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od Diary

圖片來源:Jeyheich
我晚上吃著我母親已經煮好的鹹粥,重新加熱的美味記憶猶新—跟剛煮好的一樣:很好吃,加上炒好的高麗菜、海帶煎蛋與過去兩三天剩下的滷味。就這樣,我吃了這一餐。鹹粥沒有任何肉類,只有芋頭、高麗菜(與炒好的高麗菜同一顆)、紅蘿蔔絲、香菇、豆皮、芹菜,就這樣而已。我本身茹素,偶爾吃些白肉,一星期肉量不超過兩個拳頭量,除非碰到沒有素食選擇,我才會攝取魚肉或雞肉,對於這些肉類,我當成食物,不當成動物,雖然牠們是生命的一部分,雖然牠們的來源,我不甚清楚,雖然牠們是怎麼以「人道」方式被電昏的,或哪裡養殖的,但對於這些,我很感激我有食物可以吃,好好享用這樣美味的一餐。


我的早餐很簡單,一杯自製拿鐵咖啡加上一片吐司抹上奶油或乳酪、起司、果醬或花生醬,若沒有吐司則是麵包一個,再沒有以上這些可搭配,則是幾片餅乾(鹹或甜都可以)。對於這些,我很享受,也很高興,我還有食物可吃。中午,我則是一碗乾麵,醬汁則是素肉醬,醬汁的比例則是水比醬汁多出許多,以免過鹹,攝取太多鈉,如果有小菜,大概就是剩菜吧—滷味、雞肉、海鮮或者我母親吃剩下的菜(像是動物內臟、紅肉等等)。我不想浪費食物,但我本身茹素,所以還是硬著頭皮吃下肚。對於這樣的抉擇,我不能說什麼,因為面對吃不完的食物,就算你本身抗拒不屬於你的飲食文化,你還是要吃下肚,否則誰來消化呢?

我的飲食很簡單,可以持續一到兩年、三年以上都沒有什麼變化,除了配菜的變化外,主菜幾乎沒有變,一樣是乾麵,一樣是同樣的味道,一樣是便當的配菜變化,主菜也是老樣子,幾乎—我吃得其實很單調。我母親告訴我可否不要再吃同樣的麵食(我愛吃麵,不愛米食),我說幾乎沒有什麼想要吃的,我吃得簡單就好。我通常吃的份量為七分飽,甚至只有六分飽,連外界常常提到的八分飽都沒有達成,吃完只喝水,或者自己泡製的枸杞菊花茶,就這樣,我「完成」了這一餐,我感謝這一餐有得吃,又有得享受,讓我心情愉悅,沒有什麼需要擔心。對於「吃」這件事,我的看法一直沒變,吃進了什麼比吃什麼更重要,因此,當我不要求飲食量的多寡,或者菜色的變化時,我吃得既開心又滿足,我知道,這一餐雖然不是得來不易,但是我很享受食物給我的樂趣與心情感受,我知道,我不是為了吃飽,而是為了好好吃一頓飯—一頓滿足「吃」這件事而享受當下的這件事。

所以,在外地吃飯,我看見上菜的菜色,聞了聞,看了看,就開動了,食物要趁熱才好吃,食物要當下去享受每頓食材合成的味道才可口,所以我不會如一般朋友們要拍照才吃飯,吃飯還要選擇濾鏡特效,甚至連打卡也要加入,好像要把你吃什麼的一舉一動獻給朋友,讓朋友稱羨,你才滿意,你才願意吃下第一口,你到底在吃「餐點」還是在吃手機 App 的照片呢?邊吃飯還要邊看手機動態,有完沒完呢?為什麼不能好好吃頓飯呢?為什麼不能享受當下吃飯的心境與食物的美味呢?為什麼要邊吃飯邊聊天呢?為什麼要在吃飯時去在乎其他人吃什麼樣的餐點呢?我們如果真的懂得吃飯,那麼可否懂得享受食物的單純滋味呢?你可以看電視配爆米花或者洋芋片,倘若你在吃的同時不知道在你嘴巴的味道,我勸你還是不要邊吃邊看電視較恰當,因為你吃下什麼,你可能連看一眼,不確定就直接送下肚。

