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的孩子(上)


常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的確,學習音樂可以陶治孩子的心靈,讓心靈的耳朵充滿在音樂的世界中,像是郎朗就是其中一例,他從小就接觸鋼琴,兩歲時看完《湯姆與傑利》(Tom and Jerry)中貓彈著《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ies)完後馬上就能彈出幾個音出來,父親發現有天份後,三歲就送進瀋陽音樂學院由朱雅芬教授他學習鋼琴,十一歲獲得第四屆德國青少年鋼琴比賽第一名,十三歲又獲得其他比賽第一名,十七歲開始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接下來—越來越多的邀約,越來越多的演出,越來越多的故事,越來越忙碌的生活。當然,你不必成為他的接班人,也不必像他一樣,在世界的舞台發光發熱。而這些傳奇,你都可以在維基百科找到他的介紹。

然而,也因為家長相信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所以每位家長都會為自己的孩子報名音樂課,或者歌唱班,甚至乾脆在自己的家裡多增添一架鋼琴、一把吉他、一把大或中或小提琴,或是長笛、薩克斯風、喇叭、爵士鼓等等各種樂器;反正家中就是需要來點音樂,否則就會覺得很無聊;反正就是喜歡看見家庭和樂隆隆,氣氛才會熱烈;反正看見每位家長都在幫自己的孩子報名音樂班,所以你自己也不能漏氣,所以不管你的孩子喜不喜歡,報名音樂教室準能讓你的孩子開心。

但話說回來,報名了這些音樂班,是對孩子的品格好,還是對孩子的未來好?也就是說你希望你的孩子未來是玩音樂的搖滾樂團,像校園樂團一樣,還是可以幫助孩子走向正向思考?國外曾經實驗了解學習音樂的孩子比沒有學習音樂的孩子的專注力更為集中,也可以幫助孩子對於事情的理解力可以有志一同,聲波頻率可以較為同步(因為腦幹訊號的回饋機制),但並不代表一件事—你必須讓孩子提早接觸音樂。為什麼?

你的問題很好,我相信你會這樣問。因為大腦對於聲波的影響力並不能直接穿透對孩子學習音樂的熱忱,也就是說,不是每個孩子對於耳中聽到的聲音可以辨認音符的位置與節拍的頻率,有些孩子對於眼前的木琴就是會亂敲,有些孩子對於眼前的大鼓就是會亂打,我的表弟就是其中之一。

不是他們音感不好,而是對於音樂的起伏變化還沒有動作。然而,因為如此,多少個孩子對於音樂還是玩性不減,反而越玩越起勁。事實上,其實音樂的節拍類型也沒有完全個準,有時候亂敲還是可以聽出某些高低起伏,某些重複音感,只是並非那麼強烈。孩子對於音樂的喜愛只會一天比一天多—嗯,直到玩膩了為止。

而我們為什麼這麼相信學音樂的孩子不會殺人放火?不會作奸犯科?是不是音樂創造出孩子的音感造成孩子的專注力可以集中,讓ADD的發生率降低外,還可以讓孩子學習自律?多數的科學家的答案表示認同,畢竟學音樂的好處多於壞處,讓你可以不會分心,不會說髒話,至於會不會砸吉他、貝斯、鋼琴等其他樂器—嗯,我語待保留。

我在下課時間時,時常看見孩子背後揹著一把很大的大提琴或一把小提琴,他們匆匆忙忙趕往音樂班的路上,有些兩手空空前往參加聲樂練習,可以用歌聲唱出未來的夢想。家長是背後的一大推手,他們認為孩子學樂器可以讓課業變好外,就是對自己負責,也較為懂事聽話,而這些真的就是讓孩子學習音樂的關鍵嗎?

如果你在Google搜尋音樂家與殺人兩個關鍵字,你應該找到一千八百九十萬的內容,其中一個就是古畑任三郎(Furuhata Ninzaburō)的音樂家殺人事件,在日本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Kindaichi Case Files)也有刊載音樂家與為什麼殺人的犯罪事件,其大多的原因是音樂如果重金屬與吵雜的環境演出,會讓耳中共鳴無法取得平衡外,就是會覺得頭痛與暈眩,換成較柔和的音樂也不見得好過些,有些淒美的音樂如果配上幽暗的環境,你自然頭皮發麻,不寒而慄。許多恐怖的電影配樂就是這樣,讓你死,也要讓你慢慢折磨到死,那簡直生不如死。

音樂並非都是好處大於壞處,如果長期讓孩子聽優美的音樂,你覺得他長大後不會優柔寡斷嗎?還是有可能,如果換成搖滾呢?會不會較好玩?如果古典呢?那比較紳士嗎?也不一定。音樂並非是教導孩子成功改變品格的主因,許多家長的性格與教養法,還有同儕、學校環境等等因素都是塑造這孩子是否是個肯自律,傑出的關鍵人物。音樂只是幫助讓這部電影更有情境而已!想想一部電影少了配樂,那麼就不會有歌舞劇,也不會感覺的氣氛,又怎麼讓這部電影大有賺頭?

我們不能因為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就拼命送去讓他學音樂;同樣的,一間學校說讀某個宗教的孩子不會變壞,且升學率很高,成績很有進步,就送去讀取那間學校,就算學費有補助又如何?宗教可以改變孩子的思考能力,可以讓他有樂觀的思考,悲觀時也不會陷入太低潮,但宗教並非都是人間聖地,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教規,有它嚴厲之處—佛教與佛教的,基督教有基督教的,天主教有天主教的,回教有回教的,伊斯蘭教有伊斯蘭教的,當然邪教有邪教的。你若是信耶穌,你一定要禱告;你若是信聖母瑪莉亞,就要去禮拜,順便看看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的模樣。宗教使人變好(壞),就可以使人改變自己的自我(Ego),順便也可以改變本我(Id)。想想,宗教的力量那麼強大,跟音樂來相比,只是換個方向的說法而已,沒什麼不同。

如果一直相信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讀某間學校的孩子會變更好沒有不同外,就是我們常常被媒體與社會給洗腦,就像最近沒有多久在電視新聞台上重複播送保母托育補助費用與父母未就業的育兒津貼,三分鐘的廣告時間內,幾乎每一則其他廣告結束後又開始那首歌與宣導,也就是說廣告時間有一分半鐘都是告訴你育兒津貼補助兩千五到五千,保母費用補助三千到五千。想想,政府為了減低父母負擔外,然後就給你錢,然後你就會認為錢是唯一教會我孩子變好的主因,然後你就把所有的原因推給因為錢,所以我的家庭才和樂隆隆?那你還真的被洗腦呢!

P.S.這整篇文章內容繁多,故分成上下兩篇來分佈,就像電影如果拍攝太長,也會剪輯兩部一樣的道理。請期待下篇!謝謝!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