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勢力

圖片來源:geraldbrazell
You are here(你在這裡)說明了宇宙之上,人類其中之一的你有多麼渺小,微不足道。換作是地球本身,那是地球本身也跟著與人類之中的那一個你也相去不遠,而若換成你而言,那麼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為你的身體幾乎快比病毒還要小。


既然這麼小,那我們所座落的城市之中,我們每一個人卻開始壓垮這個地球所佔據的力量—我說的是肥胖,肥胖問題這幾年逐漸扶搖直上,成為一種全球趨勢,我們吃得好,穿得好,根本不為食材煩憂,根本不用擔心找不到食物果腹,我們只擔心吃什麼食物才好,我們只擔心什麼食物合乎我們的胃口,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映入眼簾,我們只想要吃好吃的,喝能夠消暑解渴的,壯大我們的胃,合乎我們的味。

在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超重,五億人口已經屬於肥胖範圍;在台灣,有三成人口超重,也快到肥胖邊緣,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重量已經整整壓倒了全球弱不禁風受寒餓凍的人口,我們擠下他們,我們慢慢忽視他們,因為我們的視覺享受已經以美食至上為原則,造就了我們的特殊文化。

台灣人很愛吃,也很喜歡吃,台灣人每個月花在美食的消費上,幾乎是排名第一,少說幾千元,多則幾萬元跑不掉,這麼多美食,造就了我們對於挑剔的嘴有多麼講究,我們常常看見許多在無名、痞客邦、蕃薯藤的部落格所分享的美食心得,對於美食,我們很有自己的學問,很有自己的一套心得可以解釋,像是多麼順口,口感帶著滑嫩,或是有咬勁,很有自己的特殊風味等等,都讓我們口水直流,恨不得馬上買上一碗解饞。因此,對於食物的好感,常常養大我們對於食物的要求,與食物的品質與控管,讓我們看到精緻的美食,就能夠保有想吃的渴望,而這就是台灣美食節目不變的花招。

我們雖然小,集結起來其實可以相當巨大,「你在這裡」其實是說明人類的渺小,但我們的身材掩飾不了我們的肚皮看起來很威武,因此遮掩我們的內心對於美食的渴望,巴不得所有未嚐見過的食物通通吃下肚。尤其大胃王節目更是難辭其咎,推波助瀾下,助長了一股「餓勢力」,看誰能夠短時間內吃下肚,經常衛冕冠軍的小林尊更是美國紐約吃熱狗大賽的常客,幾乎年年都有他的身影出現在各大大胃王比賽中:吃熱狗、吃蒸餃、吃叉燒包、吃漢堡、吃沙爹烤雞、吃羊肉爐等等,過人的身手,驚人的食量,到底想不出我們還能裝下什麼?

雖然他因為二零一零年的比賽鬧賽而遭逮捕,但不減他對食物的熱愛。我們呢?那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我們的胃口早就撐大我們的食慾,讓我們幾乎得了小胖威利症患者一樣,只想拼命塞東西到嘴巴,只不過他們感覺不到飽足感,我們卻感覺不到控制感。對於食慾,就算不餓,身邊還是有食物等著進入嘴巴:零食、餅乾、蜜餞、水果乾、堅果等等,我們想要吃些什麼,我們希望得到什麼,人心就是有某種私慾在暗中作祟。

可曾有想過,為什麼讓我們變得更肥?可曾有懷疑過我們會變胖,真的是因為美食難以抵抗嗎?可曾知道,這樣的減肥的全民運動,美食真的是罪魁禍首嗎?其次才是不愛運動?事實上,會造成人類的肥胖,除了食物問題之外,人心才是對於食物渴求最大的根源之一。我們不斷在食物中加糖,加鹽,加辣,除了刺激口感,更會讓我們對於食物產生過度依賴,成為重口味食物者。我們沒辦法品嚐幾乎沒味道的樹葉、樹皮、樹根,因為會讓我們難以下嚥,總是需要加些什麼辛香料來提升口感,強調最特殊的味道,昇華最原味的口感,才會鮮美。我們殺了動物,總是要烤過,才能吃出味道來,畢竟我們不是殺了動物就直接生吃的猛獸,我們是人類—有品格的人類,因此,我們要有基本的食物風味。

