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
圖片來源:D. Sharon Pruitt |
我們很會吃,也很會享受吃。對於吃,我們有自己的選擇,也由於外在的選擇實在太多,以致於我們每天煩惱著下一餐該吃些什麼?每天左思右想為每頓餐傷透腦筋,導致我們想到什麼就吃什麼,附近有便利商店隨便也可以成為精緻的下一餐佐,好好填飽肚子一番,慰勞自己的肚皮。因此,我們的食慾跟著變成有一餐也好,沒一餐也罷的景象,對於來者不拒的餐點—雖然有自己的高標準,但還是認為—吃飯嘛!盡量能享受就享受。
對於台灣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前衛生署)在二零一一年所公布的最新飲食指南,根本也不會去在乎它,我今天到底攝取什麼樣的營養。而最新的公布的國人飲食指南中,改變的重點在於將食物分為全穀類、豆蛋魚肉類、低脂奶類、蔬菜類、水果類以及油脂與堅果類,各大類食物建議量,以及每日活動量換算應該攝取六大類食物的份數。這些改變的重點在提醒我們國人應該如何注重自己的健康,讓自己的健康更完整,更充足的保護抵抗力。不過,我們根本也沒在聽。因為對於—再怎麼好言相勸,要你多注重自己的健康指南,你根本眼都不眨一下就去想著下一餐到底想吃些什麼,也許是壽司配飯糰或涼麵,也許是羹類配你愛的魯肉飯或者乾麵,也許是沙拉配麵包,不管是什麼,對於我們該要攝取什麼營養素,你根本不會去注重。
看著便利商店的熟食類的營養標示,好像也不太管用,因為我今天吃了這些,不代表我今天也同樣攝取這些營養素。營養素會隨著人體進入體內被吸收,但是不一定會被利用,更何況那些營養素的含量根本不足夠。必須每天攝取同類更高規模的營養素才夠,但是另一個重點來了,同樣的營養素,並也不是單純的熱量、碳水化合物、鈉、纖維、糖、蛋白質、脂肪或反式脂肪以及其他標示的營養素,而是整體的營養素,還有未包含的營養標示通通都要設想周到才能攝取齊全,而我們在外根本也不會想不到。
能否不要腹瀉就已經很幸運了,能夠不要食物中毒就已經很安全了。對於我們台灣的外食人口,以及全球的外食族群,所能夠標示的營養也只能夠參考,不能當作攝取的營養標準或含量,而有些餐廳也不會標示熱量與相關營養,更何況客製化餐點?因此,我們看著台灣人所製作的國人飲食指南只能當作一種典範,來了解自己到底吃進了什麼。
但我們用不著灰心喪志,因為對於我們每日應該該攝取多少,也有一套標準可以讓你找到你適合的每日飲食指南。根據這套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制定的參考標準,我們可以用健康體重來判斷自己應該吃進多少。例如你身高一百八十公分,體重八十二公斤,對應你的健康體重,你是過胖些,因此該提醒你少吃一點。反之,若是少於健康體重的 BMI 指數,就該提醒你多吃些。接著,再來想想,你每天的活動量:包括走路、跑步、勞力活動等等的範圍落差值是位於輕度或重度,加上你的年齡與性別,你的飲食指南就出爐了!
如果你不知道你吃的這些食物的份量該如何計算,它還提供給你一份換算值讓你參考參考。一杯低脂牛奶為兩百四十毫升等於低脂奶粉三湯匙或低脂乳酪一又四分之三片;蔬菜一百克大小等於一個拳頭大小;一杯無糖豆漿兩百六十毫升等於二十克黃豆。還有不知道?這些提供給你的換算單位可以讓你明瞭你所該攝取的營養指南標準在哪。
可是問題來了,我們該攝取的營養價值無法實際看這些了解我們究竟吃進了多少,對於眼前眼花撩亂的美食,我們所吃進的這些食物當中,究竟有多少可以被我們所吸收,且吃進這些究竟有無幫助,讓我們更健康,根本就沒一套循規標準來解答。吃了壽司或飯糰,頂多吃進了少許蔬菜與肉類、蛋白質類,一個飯糰根本也不會讓我們有吃飽的感覺,只想吃進第二個不同的口味,就算早午晚三餐都是不同種類的食物,我們也不會去計算我們吃進了這些熱量是否充足,且營養素足夠?因此,計算我們真正該吃些什麼,並不會讓我們心底感到健康,只會感到滿足。
對於現在豐富的料理,我們整天就在煩惱吃進了這些食物,味道會否讓我們心花怒放,心情變好,對於我們眼前的這些食物而言,總是希望讓自己獲得心靈上的慰藉以及更多情緒上的安慰,讓我們有種被釋放的感覺,因此,心情不好的人,總是設法多吃點,然而,吃進更多的食物,並不會讓你更快樂,反而相反,讓你陷入情緒的漩渦中,根據二零零九年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追蹤五年三千四百八十六名中年男女,吃進越多甜食、油炸物、加工肉品、精緻澱粉類,罹患憂鬱症的比例越高。二零一一年,西班牙拉斯帕馬斯大學與格拉納大學的研究追蹤了近九千名的六年男女之後,這些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高出四成九。而墨爾本大學長達十年的追蹤這些女性,也同樣高出二點三四倍。另外美國的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所吃進的巧克力比常人吃得多五成五,原因可能是想要取得好心情的一種表現行為。因此,吃進什麼樣的食物,可會關係你的情緒因子如何暗中影響你的健康。
賓州大學的二零一三年的研究發現,不良的飲食行為將導致更嚴重的情緒變化,引發負面反應。因此,這可告訴我們,食物所導致的心理變化有多麼明顯,不可思議。但我們還是愛上癮,不可自拔,就算心態完整,也不會保證飲食在你面前你不會失控,想要多吃點,何況你最愛的料理?
我們也不會去計算我們吃進了這些熱量是否充足,且營養素足夠?因此,計算我們真正該吃些什麼,並不會讓我們心底感到健康,只會感到滿足。
想一想,這箇中變化,就讓我們對於飲食難以招架,無法讓自己真正享受吃飯的樂趣,到底是在享受?還是在想瘦?肥胖讓我們對於飲食根本沒有什麼自制力,只想多吃點,反正人生難得一回,反正沒吃過,反正來到了新餐廳,新國家,就應該享受風土民情,體驗當地美食。因此,所有的食物當中,我們體驗不了真正的食物樂趣,以及對於我們食物中營養素的攝取標準該如何拿捏,讓自己有充足完整的健康活力。
也難怪,我們會倚賴保健食品來加強對營養素的吸收,可是光靠著營養素來幫助吸收自己今天的營養素標準,並不能讓我們活力、心情百分百,每天精力充沛,都睡不著覺。既然如此,當然也不能仰賴大麻等類似藥物來讓我們變得更 High ,而是對於健康的完整認知,我們了解其實不甚了解,只想要得到完整的健康身體,只想要讓自己活力與精力都更有朝氣!然而,我們的方法—如同樂觀的心態一樣,我們都朝向一條健康的康莊大道,但都不了解健康的完整認知,以及心理的健康基礎的幫助在哪。身體的健康如同心理的健康一樣,都需要我們去愛護,去保護免受病毒、細菌的侵害,問題往往反應我們自家人的奇怪心態:食物不是色香味俱全的大餐滿足,而是應該在於我們的營養素需求與健康生活認知—也就是你的生活作息與健全心態。
當然,這樣的觀點,對於香噴噴的豪華大餐或精緻甜點,我們都是第一反應:先吃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