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關係

圖片來源:Faith Goble
吃到飽很難挑選—我指的是電信業者的月租費方案,而不是餐廳業者所提供菜色。我最近為了挑選電信業者而大傷腦筋,原因是我的合約已經快到尾聲,二來是現在提供的優惠方案,看得我心癢難耐,總希望能夠少繳一點月租費,於是我不斷找尋相關資訊,詢問客服人員與通信行業者,得到給我的答案都是相當不滿意,也許是我的要求太高了吧!也許是現在不合時宜,也許是我想要成為冤大頭,想替業者多賺些錢,不管如何,我的心裡總有一些陰影在作祟,不斷催促我趕快行動,好讓我開始後悔,也許人就是這樣,被外在的誘惑給迷惑,才開始學會怎麼理性對待自己的最合宜的方案。


也許你會笑我,怎麼會有這種人開始想為其他業者開始賺業績,其實事實上,我們也都會開始被現在很優惠的方案,低到不能想像的價格或者很迷人的菜色很誘惑住不可動彈,我們看見花花綠綠的優惠方案或者眼花撩亂的豐富景象,我們第一眼的感覺都是「這是真的嗎?」就算是真的,很多人的眼睛還是盯著瞧,不敢相信自己的目光真的就是「賺到了」感覺,了解人性的第一面就是,我們的好感建立在數字視覺的印象上,好讓自己從中感覺真的少繳一點,多賺一點,少付一點,未來再多付一點,早付晚付的時間,往往是帶領我們迷惑現今繽紛萬花筒的世界中。

我還算理性,畢竟我從感性中走了出來,看見人們被天花數字給利用,不覺得自己成了冤大頭一個,少繳一點的感覺好像是自己多賺了一點,其實也是心靈在數字上作文章。我告訴自己,需不需要只是一時之間的誘惑,真的適宜自己的東西,其實早在之前,就用心挑選過,食物的挑選道理也是如此,我們跟食物的關係,好像是一層看不見的紗,不斷告訴我們吃什麼來補充營養,我們一天當中需要多少蛋白質,熱量以及脂肪、醣類、碳水化合物,多少心底有譜,只是沒有清楚大綱而已,況且,我們吃了食物,看起來是補充能量,滿足日常所需而已,事實上,我們得到食物给我們的是一種看不見的潛在危機與透視不過的能量關係,我們所了解的食物,其實也是一種還給我們身體的補充方案而已,就像手機要繳的月租費方案。

能不能用一種營養物質取代所有我們所需營養?有的,常說的營養棒就有多種人體必需基本營養,一顆綜合維生素含基本至少二十種以上的營養,但我們不能吃一顆維生素就維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體力,也不能喝「完膳」就能代替正餐使用,人類還是得吃「真正」的食物,而不是一罐營養素或者打營養針就能見效,而相對比較起來,我們現在所吃得的食物,其實跟營養物或者依靠其他物質過活的人,我們的想法偏激了許多,我們的身體健康其實是靠著多種看不見的食物營養建構而成—也就是我們日常所需營養慢慢讓我們身體強壯的基本物質,但我們都以為維生素的基本機能才是幫助我們獲得更好的動力來源,而不是食物,食物與綜合維生素相輔相成,但沒有維生素補充,不代表人就易疲累,易沒有精神,易想睡覺或者會感冒,反之,食物吃得什麼營養素,才是我們要關心的重點。

想一想,眼花撩亂的菜色,人們基本上都會從「最昂貴」的開始吃起,因為比較「划算」,同樣地,我們也都會分析自己的用餐比例以及使用習慣,來找出自己最適宜的餐點是什麼,不是每個人都喜愛吃到飽—不管是電信業者的資費方案或者餐廳菜色費用,我們絕對會在雜七雜八的數字陷阱中,得到一個「至少是另自己滿意」的答案,但人的慾望無窮,現在綁了約,羊毛出在羊身上,而時間環境在變,我們的選擇也通通也會跟著變,因此當現在的活動更新時或者餐廳服務改變時,我們與食物的關係就會變得更加多元化,過去的吃到飽的菜色變化頂多一二十種,不超過五十種,現在至少有上百種菜色可供挑選,請問每一道要吃過,恐怕兩個小時的用餐時間也不夠,因此,在中國吃到飽的餐廳中,中國人就會想辦法開始玩起堆推樂,把比較方形的、長方形的或者筆直的當基座,然後不斷往上堆,簡直就是食物塔,看得我瞠目結舌,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為了享受最大的服務內容,我們可是會拼了命享受「食物」。



我們必定會把食物當成可供食用的物質,而非一種生活中包涵的類物質去關係食物裡的現象重要依據—我們如果在食物面前可以想到我們吃進什麼的話。

人們對食物的價值觀變了樣,盡全力地想要享受最超值的服務內容,因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所以不斷鑽漏洞找出怎麼可以吃到想吃的,又可以付出最少的錢飽餐一頓,跟我們的食物原則違背了樣,完全不像我們對於食物準則是什麼樣子,現代人吃飯時,把食物不當成「食物」,當成必需品,好像吃飯,是個人們理所當然的事,因此,為自己吃飯同時,根本不關心食物的殘餘。食物浪費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減少自己所吃剩的食物,但這不可能,我曾經想過零浪費,但食物會發臭,發酸,發黑,嚴重下去會有生命危險,因此判別食物安不安全,當然不是靠有效期限與賞味期限去觀察,而是靠自己味覺以及食物的基本保存限制,而食物保存限制,與環境有關,一個食物會否發霉,是經過空氣與黴菌混合,在食物生成菌絲產生現象,在一個風乾的沙漠地帶,食物不會發霉,而是會縮小,硬化;在雨林中,食物不會硬化,而是會酸化,環境牽動我們食物的影響,也帶動我們食物認知,我們把食物當成什麼樣的同時,也引領我們該用什麼想法去改變它—但大多都是認知外的奇怪思想:食物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拍照的,也不是現在很便宜,所以先買「以後再吃」,多數食物的保存方法,過去是掩埋或醃製,現在乾脆加防腐劑來保鮮,我們避免吃上太多防腐劑,但防腐劑以外的思想—食物本身也是種錯誤的認知,就如同我所提到的〈食誤.食物〉這篇文章一樣。

因此,當我們碰上食物時,都把它當成我們人類生存下來的重要物質—沒有它不行,但食物本身得到—如同在植物生命或者其他動物生存權—思想一樣,我們必定會把食物當成可供食用的物質,而非一種生活中包涵的類物質去關係食物裡的現象重要依據—我們如果在食物面前可以想到我們吃進什麼的話。

也就是說,挑選資費方案時,想到的是每個月應付多少,而不是月費的詳細計算方案或者未包含的其他說明,如同找出人類精神疾病的解決方案時,誰會第一時間想用人類當實驗品?

食物本身是很難解釋的謎題,就如同我對人類的想法一樣,不容易用文字描述我對它的想法,也許是我的筆下功夫欠佳,也許是人想要極力改變食物本身的價值,才會去研發類營養素的全方位食物,只要一杯就見效,每天喝植物性蛋白質補充品,好像就可以改變身體機能。所以,我們一再見到對食物的基本架構完全放在營養素以及食物本身—不是類食物身上產生的價值的真正想法。什麼是真正的食物?這個現在好像放在嘴巴上可以說得通的東西已經被模糊帶過,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優惠方案以及真正優惠後所得到的實體內容,往往很說得清清楚楚。



另外,電信業者的優惠方案,我在一天後考慮的結果是按兵不動。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