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貧富
圖片來源:The Great 8 |
第四十四屆的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在瑞士的滑雪勝地達佛斯(Davos)舉辦,為期五天的討論,就是為了了解刺激經濟復甦,兩千多位的經濟學家,還有學者們、政治領袖們、名人等等就是希望可以達成共識,如何解決現在的「經濟問題」。
經濟什麼問題?嗯,就是自從二零零八年金融風暴過後產生的信心危機,歐元債務、抗爭動亂等等的衍生問題。而現在坦白說,現今所處理就是風雨過後的殘餘問題,所遺留的種種,但是可以完全解決嗎——我是指現在的金融問題,不單單只是股市上的點數,也不是投資人能夠賺取多少,還是外資能夠投入多少,出口能為國家帶來多少利益,也不是國家債務有多少,進口又得到多少,國民生產毛額又多少,還是整體經濟成長又多少,那其實能為平民老百姓帶來的富足根本微不足道。
我在〈沈悶的經濟〉有提到失業率降低只是一時性,能夠為他們帶來工作上的保障只是短暫的,他們現在目前對工作上滿意,對薪資滿意,但是那肯定不是他們願意工作一輩子的地方,或許你願意在勞力辛苦工作一輩子,但你不是希望能夠安享樂足生活一世人嗎?
辛苦工作大半輩子,所得到卻是最後才得償所望的退休生活,如果能夠從現在開始,那麼人生的樂趣應該會多更多,所以正向的書籍一直告訴你二十幾歲就應該知道的事,能夠規劃的事,但是我們學到之後,難道就應該從早開始談戀愛、結婚與存錢買房子?
一個極不平等的世界,二零三五年預言終結貧窮,我只能說很樂觀。我不希望世界不可能沒有貧富均衡這件事,而是現在這狀況幾乎已經失控,貧窮的人們生活費只有不到兩美元的一天,富有人卻是有僕人幫他準備熱騰騰的咖啡加上火腿蛋、煎餅與新鮮榨好的果汁,沒有果汁起碼有個豐盛的早晨。對比之下,下一餐在哪裡與下一餐有著落的結果簡直是不能比,不能看,難道我們吃著火雞三明治的時候,喝著星巴克咖啡或者自己沖泡的三合一咖啡時,就忘了這一餐有多幸福,有食物吃嗎?
貧富不可能拉平,但至少能夠讓他們吃飽穿暖的權利都沒有,不是太小氣了點嗎?被凍死,被熱死難道是他們不願意找衣物保暖或找水喝嗎?我曾經看著遊民在我面前吃著買來的麵包,一臉幸福滿足的模樣,吃完東西之後就地方休息睡覺,不是他們自願成遊民,而是背後的故事,不是你能想像。
貧民窟的居民找著能夠賣錢的物品,管他是電子類還是塑膠類,只要能夠換取生活費,能夠讓子女上學,父母辛苦都願意,父母的愛,當然不管是有錢人還是窮人都是一樣,問題是,得到的未來子女成就卻是不一樣。撇開成績不談,那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在乎的是窮人能夠出頭天有新聞可看,就像貧民百萬富翁一樣,有精彩傳奇,但是窮人的生活卻也可能一輩子套牢在貧民窟生活裡,不得出頭天,或者是貧民窟一輩子不會消失。
如果能夠讓他們自立自強的本事做不到,那麼改善貧窮只是往他們身上「施捨」更多錢,他們就算有了新電視、新冰箱、新的洗衣機,新的房子,能夠生活造福所有人嗎?這是問題之一,富人靠著「手段」與報酬獲得利潤,貧窮的人卻是靠著一步一腳印獲得是他們生活一輩子也辦不到那麼多的財富的幾分之幾,生活這樣天差地遠下,我們的中間族群想要獲得「富人」的口號,只會慢慢往後拉近而已,也就是說,我們都很「富有」。
看著一個地球,兩個分屬不同的世界,我深深認為,世界的不公平就像是誰搶得獨家新聞,誰是有唯一合作的企業或廠商,我們就只能選擇我們認為真正對我們有益的東西來與他們合作,產生利益關係,因此這樣的世界不奇怪也難。
《大西洋》網站有一篇文章說明《如果世界是越來越富有,為何窮人依然越來越貧窮?》(If the World Is Getting Richer, Why Do So Many People Feel Poor?),作者給我們的分析答案是:雖然許多物質商品價格變得便宜,但是教育與醫療費用卻相對昂貴,佔據家庭支出較大,他們與前幾代一樣,這都是積極上的改變。我的第一時間意見卻是,富人的口袋依然是他們獨有的,窮人能夠成長的比例其實造成他們影響的水準夠大,不能夠承擔劇烈的變化,人口依然在增加——即使在少子化時代,因此,我們擔心的生活不是「樂觀」就能夠有積極作為,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就這一段時間內,我們所磨練的陣痛期可能會比過去改變更多,更為複雜。
難道我們吃著火雞三明治的時候,喝著星巴克咖啡或者自己沖泡的三合一咖啡時,就忘了這一餐有多幸福,有食物吃嗎?
而現代人改變不了多少行為,如果我們要促使改變,那麼我們不能只從「樂觀」著手,而是要從人類本質下手,就先應該重新思考人類「獨立」這麼久的物種,改變的除了物種、環境氣候之外,我們改變的就是少了上帝的眼光——但我們能夠改變嗎?上帝的出現,能夠明確告訴我們去的方向,指引我們前方的明光,為我們點亮身旁的路燈嗎?況且上帝的影子只出現在黑暗中,我們才知道光明的偉大,光的明亮,我們能夠掌握先機嗎?
而就算我們自責,承認人類自大又邪惡,又懶惰,人類就知道樂觀的重要性積極減肥嗎?樂觀的目的已經蒙蔽我們雙眼,我們自覺不悟認為這沒有錯,我曾強調樂觀不是只看見好的一面就是樂觀,但世界教我們的事實就是千真萬確的道理,就是積極找尋樂觀中的影子,我們憑什麼樂觀說我們是為了樂觀才樂觀?
正向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需要經濟成長,需要提高就業率的保障,需要拉高外資的吸引進駐,需要出口刺激國內消費,讓 GDP 增加,經濟成長之後是誰得到好處呢?
是總理還是經濟部長?商業部長?還是總統?還是城市生活的每一個人,鄉村居住的每位老百姓?觀光業收入增加,還是企業每個人加薪?如果我們學會樂觀的道理之後,那為什麼大多數上班族都哀鴻遍野,歎氣抱怨薪資不如過去水準高呢?
薪資不知道倒退幾十年,台灣人明白這點,就算放眼國際,美洲人與歐洲人、日本人等等如果喜愛自己的工作(我是指 Work),把工作當樂趣,那麼轉職不會出現職業生涯的每一個轉淚點上,應該一期一會做到最好,但為什麼我們想要另謀出路找尋呢?難道只為了嘗試不同工作,找自己的「真正」對的事嗎?
人力銀行永遠都有職缺,只怕沒人做而已,否則他們也不用開門做生意了。然而,不管是在 Linkedin 還是其他就業網站,真正的問題在於能力與薪資是否成為一個平衡比?那才是關鍵,可惜要求加薪的本事與真正值得的本事根本往往是兩碼子事,不能評比,身處一個怎麼看都不平等的世界,我們只要求平衡一直成了難如登天之事。
這世界是需要平衡,不是平等,世界經濟論壇的三個串起的半個圓環,依然成不了完整的圓,在未來依然是 O-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