吃飯的奇怪飲食文化,全世界各地都有,台灣算是「特殊」之一,因為我們喜愛美食的程度比起美國的食物文化簡直小巫見大巫。台灣的美食以多元化著稱,加上隨手可得的便利商店的包裝食物或者即食品,我們還有夜市可以選擇,從士林夜市頭吃到尾,從華西街夜市吃到六合夜市或者墾丁大街上的異國美食,我們要「吃」簡直是不能其他相比,我們對於吃已經六神無主的地步,不知道該選擇什麼食物,因此,選擇太多的下場就是亂了陣腳。

曾經有個科學實驗,證明選擇少,其實人們對於自己所選擇的滿意程度較高。然而,我們似乎不太適用,醬油就有一二十種以上的選擇,雖然味道差不多,茶飲喝起來都一樣味道,我們仍然偏好那些牌子。我們都知道,茶飲其實可以喝出不同味道的,但我們在吃飯的同時,同時若又是邊吃飯邊喝茶,那麼你還可以喝出 A 廠牌與 B 廠牌的綠茶味道不同?何況是綠茶與烏龍茶,味道變化太大喝得出來,反而相近的卻吃不出差異來,我們到底在吃得什麼當下食物呢?

你到底在吃「餐點」還是在吃手機 App 的照片呢?邊吃飯還要邊看手機動態,有完沒完呢?

為什麼吃飯時要一心二用呢?好好吃個飯有這麼難呢?我們整天吃得好吃的料理,就像上癮般的走火入魔,如對於毒品成癮一樣或者酒精成癮一樣不能自拔,是不是我們大腦的中樞神經對於多巴胺已經停不下來需求的分泌程度?甜食更容易引起食物的好感度的強烈,尤其是人們對於食物味道上癮後,我們的味覺感受器只想要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來滿足我們對於食物的擁有程度,多巴胺不斷在大腦接受強烈指示,我們只想要快樂,想要幸福滿足,腦內啡也不斷催促大腦神經,快快給我,因此,我們在大腦慫恿下,甜食的上癮,是個對於不怎麼好看的現象。

我也喜愛吃甜食,尤其是黑巧克力,純度越高,我越愛,百分之九十九的黑巧克力要細細品味才能嚐出它的苦味其實不是苦,而是苦中帶甜,其中的成份不能添加任何奶類製品,只能以可可膏製成或者其他香料合成,我所吃的黑巧克力其實就實驗證明的黑巧克力很相近,就是以最高等級的巧克力著稱,什麼成分都不能多加。果汁也是如此,為什麼一罐番茄汁要加水卻號稱百分百濃縮還原?不加水不行嗎?另外,我所吃的甜食根本也沒有讓我上癮的原因之一,而巧克力,尤其是黑巧克力可以讓我心情愉悅外,就是可以激起我靈感的想像變化。(或許是我心理作用)

甜食已經被證明是食物上癮者的原因之一,也是個重要環節之一,因為甜食更會促進多巴胺產生分泌,內啡肽進而促使響應的推手,我們越來越發現多巴胺一直是大腦神經疾病的幕後元兇之一,產生各類精神疾病,如阿茲海默症、自閉症等等,許多精神疾病讓我們心神惶惶,不知道自己吃上癮了什麼。甜食需求量那麼大,我們對於這樣食物現象只能說見怪不怪,因為食物產生的後座用力不是我們想像得到,雖然我們清楚了解食物給我們什麼,但是食物本身當中產生的影響力往往是我們加上心情愉悅而來,猶如同兩種力量在背後給你力量支撐,而你大於食物的想法多於你情緒本身當下。

甜食對於人類產生影響很大,美國也首度證實,餵食高糖飲食組的母鼠,在二十六週內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死亡,健康餵食的比例來到了百分之十七。我大多的飲食屬於無糖與低鈉,簡單為主,攝取五成以上蔬菜與水果,肉類攝取類少之又少,整體來看,食物給我的幫助,就是單純食物中得到的營養與食物的根本價值—愉悅感受與當下滋味。


這是我的食物日記,你的呢?每天記錄你的美食照片後,你改變了食物本身嗎?還是你(我)自己本身?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