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相的社會
圖片來源:Let Ideas Compete |
最近,走了一趟書店——雖然我本身就有逛書店的興趣,喜愛讀書是我工作的一部份,但是看現在的書店所陳列的書籍,讓我心中滿是許多疑惑,其中的一點仍然是不忘推銷「正向」的相關書籍,而健康養生的陳列區,依然是做菜與癌症的對抗祕笈——雖然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但是仍然脫離不了養生的觀念。走往商業區域,我看見的是行銷、人性的市場宣傳手法,還有企業成功的秘密是什麼,例如戴勝益的書籍:「王品不可思議」,其他的小伙子成功之道像是:「滴水穿石的力量:日本最年輕25歲上櫃公司社長村上太一(Taichi Murakami) 成功之道」,對於現在的商業如何「成功」,說真的,商業區,可一大堆,說也說不完,整體下來而言,我心頭一直很納悶,為什麼這樣的書籍老是說同樣的道理——卻沒有多少人成功?
而成功是什麼?你可以參考我過去寫的文章,但話說回來,如果這些書籍真的真的真的真的⋯⋯這麼有用,非常有用,那麼為何有些人依然不能成功?難道要堅持到死亡為止,才能讓世人看見嗎?會不會太遲了?難道要走到山窮水盡,家破人亡,人才能可能看見希望降臨?這是個最壞的時代,也是個最好的時代,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說得很好,可是這是個很亂的時代,也是個每個人都需要檢討的時代,包括狄更斯本人在內。每個人,包括我自己,我們一直都認為對錯是影響我們觀點,並且決定我們去留與方向的關鍵點,但我們總是被外在的雜亂無章的指示搞昏頭,還如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傻傻地等待一起用餐的客人前來共襄盛舉,但是我們卻連自己都不清楚,那麼告訴我們能夠停止抱怨,擁抱正向,啟發思考的各種觀點真的是否能夠幫助我們?
因此,我不看這類書籍,如果真的可以水到渠成,我應該會出版第三本書籍,可惜我並沒有,我現在也不打算,因為我能力不所及。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著,現在的這些「教學文」是否該停止了?或者可以重新檢討?你一定會質疑我,我自己的文章品質不怎麼樣,有什麼樣的能力可以讓他人停止或者重新撰寫?我的意思卻是不是他們的寫的書籍很差勁,而是很多非技術性的問題,不是你一個人或者相關人士可以擁護的,何況非技術性的問題,需要很多人是去參與,你或許只是轉述他們的說法,但不完全他們想得是否和你想得一模一樣?(畢竟你不是他(她))
第二個要檢討的問題是非技術類型的文章,不能用一連貫邏輯去思考,若 p 則 q 行不通,因為 p 與 q 不是相等式,不會「絕對」一樣,例如癌症的發生,大多都與飲食有關係,生活習慣是個通病的問題,其二才是基因、遺傳因素,其三才是電磁波、輻射等問題,如果你住在放射性強大的建築物隔壁,你罹患癌症的機率不會小於一般人得到癌症的機率,因為差距小得可以(零點零幾),你卻怪基地台害你得癌症,如果不檢討你平常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與運動、睡眠等方式,你是走錯了方向。
而技術類型的文章,大多指的是教你寫程式,包括 Apps ,教你使用某些軟體、教你正確的跑步姿勢,教你摺紙,教你煮菜,教你擬定企劃書,教你認識自己的身體等等,這些有一定的方向可以走,可是如果方向如果走得太偏僻,例如並未完整地包含其他的缺點,或者只有介紹特定的方式,還是作者有推薦,請記住,它不是很值得參考的書籍,因為作者所寫的並不適用七十二億人口,很多細節未考量到,這不是你該參閱的書籍。
現在,你看到這裡,你以為這是篇書籍購買指南。然而,我想說的是世界上的各種類型的人都有,我並不能決定每個人的出路,我只能給你方向——一個大綱的方向,你的意義還是要由你來挖掘,去鋪設,我並不能幫你的忙,但我會盡全力讓你了解這世界上的每個方向各有什麼含義,首先,我們每個人要去檢討除了我所提的「教學文」,再來就是「保證文」。
「保證文」,就是那種五十點你應該要知道的事之類的文章,或者十個應該要上的課程等等,我看完之後的第一點就是如果不成功,作者不用負責嗎?好像是如此,我只是寫上「不負責推薦」,你要怎麼做,風險自己承擔,我已經醜話說前頭,所以那是你自己的事,與我無關,那麼這類文章要怎麼思索?
