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單身
圖片來源:Luca Rossato |
世界上的孤男寡女們,寂寞一直蔓延這城市中,感受不到寂寞的來襲;相反地,反而還很自在。二零一一年的單身男女們,二十五歲到三十四歲的男女有兩百三十二萬人,佔這區間人數的百分之六十一。別太驚訝,這是台灣的數字,與全球相比——二點七七億的單身人口,這是二零一一年的數字,當然只是小眾,全中國有二點四九億的光棍,已經佔據了大多數單身人口的數目,可以想見,單身龐大的商機正席捲全球。為什麼不結婚?這問題問得很好,答案呢?《康健》雜誌已經說明了,但是重複的刊登文章,可以了解事實的真相所帶來的趨勢嗎?
《獨居時代》(Going Solo)的作者:艾瑞克・克林南伯格(Eric Klinenberg)開宗明義就說得很明白:大多數人年輕時結婚,如果死亡來得早,我們會再婚,若晚,則家人或朋友同住,但時間一久,維持單身一拉長,我們就會獨居,所以他認為有四個階段:獨身,同居,同居,獨身。但他認為會造成這樣發生的原因,並非個人主義惹的禍,而是現在經濟與社會給他們足夠的安全與保障,使他們這樣做,二來是所謂的個體崇拜所造成。關於這樣的說法,我其實並沒有感到意外,因為個體崇拜形成的原因,就是個人主義發酵所導致,自戀文化的興起已經讓我們略知一二,人迷戀自己的程度,其實從「自拍照」以及去年的榜首單字就告訴我們:人,現在正進入自我的時代。
自我發酵,YouTube 是展現自我的時候,部落格的興盛,以及短秒數的影片盛行,開始告訴我們個人主義為這世界注入一股單身(Single)的活水,單身流入個人帳號中,單一比多個好,那麼未來的改變可想而知,這樣的趨勢持續下去,到了二零二零年後多了四千八百萬的單身人口,實際上卻是另一回事,因為單身未必獨居,獨居也未必就是單身。也然而,單身也包括離婚、喪偶與不婚,獨居包括離婚、喪偶、不婚以及只想一個人住的個人。
為何單身人口這麼多,也有人問,怎麼不想去結婚?我給你的答案是負面答案聽久了,人心自然就會假裝堅強起來,說自己很快樂。《寂寞來了怎麼辦》這首歌已經透露了答案,歌詞寫著:明明關上了門,卻還是有寂寞吹進來,現代人空蕩的寂寞心理,實在需要人去安慰,只好聽著自己最愛的情歌,來證明失戀無罪,誰說一個人醒來要有人陪的心態。久而久之,一個人自由了,就知道一個人也可以很好,不需要另一個人住進他(她)的心房。我們的心智已經告訴我們,就是不去想,假裝很好,很樂觀,坦然面對,空虛的孤單只是一陣子,無所謂,不要人陪也沒關係。一種閉著眼睛說我很好的人,你總認為真的很好嗎?