先烤,後來用石頭悶,再來加水煮,接著加油炒,我們對於美食的烹調順序一步步展現在我們對於食物的要求的多元化,就是希望食物能夠多些不同的風味,讓我們品嚐最特殊的香氣,讓我們除了大飽口福外,還能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對於食物,我們處處要求就是新鮮,外型好看,口感與眾不同,因此,美食在各地尋求文化發展外,也隨著當地一步步擴展到海外,你要吃法國餐,在台灣你可以吃到最道地的美食;換德國美食?也沒問題;日本食物?也 OK ,美國、墨西哥、緬甸、越南、泰國、四川、雲南、廣東、上海、俄羅斯、義大利等等通通都可以吃得到,不必出國,品嚐各國美食,向來是人生一大樂趣,卻也因此養出了我們對於美食的精闢要求水準。

你當然不會認為有水喝,有麵包吃是很幸福的一件事,畢竟我們把這樣的食物文化作為一種人權基本享用的義務,而不是一種福利。

全球有一點七億兒童肥胖,這個數字還會在上升。原因?怪我們吃太好,要求太好,希望渴求更好,怪麥當勞?怪肯德基?怪汽水可樂?怪洋芋片?怪甜甜圈?怪杯子蛋糕?怪油炸食物?怪醃製食物?怪罐頭?怪冷凍食品?怪你父母不準備晚餐給你吃?怪你今天又貪杯多喝幾杯?怪你的僥倖心態?倒不如怪你自己為何對於食物的要求一直甚囂塵上。我們要吃得很好,至少是可以看起來美味,品嚐起來很可口的食物,不管是便當還是義大利麵,不管是壽司還是西餐,至少讓我們賞心悅目才能吞嚥下肚。造就了多少我們對於食物的價值觀,也開始漸漸要求對於食物品嚐的新鮮程度有多少。而這樣換算下來,我們所吃進的食物中已經開始為這地球增添了更多飽和的巨量食物垃圾山。我們在全球—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的調查,每年有十三億頓的食物被白白犧牲掉,這相當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每年糧食生產總額。而有七分之一的人口仍然維持吃不飽的狀態。我們滿足了口腹之慾,擁有了食物不缺的寶貴資源,好像我們都把這些當成是一回事,絲毫不認為「吃飽」到底是為了什麼?


在醫院的門診中,有五分之一以上都與肥胖有關;而在我在的觀察記錄筆記本中,有一成有肥胖有關連;而在我們生活中,更有一半以上都與食物脫離不了關係。因此,食物的認知觀念以及肥胖帶來的健康影響已經觸及我們身邊每個周遭,而我們應當認為這些不過就只是我們的生活寫照,並非全然的結果。好像我們也不曾認為肥胖—或者對於食物的認知價值都不把當成「飲食」作為一種健康宣言,反而是一種生活文化。人們要吃什麼,便利商店、冰箱一打開,一購買就能得到享用,你當然不會認為有水喝,有麵包吃是很幸福的一件事,畢竟我們把這樣的食物文化作為一種人權基本享用的義務,而不是一種福利,福利是額外增設的權利,而我們的福利是把食物作為人民基本吃穿的生活需求,而非最單純的德行。換句話說,人對於食物的要求轉變成予取予求的額外需求,至於能夠享用多好,多豐盛的料理,不敢奢想。然而,卻也逃不開想要吃大餐的夢想與渴望,畢竟食物能夠多元化,讓我們享用健康的同時,得到多種營養價值,但也被食物的差異觀念徹底打了回票。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