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歷史印記
我寫的今天剛好就是國家的生日,所以也不免的祝福國家生日快樂,也不免的要來看看總統談話的內容是什麼,今年的主題免不了跟經濟有關,馬英九是這麼說的:
改造產業結構,提高薪資水準;排除投資障礙,擴大就業機會;捍衛主權漁權,推動區域和平;深化民主政治,促進兩岸發展。
接下來,媒體不免要酸他幾句—這些只是無感政策,並沒有實際的具體作為。的確這只是表面形式,因為就連在總統府外的餐廳、小吃攤的業績也比去年掉了不少。人潮稀稀落落,國家的生日看起來很風光慶祝,但實際上,這些小老百姓的眼中,給他們穩定的工作那才是實質重要。我本身對國慶日沒有太大的興趣,因為國家生日的背後,總有人還在替他撐腰,那些就是默默努力的員工以及最低層的困苦民眾。表面上的光榮慶典,實際上,我總認為—然後呢?然後國家的經濟就有所望?國家的出口不會一直衰退?不會繼續亮藍燈?當有立委提案等到景氣要亮黃藍燈時,把年終獎金捐出去,各個官員老是拿「我尊重議會決定」或「我可以只限財經官員」當擋箭牌,不會毫不猶豫的苦民所苦,這樣的官員叫我們如何信任?這當然不能怪他們,因為薪資在他們「手上」,要他們放手說真的,那難了許多。國外的實驗也證明給了一筆不屬於受試者的金錢後,要他們願意交換受試者的其他物品或是捐款出去,有其難度,就算有也不會百分百。因為人對於不屬於自己的卻強占自己的,有其概念,也因此,官員想要捐年終獎金,說真的,他們的意願心不甘情不願的兩難。
台灣的經濟未來如何,有企業大老認為還會衰退,有人認為會谷底反彈,我總認為台灣的經濟要改善,就得先拿台灣的官員來開刀。台灣的立法委員薪資高得嚇人,新聞媒體統計了一下有八十萬左右,實際上,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的是,每個政府高層官員薪資都有十幾萬以上,總統也有四十幾萬的薪餉,補助費也有不少,都是萬元起跳。我常常在想這些官員除了製作公文、批公文、送公文、還會做什麼?每個人西裝筆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了不起的十八般武藝?難道會詠春拳?還是耍太極?或者黑帶空手道?這些都沒有,那拿這些薪餉,難道不會減半薪來慰勞這些民眾嗎?文化部長龍應台說:「部長的薪資太少無法增加國家的競爭力。」那麼應該多少才夠?她認為十五萬還嫌少,那麼應其多少?兩倍?還是三倍?四倍?五倍?甚至十倍?拿那麼多的錢能夠證明什麼?證明你有這個實力,還是證明國家的經濟競爭力很足夠?那也只不過在鏡子裡安慰自己很厲害而已。
當一個國家元首或是底下的部長拿那麼多的薪餉時,還有人嫌不夠,那麼也只能夠證明台灣的貧富差距正在逐漸拉大,不是 M 型社會,而是 L 型社會,台灣的富人可以打趴所有底下的人,只要富人挺身而出,就可以證明台灣很有潛力,可以跟世界一較高下?那也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實際上,台灣的多個公益團體還在為籌經費而傷透腦筋,台灣的年輕人對於未來也只有五十分而已,台灣的未來,你總認為還有「一片看好」的樂觀似錦嗎?
台灣會變成這樣,請先想想是什麼讓我們變成這樣?教改政策,家長一片罵番天,青年成家政策也不怎麼樣,剛出畢業的大學新鮮人寧願到澳洲打工,受一陣子苦也好。三十五歲的單身男女們也不想找對象,尤其是台北居多,四十歲以上的人擔心車貸、房貸、小孩的教育費用,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越來越需要照顧的地方,八十歲以上更需要子女的關心。請先想一想,從一出生的小孩到八十歲的老年人,你總認為有哪一個階段是無後故之憂?就連勞保都要擔心在二零二七年五十歲以下的人口沒有退休金可以拿。台灣的前途,好像又再一次歷史重演。而歷史重演,不只是台灣,全世界依然都是如此—只是我要先拿台灣開刀。
中國這條龍,曾經傷痕累累,也付出不少代價。但也讓這條龍的過往更看不見彼此的兩面有何不同,尤其是這條龍只會往前走,但別忘了尾巴有人追趕......
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遷移台灣之後,就開始跟對岸的中國扮鬼臉,說你捉不到我。因為一九一一年,革命黨人發動辛亥革命極力推翻清朝的統治。再往後推到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失敗後,由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的政權被打破,接著慈禧太后獨挑大梁,光緒帝幽禁在中南海瀛台。一年後,載漪策劃廢光緒帝而將他的兒子溥儁上任後就遭反對,接下來底下的大臣自然就會一起起革命推翻清朝,八國聯軍也加入戰局。再來,幾乎就跟羅馬帝國制度底下的事件差不多,不是內鬥不斷,就是整個政策失敗,每個大臣、民眾都加入戰局,接著為了推翻清朝,每個底下的革命軍都開始磨刀霍霍,開始先成立興中會、共進會、文學社、光復會、中國同盟會等等,每個組織都在等待時機反撲這隻傷痕累累的龍。一九零零年爆發華北義和團事件。接下來四年後,日本與俄國因為受到甲午戰爭以及土地限制的刺激也爆發日俄戰爭。而在一九零五年,孫文在日本集結革命團體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由集思廣益,他開始籌人,為整個同盟會加入更多革命軍。然而,整個中國已經陷入多方國的戰場,日本是最主要的敵人、英國也有、俄國也包括在內,其他的歐洲民族也開始對中國施壓。中國所要面對的外族,已經多得不像話。這條龍看不見後方的尾巴所追逐的敵人,前方的眼睛又拼命得對付眼前的仇視情感。孫文從廣州起義開始,到第十一次才推翻。可是等到推翻時,中國還是死咬他們不放。雖然,在中國南京成立臨時政府,但那畢竟是「臨時」的,而非絕對的政府,後續的政權依然像隻需要復健很久的龍,身上又有幾隻捉不到的小蟲爬來爬去,也因此,這個政府剛成立時還是要面對擾亂份子。
中華民國會遷來台灣也是因為中國對那群人還是懷有恨意,至少是那種「你給我記住」的情感。然而,來到台灣的政府還是要面對後續台灣整建的問題,至少我們看到中國一開始對台灣不怎麼友好,甚至想用飛彈炸掉台灣。然而,雖然經過二零零八年後溝通之下,中國與台灣如表面上互開禮遇大門,但是私底下還是暗潮洶湧,各各還是小心堤防,深怕誰心懷不軌。而就算我們很大方,台灣的政府官員依然對中國或是對自家的老百姓還是步步驚心,步步移陣,自我又陷入我獨大的觀念迷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