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the media so confusing?

圖片來源:Truthout.org
現在媒體很亂——打開電視台——各個電視新聞台總是報導著各地的好消息與壞消息,美國的地方電視台與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類似之間的電視台所帶來的公平性不會相差太多,不管是好消息與壞消息的比例,不管你有看還是沒時間看,或者不想理會,媒體已經渲染著很多色彩,美國媒體會為自己的國家發聲,攻擊他方的電視台——不管是哪個國家,俄羅斯的電視台一聽到普丁為克里米亞的新聞,甚至當著觀眾的面宣布「我播報新聞後立刻走人!」,台灣的媒體——雖然常常看到很多部落客調侃著他們,帶有濃厚的政黨色彩,但是說出自己的話的電視台,依然很難不會有包袱的色彩。


我看著電視台,手裡握著遙控器,從第四十九個頻道轉到五十六個頻道,加上其他的相關夾雜著新聞與財經的電視台,感觸依然沒有多少變過。我一直始終不了解,電視台為了競爭,為了收視率,為了讓更多觀眾收看,為了搏版面,我們這些需要多少使勁多少解數才能達成使命?新聞記者所報導的消息是字字正確的嗎?還是廢話連篇,或者只是打上馬賽克來為某家產品或服務交差?看著某家電視台被灌入某家產品的宣傳內容時,我不以為意,但是廣告不是不必要,而是直接乾脆進駐在這,哪家手機擁有最新功能,哪個擁有最新的拍照模式與新聞記者報導模式有何關係?

某家的天氣女孩很有名,但是天氣與女孩根本不相關,播報天氣與女孩們在旁手足舞蹈的關係是什麼?沒有,沒有專業的講解天氣的能力,甚至連風向的變動或高低壓的洋流可能都不了解,那麼這只是算是搏版面所製造的話題。媒體解釋文章的能力也有待加強,除了錯字外——或者截稿的壓力外,很多算是老調重彈,來自星星的你的新聞的話題性讓電視台找到有新聞報之外,就是一直報導重複的話題的相關性,而最熱門的服務貿易協議,自從學生進入立法院之後,攻佔著各大版面,各個頭條。我同事笑說:抗爭有何用,該簽還是會簽,只是形式上有何不同罷了!我這部落格不是政治版面,沒有必要小題大作,值得報導一番,但我想說的是:現在的新聞形式,隨著社交媒體發達後,我們有言論自由後,我們就開始變了調。

壹電視找來吳念真、朱學恆與張懸為自己的媒體說話,其他電視台,因為有某些政黨的陰影在,因此不難冠上國民黨或民進黨的電視台,藍綠之間吵個不停,我相信人民早就受夠了!轉一轉其他電視台,國家地理頻道、探索頻道、旅遊生活頻道、卡通頻道、GTV、三立、中天、緯來、年代、東森、TVBS、衛視、HBO、福斯、MTV、大愛等等,看了這麼多電視台之後,你最愛的不是媒體所說的話,而是網路影響媒體所說的話,因為網路已經是大多是記者的新聞來源。

記者的首要任務是找話題,查證然後報導出來,值不值得報導看主管的命令,然後看看主播們是否願意報導,還是快速帶過,就像《新聞急先鋒》的真實場景,媒體不准說出造假的事實,但誰又知道新聞的來源就是百分百的事實根據呢?即使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查證。

全球的世代交替下,年輕人已經取代現在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族群成為新的一代。年輕人的想法稀奇古怪,可以爆發下一波革命造就新的色彩,但是歷史包袱太沈重,很難褪去新的色彩,即使是全新的白色之下,照射之下依然殘有陰影。因此,在現在任何的影響之下,年輕人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出路。

如果要有新聞的具體價值,那麼真正的新聞事件就是每天吃著重複的垃圾消息,卻依然感覺還是「那麼有味道」。

我們都累了,疲倦的心靈已經需要休息,但媒體怎可能休息呢? 7/24 的全天候待命,手機不能關機,不能拒接電話,不能說我不要,而是要主動出擊,找新聞,找話題,找新鮮,找刺激性,找可以引領收視率的主題,你可以,你就成功了!為公司賺到廣告費,為公司找到形象,為公司開發新客戶,為公司帶來更多的名氣。

