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癮

圖片來源:Jeni Marie
對於吃,我們(幾乎)不忌口,所有愛吃的食物,通通來者不拒,通通進到我們的肚子裡,養大我們的胃口,壯大我們對美食的需求。所有分享在美食部落格的圖文實在太誘人,太難以抵擋對美食的青睞,總是要想辦法克制自己的胃,不要再去想到吃的相關字詞或圖片,不要再找理由說服自己只是為了解解饞。所有我們相信對於美食的渴望,已經逐漸養大我們的食物認知,讓我們對食物難以封口,難以說不,有什麼說服自己可以少吃一點,多動一點?


這是每位肥胖者的心聲。聯合國最新二零一三年發表的報告指出,墨西哥已經打敗美國,成為全世界胖子人數最多的國家,以三成二點八擊退了美國的三成一點八。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墨西哥的傳統美食—墨西哥捲—熱量高,糖分高,以及太美味所導致。而緊接著在後的國家,除了美國以外,還有紐西蘭、智利、澳洲、加拿大、英國、愛爾蘭、盧森堡以及芬蘭。這些肥胖國家足足已經可以壓倒我們對美食的無以抵擋的魅力。

而就算美國醫學會在今年六月十八日投票通過肥胖是一種病,似乎改變不了我們對美食的熱愛程度。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投注在肥胖的相關疾病上高達一千五百億美元,那又如何呢?我們天天要吃飯,誰管它怎麼投入多少費用?我們在吃飯時,誰會第一時間想到這頓餐點有多少卡路里?蛋白質有多少?碳水化合物又有多少,醣類又有多少?其他營養素又多少等問題,根本不在我們腦子範疇中,唯一會讓我們煩惱的大概就是這頓餐點金額要支出多少?

如果是自己烹調,當然也不會去在乎,在乎的是我今天想吃什麼,而非我今天少吃了什麼或缺少什麼食物營養素。這些,我們根本不放在眼裡,會讓我們放在心裡的莫過於每頓餐點的滋味,每頓餐點的忘懷程度,每頓餐點的精緻度,每頓餐點的花費以及每頓餐點好感度,會讓你再來光顧或再煮一次?所有我們對於美食的渴求度,都出自於我們今天想去哪裡吃?吃什麼,而不是吃進了什麼。

我們都知道肥胖有害身體,身體大部分的毛病跟肥胖脫離不了關係,而我們的慢性病—文明病也幾乎跟肥胖牽扯在其中。例如,美國石溪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青少年的睡眠習慣與飲食有密切關係,睡眠不足的人容易攝取速食,而就算你太晚睡,體重有可能隨之增加,根據科學日報的報導,在深夜四點到白天八點的成人比夜晚十點到八點的人消耗更多熱量,引發體重上升。而我們常常跟在身邊的手機,也很容易成為肥胖的兇手,美國肯特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常常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活動量甚少,體能情況也較差,容易導致肥胖問題。這些研究結果—不管你信或不信,也不管他取樣兩百二十五人還是三百人所做的科學實驗或者調查問卷,已經確確實實反應我們對於肥胖不容忽視的問題。

國民健康局好言相勸肥胖帶來的危害,成立肥胖防治網宣導對於美食該怎麼吃,如何吃才能吃得健康。但我們能夠知道—或者說我們參閱的部份其實並不多,例如在肥胖防治網上,列出很多市售外食或者飲料的熱量,還有國人的膳食營養素攝取量參考表,可以幫助我們知道每個年齡層該怎麼吃才會健康。然而問題是,市售外食或飲料的熱量僅供參考,另外就是有多少未列出的飲料未在其中,膳食熱量營養表的年齡層其實還根據個人體質以及吸收量而定, BMI 值的項目頂多只是說明你胖不胖,你健不健康而已。事實上,我們在國民健康局看見的瀏覽人次近九十萬人左右,幾乎是二十五分之一而已,其他人難道不知道,還是不注重健康的關係,或是他們依然對美食故我?

就算你天天量「他們的體重」,還是用你手機登記你每日的體重變化,那代表什麼?你應該繼續維持下去?還是你應該換個吃法或者其他食物?抑或你應該調整你的每日食物量?以上都有可能,問題是,如上所述,我們的日常作息以及平日的飲食觀念都會影響我們對食物的吸收率以及成效,你平日吃得多少,該吃什麼,該該攝取多少量,端看你的身體以及你的活動量、體質而定,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或者心理狀況都是以為健康的東西盡量越健康越好,越天然越好,越達成吸收率越好,卻我們沒有想過我們一天當中我們所吃得的食物中,該完整吃到什麼才保留我們對食物的需求?也就是說,我們是吃進了什麼才讓我們健康不易流失?

嗯,這些,你很少顧慮過。至少,一份美食上桌,你除了拍照上傳到臉書或者微博,就是開始開動了!美食太難以忌口,說不碰就不碰。我們對有味道的食物特別戀戀不忘,以致於我們都著了魔,大口吃下一匙的暢快,大大滿足心裡的爽快,我們的表情不由言表,全寫在臉上,這告訴我們。美食是人生一大樂事,吃飯皇帝大,有什麼煩惱擔憂的事,先吃再說,或許會有新點子也說不定,如《星際戰警》的 K 探員一樣,先吃點東西再來想辦法怎麼解決外星人這件事。

食物該是吃得巧,還吃得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或者心靈上的富裕,或者我們真正對於食物的需要?不單或是為了營養的吸收?

因此,不端難看出,肥胖的人口對於食物的來者不拒,大於我們對食物的需求是什麼—是吃得好,還是吃得飽?這種成癮的食物症狀其實就有一份報告可以追尋。加拿大神經科學會議上發表了一篇研究結果,宣布這種上癮的食物需求其實是大腦類同於吸毒的反應作用而致。高果糖玉米糖漿試驗在老鼠身上,發現牠們大腦產生如可卡因的濫用藥物症狀時,產生不可抗拒的結果。這種有糖分,口味增強劑及脂肪的高濃度試用這些老鼠身上,一直就有種想要的反應。某種化學作用在大腦對於甜食似乎愛不釋手,但我們並不是老鼠,不過證據一直在顯示食物成癮的神經生物學與行為是有可能發生的,我們對於高果糖玉米糖漿就過度消費,作者這樣談。

這能說明,食物產生的化學作用可以在我們腦海裡久留不去,徘徊不止,我們迷戀對食物的味道,希望用食物提昇免疫力,吸收食物中的營養,讓我們更強壯,但始終也想像不到的是,我們吃了食物究竟是一種天生俱來的反應,而是我們的味蕾分辨對於食物的愛好需求有多少?我的意思是說,食物該是吃得巧,還吃得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或者心靈上的富裕,或者我們真正對於食物的需要?不單或是為了營養的吸收?


我們好像都把吃飯當成理所當然的需求,聖經上也有提到:

看啊!我給了你們每一種草本的種子,散佈在大地表面,所有的樹木,上面的果實,即是你們的食物。(創世紀一:二十九)

而耶穌的《餵飽五千人》故事中,則是把五餅二魚分送給吃不飽的門徒,希望把剩下的撿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約翰福音六:十二)我們卻不了於之,不知道真正吃飯的用途與信念落在何處......每個人心中都以為那麼一回事......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