情人之間吵架,說著:「I am fine。」的人只是強求我很好,可是眼淚呢?還是抵擋不過生理,唏哩花啦掉下來,心裡的堅強,只是不去想就可以抵擋過,安慰自己說沒事,人進入了盲目的追求心態。過去曾提過盲從的樂觀心理,我們只是跟隨入境隨俗的傻子,別人認為是熱門,我們從眾,以為進入「上流社會」,沒想到只是造成「大排長龍」的假象。實驗也提到,只要有人排隊,只要有人假裝是電影明星,那些人士以為真的見到了「本尊」,其實只是一般路人與大學生而已。我們的認知一直是個欺騙我自己的錯覺,以為信以為真,沒想到真的一語成真,造成常常推播流行的標語,一種無形的彌因。
證明我們真正很聰明,還是一昧只是小失誤而已?心理學家已經多次了解人類的無預警認知,造成快思慢想總是兩方糾結。多次的大腦實驗證明人是兩腦共用,大腦運用自如,可是我們習慣依賴智慧型手機與家電幫我們做事與打掃,有了人工智慧,大腦當然情願少負擔一點,讓機器幫我們做事,可是我們不知道是得了便宜還賣乖,還是不知道檢討收斂,經濟要求得當然是比以往成長,環境當然要比從前進步,地球若有「生命」,成長不是應該檢討的詞彙,而是「生生不息」。
長期依賴空虛相伴的寂寞男女來形容,總是認為不是不想結婚,糾纏的心理總是掛心不下自由的天空,被綁住的時間枷鎖不能活動自如。
未來的地球,科學家預估會進入異地氣候的循環中,也就是朝著極熱或者極冷的世界在走,氣候變遷造成冬天異常寒冷,夏天熱得與火山一樣,兩種氣候交替循環下,只有夏天與冬天,少了春與秋。這樣的季節生存對誰(包括物種們)沒有好處,哪管你是單身還是已婚,我們註定過得更辛苦的生活,環保人士常常就已經告訴我們如何過更環保的生活:多利用「資源回收」的材質重複使用過生活,大眾交通比開車好,走路更好,騎單車也行,離開塑膠袋的生活等等,但都離不開我們沒辦法如魯賓遜一樣,可以荒島生活。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們的行為處處有影響彼此,因此當單身人口越來越多時,彼此之間相像的程度也會增多,雖然有彼此的「朋友」,但不是那種談得來的朋友,可以做戀人的朋友,結婚既然很容易,離婚也容易的日子,婚姻專家的任務就是維繫婚姻的關係,可是婚姻的界限越模糊,男女之間的情愫不像以往,那麼我們界定情感只會撲娑迷離,難以掌控中間的灰色地帶,誰才是真正的勝利者?單身或獨居?
《雲端情人》(Her)一開始的場景就是每個人「自言自語」——原來他們在跟電腦說話,OS1 上市後,每個人是跟他(她)的戀人說話,珊曼莎跟了六百多人談戀愛,原來她是機器,透過你跟你的母親相處如何來評斷未來的情人會是什麼樣,讓我想起戀母情結產生的依賴來決斷男人需要怎麼樣的女人相伴。透過長期的「相處」,我們要的是像母親的戀人還是了解我的情人呢?
這是很有趣的話題,長期依賴空虛相伴的寂寞男女來形容,總是認為不是不想結婚,糾纏的心理總是掛心不下自由的天空,被綁住的時間枷鎖不能活動自如,我們要的愛人簡直不能想像的完美,那超完美嬌妻可以打理你的「要求」嗎?
時代一直在變,二零三五年,最有錢的富人認為會就此終結,我第一時間想法是那是「富人」認為,不是窮人說法,撒了錢給他們不是叫做救濟,而是施捨,可憐的一詞的說法不適用於窮人,那顯得「活該」,為什麼我們依然這麼認為?
心理學家認為「預設」想法產生的無預警意識當然是關鍵,刻板印象不曾改觀,直到了「如夢初醒」,我們才恍然大悟,許多想法在大腦的現象徘徊,我們自然順理成章認為人生就是戀愛,婚姻,買房買車,生孩子,退休的目標。就實際想一想,自我已經興起,動物的印象已經改觀,卻逃脫不了我們身為「人」的宿命:人是從演化而來,從狩獵採集——男爲工,女爲收的現象而來,人經過幾個朝代,就烙印原始大腦中。
單身還在累積,雖然根據多倫多大學研究發現,如果你想要擺脫單身,你會降低擇偶的標準,但有人就始終不想婚,結婚可以短短一個月,到十幾年多才就步入禮堂,不過人的心理要暫時走入新的改朝換代,那麼很多人的想法要就此改變才行,我倒認為「市面上的教學書籍」應該要重新改寫,才能彌補我們保持樂觀的想法是多麼「荒唐可笑」。
你的想法改觀了嗎?還是自我堅持呢?贊成與反對,只是沒有中間路線可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