我只能說出版社只認為言之有理,就認為會大賣,他們看重的出版性,不是市場的可接受度,畢竟市場當然能夠接受,可是這類型的書籍,洋洋灑灑寫下的這幾點,不是所有人都買單,至少我不會,保守派可能也不會。我們不去檢討就算了,放它在市場上銷售,難怪,我們老是看到千遍一律的書籍,換湯不換藥。
書店總是可以看見很多矛盾的現象,有人主張宗教的教育比較好,尤其在宗教支援的書籍特別明顯,有人主張老師的教育比較重要,因為老師是帶動孩子學習的方針,有人認為父母應該要自律,父母的行為,孩子看在眼裡,我則認為同儕、環境、父母、師長的教育一樣重要,我們卻可以為此大吵一架,爭相說自己的教養書籍是最重要,那麼有哪一本書籍可以一直長遠銷售下去,不退流行?我可以提供你答案:每一本,包括《聖經》。
這是個很亂的時代,也是個每個人都需要檢討的時代,包括狄更斯本人在內。
這世界就是爭相矛盾,我們不以為然,因為在吵吵鬧鬧的世界中,我們已經言之有理了,人類的歷史長達幾百萬年,這些年的演化,已經塑造我們智人大致未來的方向,可是人類在認為這些是習以為常的世界,我們被大多數的綜合觀念包圍中,我們真的就此認定人真的是這樣發展嗎?如果真的這樣發展,世界不可能存在於和平思想,因為那只是口頭文字,不是「事實」,寫下和平兩個中文字很簡單,英文五個字母也不會存在於這個「真正」的世界,我們只是處於幻想中,難怪宇宙學家堅稱多重宇宙一定有一個同樣的我們。
合理,不見得都真的合理,至少我不這麼認為,因為世界差距太大,兩美元的一天對比幾萬美元的一天,怎麼拉近?一個少許簡單的應用服務月租收費十美元,還給你的內容卻不見得成該有的平衡比,例如:Spotify 的 Premium 帳戶只佔據了四分之一的使用者,大多則是免費帳戶,有些付費的應用服務例如離線收聽,一個沒有「購買單曲行為」的使用者,為何不能離線收聽?它給我的答案是唱片公司或藝人沒有收入來源,有些網友不以為然(我是其中之一),因為最大的獲利者不在唱片公司或藝人手中,而是 Spotify ,對此,Spotifty 也被如此控告對藝人苛責,雖然 Spotifty 口口說聲付費比每個月買唱片划算,可是你的能力可以消化兩千萬首歌曲嗎?如果你只聽那幾種類型音樂。
當然,它會拿盜版音樂比較,少了很多(例如在挪威二零一二年比二零零八年少了九億首),但是要聽音樂,YouTube 也可以收聽,為何要給 Spotify 機會呢?因此,這世界就是互相爭取的矛盾,我們總是言之有裡,拿出許多證據說服你要相信,但是你是否相信於否,就看你願意取信於哪個說法了,因此,這是個混沌的世界,靈魂衍生出來的相關性,不斷突變,不斷演化,不斷適應環境,英國政治家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言之也有理:這是個考驗人類靈魂的年代。
這世界形同政治一般,複雜許多倍,多個政黨(人民)爭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