濁,太混亂,太渾噩,以致於通通亂七八糟地全部上了線,通通找得到,通通我們都知道。也因此,捨斷離的生活才會風靡,才會讓人們重新插線,重新思考簡單的生活會是什麼樣,但這樣的情形其實沒有多大的改變。我們學會小確幸之後,依舊「盲目」全部跟著「小確幸」,難道每個人對自己好一點,對他人好一點,我們就處於「平衡」狀態,和諧狀態的氣氛下嗎?
「強制的社會是不會永存的。」,托爾斯泰傳的作者寫出這句。然而,我們迫使生活——不管你喜不喜歡這社會——或自願與否——我們總看到人們進步發展的同時,人性也隨著光輝一點一點流失,宛如蠟油般,逐漸熄滅。而社會在運轉著給那些人一直期待有多進步就有多進步的人看,事實上,依舊顛沛流離。
社會形成無形的壓力壓垮我們對它的承受度,造成人們精神上的損耗與時間的折磨。我們連結溝通的同時,靈魂一直飽受打壓,卻從來沒有多有好轉過,不管我們怎麼安慰自己。想一想,當我選擇作為一個最自然,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時,我們的快樂是否一直充分建立在對「物質」的依賴感不曾間斷過?而這些讓我們失控地,瘋狂地不了解心靈的損傷已經耗竭了已久,不易發覺?
我可以拋開對電腦的依賴,對網路的情感,只因為我用它工作,回到叢林中,沙漠中,海岸中,怎麼生活最單純的生活。〈我們需要什麼〉已經解釋「需要」的定義,但不足夠讓我們深入人類心靈中所缺少的「空虛感」來填補看不見的感覺。這種很難言語表示,但我只想告訴你,如果你抱著電腦而宅在家不肯放手,那麼已經有多少瑕疵遺留在你心靈中,在你自認為無誤的天地中,誰會知道那是不是一顆石頭的假象呢?
需要的太少,想要的太多,這是一再談的道理,我們始終在這篇草紙中描寫我們看得見的道理,誰又會知道那一開始是種錯誤的初始呢?宇宙太爆炸誕生了我們,在人類進化的同時,我們的世界處在一個看起來是個極奇妙想像的世界中,以為天天宛如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所構思的城堡上;事實上,依然禮壞樂崩。
唉!世界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