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悶的經濟
圖片來源:Patrick Hoesly |
全球經濟正在「復甦」,至少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是這麼說的,我相信嗎?坦白話:不信,但不完全採納他的說法,他認為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成長比原先預估的多出百分之零點二,來到了三點二的水準,歐元區的成長則是多出零點一,爲一點一的百分比,我第一眼的感覺是多出零點幾有差嗎?或許有,零點幾好比幾十億的收入進入口袋,可是不是進到窮人的口袋,也不是中產階級的口袋,而是富人的口袋,所謂的「富」(Rich),也只不過像我們這樣的人只希望活得更好,更快樂一點,但真的能嗎?我一直很懷疑。
世界銀行這麼樂觀看待二零一四年的經濟,我只能說「很樂觀」。風險評估已經告一段落,而所謂的風險根本不足掛齒,否則所預估的水準也不會如此百分之零點幾的水準,當然,保守看待一點是好的,至少在未來不確定時,才不會摔得滿身傷。當我看見經濟學家對於今年的經濟評估說明時,我第一眼的想法是真的是人人都會活得很快樂,不再為錢煩惱嗎?至少是這一陣子。
看來,我是錯的,大錯特錯。貧窮不會馬上從今年谷底翻身,至少是現在看起來如此,否則成功何來定義之也?街道上的人們也沒有展開笑容,迎接陽光的心情,轉職或者愛情其中之一都能得意,中東的和平所附加的經濟效應,戰爭連累的程度,要復甦恐怕用今年的力量也無望,看來,我錯得離譜。
看來,世界銀行的預測是掌握在大老闆的手中——美國、日本、歐盟那些國家中,特別是美國,去年的貨幣寬鬆政策奏效後,今年稍微收手,不過美國的經濟成長也會來到百分之二點八的水準,中國搭上這股順風車,可以作為刺激中國經濟成長的動力,來到七點七,我們應該要歡欣鼓舞,拍手叫好嗎?
我不知道,畢竟我不是「經濟學家」,我是心理系相關出身的人,對於經濟的概況,我只能從全球經濟的指標以及真正實體上的人們生活嗅出真正的味道,我關心是真正的生活過得好不好,不是全球經濟到底會成長多少,那真的與我無關。
世界銀行特別提到發展中的國家才是主導全球經濟的關鍵,因為結構性的改變,才能為他們注入一股活水,改變市場結構,讓經濟復甦,我反而想問全球經濟的世界級學家們,你們的待遇能夠支領一般勞工級的水準嗎?
恐怕不行,薪資結構恐怕就是一個「大問題」。失業率下降又如何,你看到的是今年的人人都有工作做,難道他們會一輩子待在同個行業嗎?他們會快樂嗎?勞工真正想要的是一份穩定又能讓他們快樂上班的工作,而不是勞工一天到晚幫你做事,又得不到實際報酬的工作,你所謂的工作是「Job」,還是「Work」呢?
今年失業率下降只能表示工作機會皆大歡喜,但不是一輩子歡喜,否則人不會想要轉職謀生又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又何必稱為「Work」?「Job」只能養家活口,但是短暫支撐經濟的一個桿子而已,難道不會折斷嗎?我們異想天開地認為經濟指標就只能人人經濟都會前景看好嗎?又是一個「過於樂觀」的例子。
世界銀行不會深入角落,查看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們想要的是什麼,錢永遠流通在高貴的富人手中,否則銀行利息不會去規定需要多少錢才能享受高額利息的配置。羊毛出在羊身上,難道我不知道銀行在玩什麼把戲嗎?
問題是,我不在乎全球經濟會成長多少,至少我們現在大多數生活的薪資不會好轉,台灣的經濟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改變,美國的領頭羊帶領我們前往經濟的標的時,你還想過生活在貧窮線水準底下的人民生活嗎?因此,我時常認為,與其改變全球經濟,還不如檢討人們的生活水準與薪資的平等性還較合理,至少能力要與薪資成水準比。
這是一個極不平等的世界,貧富差距永遠不會有一天劃清等號,因為那有失產業性結構,可是當人們的結構出現極大的轉變時,經濟就出現了極大的破洞,需要我們極力修補,那就是人的觀念。我們對於錢的觀念就極不相同,有人可以省吃儉用,有人非要花大錢享受享樂歲月,好好的同樣的一筆錢,花在什麼樣的人或什麼樣的生活環境造就出來的就會是怎麼樣的金錢價值,因此,觀念性的結構決定人產生了什麼,需要什麼力道去撇清市場結構的不平等性,不是全球經濟來評估主導,而是人的價值。
可惜的是價值不能用「數字」來評估,因為那通常是「無價」。我們沒辦法買進一百元,然後以一百零一元賣出,因為那根本不能去評比。一元的價值怎麼拿著現在熱門的比特幣(Bitcoin)去估價十年後會漲多少,兌換美金或歐元又為多少,虛擬貨幣不想淌渾水,是因為想保持獨立性,隱秘性,可是安全背後看見的是駭客蠢蠢欲動,匿名性產生不了的實體性那麼保障又在哪裡?
金錢主導了經濟走向,股市決定了你買進的股票是需要買回還是賣出,外資是吸引這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只要外資投入,經濟活絡,市場就會有自由化,民主才能興盛,可是這些活絡成長的成熟蘋果,我們對分不了多少應有的報酬率,我就不相信,未來後經濟會越趨於明朗,市場結構會有所大好,你生活真正會懂得「快樂」。
因此,觀念性的結構決定人產生了什麼,需要什麼力道去撇清市場結構的不平等性,不是全球經濟來評估主導,而是人的價值。
我希望我是錯的,世界銀行是對的,他認為二零一五也會成長,來到三點四,和二零一六的三點五,真的很樂觀,我們就會知道快樂與我們同在,自殺人數會下滑,憂鬱症患者會下降,人們邁向希望和平之路。
這些數字能否印證,一切不得而知,事實是在美國看心理醫生很正常,電視劇常常都會提到我的心理醫生告訴我要如何,人人都可以分配到一位心理師,然後呢?心理疾病有解?不確然,我了解的是經濟走向一直不能與快樂做對比,因為有或不有錢,都會讓你(不)快樂,這樣的對照一直不能拿來作為人們快樂生活的精神指標,因此,經濟水準根本無法一眼看出我們能否有多快樂,人們邁向希望和平之路。
現在實際罹患憂鬱症的人數有多少?二到四億人口,亞洲占了五千萬的比例,而在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美國數據是十八歲的人有情緒障礙,約為九點五,重度抑鬱有六點七,慢性輕微情緒障礙有三百三十萬成年人。多還是少?我不知道,因為投入再多的「金錢藥物」不見得能夠深入幫助每個為情緒困擾的民眾,但我們還是會投入,因為不能看他們陷入煎熬,不能自拔,愛滋病的雞尾酒療法,還是給服用,藥物是不得不控制的主因,我們不能撒手人寰人權的主張。
但能快樂嗎?經濟能與快樂脫鉤,還能保持關係?這仰賴我們這些人是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