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的絕對


在兒童發展期刊(Child Development)上發表一篇研究指明孩子了解正向思想的益處對他們有多大的幫助。在這篇報告中,研究人員觀察了超過九十位年齡介於五到十歲的白人孩童。他們聽了在感受相同情緒的兩位角色下的六則圖畫故事書體驗到有關正面的意涵(養了一隻新的小狗),或是負面的意涵(牛奶灑出),也或是模糊的意涵(認識一位新老師)。

在每次的體驗中,一種角色都有一種獨立的樂觀思緒,影響積極的作為和其他一個單獨的悲觀思緒,也有一套負面事件的發生。研究人員描述這想法,問孩子判斷這些人物的情緒以及提供這些事件要如何解釋。這些孩子預測人們有正向積極的想法比他們有負面消極的想法感覺更好!另外,若是孩子有感受正向或是負面的想法在含糊不清的情況下的觀察能力特別旺盛。參與這項研究的絲蒂.班福德博士(Christi Bamford, Ph.D.)說:「這些孩童有關正向思考的行為優勢的堅強預測能力—除了年齡外—也無關孩子的希望與樂觀的水平,但是他們的父母也必須考慮建立光明的一面。」也就是說,孩子要能夠樂觀看向正面的一方,父母是首當期要,關於這點,我認同。只不過,看看我們現代的教育,若是能夠啟發孩子看待光明,父母的思想尤其重要。

常說言教不如身教,父母的確是要由從自身做起,但是父母的心態一直以很樂觀的想法揮之不去的教導孩子,也就是說,我們教導孩子應該怎麼認識周遭環境、附近街坊鄰居談起,並讓孩子知道他們不是惡伯伯或壞阿姨,不會隨便拿糖給你吃,把你拐走(尤其當今香港的拐子佬橫行)。但通常不是這麼一回事,畢竟孩子常常接觸的是卡通與遊戲,打打殺殺的電玩,不然就是一天到晚「你要扮演哪種角色」的遊戲,他們不懂大人的世界其實是很複雜的,不是用積極正向的故事就可以說服他們的!雖然那述研究說明孩子聽了角色後感受情緒的表現會有什麼,但東方的孩子或是其他年齡層的孩子的想法不是一體適用的。

看看前述的那幾篇文章後,我們不難發現要教導出樂觀、正向的孩子是有許多疑問與盲點的。從自身的我們到感覺的隱憂,處處矛盾不斷。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樂觀到底有什麼錯誤?更直接的說,身為人類的我們,我們應該還要保持樂觀嗎?還是要帶點悲觀就好?每天社會新聞處處上演,每天都有殺人、強姦、搶劫、抗議、舞弊、詐騙的事件等等發生(雖不是同時),我們就要保持樂觀說:「明天會更好?」而這些不關乎我們的事?當然,關乎我們,我們會警惕自己,不要成為下一個。但是樂觀的意義卻教會不了我們關於生命的意義,以及品格的意涵。

也就是說,我們很難學會樂觀看重生命的重量。大部分的我們還在輕飄飄,誰會想到下一秒要墜落?大部分我們興高采烈,誰知道下一秒天人永隔?你若是真的樂觀,你不會為了明天要出國旅行,而睡不著覺,你不會為了明天要見另一半,而心臟蹦蹦跳。我們卻高興輾轉難眠,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思想全部都一直看甲板上的日出,卻忘了底下的冰河層,結果成了名副其實的「鐵達尼號」......

大部分的父母,尤其是年輕一輩的父母幾乎都不懂教育的真諦,以為只要給好的思想,好的正面題材,他就會「乖乖就範」。事實上,父母現在教育孩子,猶如教導寵物如何上床睡覺,只要有引誘,他就會聽話。因此,拿出誘餌,給孩子後就能暫時換一晚好眠。然而,到最後你是教到孩子正面了,但反面的卻是「你說好的」呢?

父母開始對孩子撒謊,孩子開始對同儕撒謊,再對老師說謊。我們不懂,孩子在學校為了得到別人的愛戴,就會耍手段或是挑撥離間(我常常在學校聽到),這樣到底是好還是壞?好的是別人會尊敬他,壞的是手段會很陰險,那麼壞孩子就是家庭的教育加上同儕的相吸所建構而成。這就是我們要的樂觀的嗎?

當然不是,我們要的樂觀不是保持正面的態度去做一些七罪之事,而是讓生活更好。但奇怪的是,市面上的書籍、文章隨時都要我們保持更向上的態度來迎接未來,怎麼沒有說到學術的中間地帶?也就是說,教導你怎麼成功已經夠多了,教導你怎麼認識自己、你第一個出生的孩子也夠多了,為何沒提到這中間的模糊空間?事實上,大部分的專家不是避諱談這一面,就是解釋不甚詳解,造成思想猶如量子一樣,中間乃是漂浮中。

可是到了一年復一年,十年復十年,我們仍然擺脫不下「我要變得更好」的迷思。

而要解釋它,樂觀的態度仍然不夠,負面的態度也不清楚。然而,清楚的是我們容易把它定調:認為這樣做「絕對」有益,那樣做「絕對」有害,也因為如此,我們才會認為所教導出來的孩子就一定某方面的天職,要履行某些任務,而這些任務就一定對孩子的思想好,對孩子的品性加分。事實卻是,越是正面的態度越是教導孩子的心理越是走向偏激,也就是另一個偏向正面的道路。換句話說,我們是給孩子激勵了,只不過他並非是走向你指定的道路位置......

父母的心態當然是想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所以樂觀的態度中就會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想法,父母越是積極鼓勵,孩子越是無法自主生活。而我們即使不成為父母的一份子,依然也無法擺脫對樂觀的既有繆誤,因為我們每天努力生活,用功生活,記錄生活,得到一天對人生的省思後又從容另一天生活,把三百六十五天集結成冊,成了你的回憶啟示錄。事實上,對人生的樂觀想法,我們從小時候就已經著手規劃,可是到了一年復一年,十年復十年,我們仍然擺脫不下「我要變得更好」的迷思。誰要變得更好,更有成就。但如果真的有反省,你怎麼真的還會有「重蹈覆轍」的念頭?我是指說,如果真的想變更好,就把「A+」拋在腦後!

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便利貼每天記錄在你的電腦旁,人生格言或是最愛的座右銘依然在口中咀嚼個不停,怎可能說遺忘就遺忘?拋棄樂觀的想法,不是說叫你走往悲觀的道路,而是要平心靜氣看待事情的發展變化,會否水到渠成不一定,但保持絕對的樂觀就會走往你看不清的迷霧之地,而且是你不知樹如影子那樣高,還是實際那麼高?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