光環之下,媒體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有自己的形象色彩,受到任何質疑不公,找媒體,為你對簿公堂,開天窗說真話。媒體能為你發聲,質疑真正的平等性,認為平等就是兩方都有錯之處,但終究偏袒受害者多一點。媒體的特性就是生活在包袱之下所帶來的奇特現象:

無所不包——至少是標題讓你一眼就想要知道新聞的重要性。

內容麻辣化:記者所寫的內容,誇張化,極端化,甚至強調數字的重要性,讓你知道你得到或損失了多少,最小的數據都要寫在文章裡。

圖片化:大量的新聞圖片震撼你的焦點,讓你只用少少的文字就可以換來大量的點閱,大量的閱讀(雖然根本沒花費多少時間閱讀),照片太有說服力,多幾張照片就能讓新聞大大加分,文字只要敘述重點部分,其他讓讀者獲觀眾解釋,這樣的做法,網路很有效,而電視台則是不斷報導重複的文字內容。(我看過文字記者三、五分鐘就說著重複的內容,最後一句永遠是讓我們交還現場主播)

重大的新聞事件,可以不到三分鐘之後就進入廣告,同樣的一個事件,除了主播要光鮮亮麗之外,新聞還有什麼味道可以品嚐?沒有,因此,主播就說著:「是的!請廣告回來之後讓我們查看最新的近況或者一有消息就你轉播。」接下來呢?依然是廣告與廢話連篇。

媒體一直強調要樂觀,要從負面站起來的勇氣,因此,好消息的新聞就是樂觀勝利的消息,壞消息就是兇殺搶劫的消息,如果要有新聞的具體價值,那麼真正的新聞事件就是每天吃著重複的垃圾消息,卻依然感覺還是「那麼有味道」。

可能我們對漢堡薯條的味道太過著迷了,滿口的肉香與馬鈴薯的香氣讓人撲鼻而來,因此,新聞事件的品嚐像是喝著可樂一樣的屢試不爽,直到味覺痲痹,我們雖然厭惡,但是速食業者不會因此關門大吉。想一想,你可以不看新聞,但是速食的味道就像是一股活水,讓人不上癮都難,要說我們為什麼容易上癮,就是大腦中樞無法抵抗愉悅感帶來的舒暢。

不會解釋詳細原因,但是外帶很方便,這就是它的魅力。新聞事件的大量讓你消化的影響之下,就是巴不得要你全部吃下肚,哪管你有多少食量。只要讓你成癮,只要讓你成為我們的忠實用戶,目的就達到了!天天衝著收視率與全國收看冠軍的下場就是天天宣揚你有多少正面形象,請問這些可以一直永流傳嗎?

有人會解釋,形象很重要,因為它是一個品牌包裝,因此媒體必須要守住這道防線,不能失守,但是一旦媒體全部都是大量量化重點圖像資訊時,我們能夠看清我們對於媒體的重要性就是報導太多的五顏六色的世界嗎?

在西方國家,或者先進國家,只要有媒體存在的地方,新聞自由的媒體競爭就會蜂擁而出,爭取自由的公開化。相較於只想安靜過生活的原住民們——嗯,長老說的比較有道理,因為那是我們長年的信仰,相信萬物之靈,祖先的先靈保佑我們大於外來抹黑我們來得更俱有意義價值。

我是反社會人士,雖然我對於社運活動沒有多少參與,但是要我全力而出,我是很樂意的。媒體總是報導著各地反社會的消息,或者親社會的消息,但是對於公平社會的幫助一點也不大,因為媒體一直為自己合理化,認為社會的公平性是監督我們認可這世界的正當性而達成共識的。誰說的呢?媒體這個字眼太氾濫,憲法的意義只寫在條文中,人們因為它而起,也因為它而倒下。戰爭的起因不就是內鬨加上推波助瀾之下,吵吵鬧鬧之下開打的嗎?難怪我同事這麼悲觀。

我也該轉換個標題,至少讓心情有不同想法。既然媒體要熱鬧,我也應該參與,不是嗎?至少讓媒體知道,我有注意到世界的風向球,至少讓你們知道,我可不是啞巴,至少讓世界知道,我可是有觀察你們一舉一動的變化局勢的。


細微的時間,需要長百年才能知道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