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心情

圖片來源:epSos .de
對於吃,我們當然很講究,除了講究基本的嗅覺滿足之外,重要的就是味覺的享受以及吞嚥下去的口感,可以讓人一吃上癮,也不會有「罪惡感」。而這裡的罪惡感,指的是我們滿足了口腹之慾,讓心情舒暢以外,我們絲毫不覺得有奇怪得罪之處。我們感覺不到食物虧欠我們什麼,因為我們吃下去的感覺就是讓自己心情大好,填飽肚子之外,就是讓自己有活力面對接下來的工作任務,況且食物的滿足可以讓心情得到充沛能量,打開自己的味蕾,得到一種慾望的渴求,就已經讓我們生而無憾。


因此,在我們的食物文化裡,最重要的是三餐的搭配,以及菜色。這些可以讓我們了解每一餐該吃什麼,想要吃什麼,菜色的精緻程度可以讓我們今天充滿朝氣,讓人精神百倍!遇見任何麻煩或困難,也可以迎刃而解,就像是吃了大力丸一樣,有一股能量在心底爆發,如卜派的波菜一樣,可以馬上見效,看見成果。這樣的食物魅力讓我們根本無法擋,雖然食品並非藥品,但是食物每次吃下去或喝下去的長期累積成效,都會對身體造成不少衝擊。

有一句話是這麼談的:「 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是說,你吃什麼,你就會變成什麼,果不其然,食物在科學家的眼中成了最好的研究對象,食物分成酸性、鹼性、惰性、悅性以及變性。這些食物吃久了,人慢慢就會變成什麼樣子,很可惜,我從未聽說過,吃了太多悅性食物,人可以變成激勵專家、學者大師的,或者成仙的。任何食物都有其好壞,吃了太多天然的食物,人難道就會成了環保學者嗎?而吃了太多垃圾食物,人一生都會胖?關於這樣的解答,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必然的,不然你的證據在哪裡?要我們怎麼說服相信你的說法?事實上,垃圾食物被稱之為「垃圾」食物,是有其原因的,高油高糖高鹽以及高熱量的食物,易讓人感覺身體快要被食物能量給佔據,動不動一個漢堡就快一千大卡的食物,吃多了,身體的警訊已經影響大腦的吸收發展外,就會讓人頭暈目眩,幾乎沒啥力氣做其他事,但好處是,你可以吃一餐抵多餐。

但這樣真的好嗎?美國勝路易斯大學的研究,減少卡路里的攝取,能夠幫助人的皮膚減緩慢一點,以延長老化時機。每天減少三百至五百卡的熱量,就能減少甲狀腺激素與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生成。限制你的熱量攝取,的確可以讓人不再那麼感到壓力過大,那麼幾乎被一種便當或比薩之類高油膩食物佔據沖昏頭,至少每天大魚大肉所產生的自由基,就已經影響身體很大的負擔,長期下來,人的心情被高蛋白質的食物佔據身體時,你就能明白全部擠在身體裡的感覺。

感覺不出來?沒關係,人的身體的能量需要食物去消化,去吸收,這些需要很多細菌、桿菌在你身體裡作用。胃分解你的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再進入小腸與大腸,小腸到大腸再到你想去上大號時,需要兩個多小時,這些時間分解食物中的營養需要很多小腸的絨毛互相作用,目的就是想辦法榨取食物中的營養素,只為了多吃一點。等到大腸的位置,幾乎只剩下「精華」,沒有什麼可食用,慢慢推擠你的肛門,就要出關了。而在這小腸吸收的過程中,若是這些細菌不夠,桿菌不足,你想一想這些食物的殘餘要怎麼送出門口?他們的兵力不夠人手幫忙,紅血球與白血球有自己的事要幹活—一個送血液,一個管理出入份子,血小板力氣不足無法幫忙。請問你的食物要怎麼辦呢?

所以很多人才要想辦法補充外來菌種,幫助消化與吸收,如果有纖維素,那麼等於有一個幕後推手在從中協助,順利送出關。可惜這樣的消化系統,對於我們心情而言,根本管不著,我們的心靈與身體在這方面至少是分開,你無法查看你的消化過程—你的嘴巴只負責咀嚼與吞嚥,對於食物的口感,大多只會能夠吞得下去就好,誰管食物消化吸收與否?大多數的我們在吃東西時,心情才是影響吃東西的主因,我心情好才有可能吃多一點,心情差吃少一點,甚至什麼都不是,就算身體在抗議,你勉強只會給它喝水,根本不餵它。那麼請問,節食後的下場,身體難道自然就會瘦得很健康?

食物影響到你程度—包括多樣性食物在你腦內中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以及多重效應下,你對生活狀態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而悅性食物就是所謂的天然食物,這方面的定義有疑慮,我後續會說明。問題是悅性食物吃久了,不一定會很健康,可能長期缺乏維生素 B6、B12、鐵、鋅、鈣等部分,況且悅性食物已經經過多次處理,真正留到你手中的,都已經經多次的轉換過程,造成了許多折損與流失,而那些在市場上販售的蔬菜,農藥殘留一直也都還有,有機認證過後的蔬菜不適宜直接生食用,而悅性食物吃久後,如果會去注重全方位營養的人,可能有補充綜合維他命的需求,滿足一日所需,這些食物在身體中究竟能不能夠被吸收,轉換到身體各部位營養處有待商榷。悅性食物,其實說穿了,就是最好自給自足,從土地耕作到採收,最好一次自己來。

悅性食物吃多了,真的心情有影響嗎?這方面,我無法給你明確的答案,畢竟悅性食物所食用時,必是所有不同的食物吞下肚,你所吃的食物中—不管是米還是麵粉或者蔬菜、水果、豆類、奶製品類其實都已經有太多因素摻雜其中,究竟是哪方面影響你的哪一方面,實在不是看很多研究報告就能提出完整理論的。例如,吃香蕉的人,可以讓人的心情提振起來,因為香蕉有一種生物鹼的化學物質可以幫助大腦分泌血清素。另外,再舉個例,吃巧克力也可以同樣幫助讓人心情變得更好,澳洲同樣研究可以證明可以趕走人類低落的情緒,新南威爾斯大學調查了三千名男女後,證實的確可以讓人心情有改善。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讓人意外,如果搜尋巧克力的相關報導,你會找到利多於弊的消息,但是能夠證明巧克力是一種和悅的食物嗎?雖然它被納入變性食物中。

藍莓、草莓等莓類食物也被證明對身體有益,能夠有抗氧化的助力,但是所提供的數據或是官方佐證,就能夠說服我們相信多食用莓類,就會有相當的樂觀,心情變更好嗎?美國的研究分析了一千七百多種的食物成分,發現一種化學結構與丙基戊酸很相近,可以讓心情恢復外,最主要的,作者還是提醒你:食物畢竟還是食物,無法取代藥物,一般民眾食用特定食物,維持生活習慣,也許有助提振心情。換句話說,食物究竟影響我們人類到什麼程度,當然不是靠悅性食物,人類就會破涕為笑,最關鍵的因素,還是我們對食物的影響程度有多少,我們主要攝取什麼樣的觀念幫助我們釐清所謂的健康不是多吃「天然」的食物,而是讓食物影響到你程度—包括多樣性食物在你腦內中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以及多重效應下,你對生活狀態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而食物算是一種推進器,讓你情緒隨之波動。因此,所有天然食物,應該改名為變性食物。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