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父母
對很多新手媽媽的第一句話—我是生了孩子之後才開始學作媽媽的—常常不以為然。因為對新手母親來說,生了孩子後才開始學會作一個好媽媽,懂得照顧孩子的需求,似乎變得只要你有孩子,你才開始應當準備做好母親的角色,且努力學習這個角色的拿捏轉換,那麼是不是要上台演出的演員,只要準備好劇本裡的角色就好,其他人物的登場,場景、氣氛、燈光與想像都不重要?
這樣,我可以說這場戲就可以得到導演的賞識,直接喊「OK,就這樣;沒錯,好的!收工!」嗎?那麼你認為這場電影會賣座嗎?還是可以多抱幾座金球獎(Golden Globe Awards)、奧斯卡金像獎(Academy Awards)、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s)?拍一部好電影,不在於得不得獎,而是整個電影的製作與劇本,還有演員的演技。同樣的,作為一個好母親,不在於會不會得到別人的稱許,而是做好應有本份與知命,讓這個角色對你好,對孩子的未來更好。
但可惜的是,不知道是我們學不會,還是父母教不好,或者孩子聽不懂?我們努力想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但時時都在孩子的燈光下才去扮演,意思是說,是不是要在孩子面前,你才會知道當孩子的模範很重要,私底下卻還是不能作孩子的應有的角色?
換句話說,當一個演員接到一個角色時,是不是才要努力學習這個角色的特質與個性,卻似乎忘了與對手的戲份有誰,在什麼樣的場景扮演,燈光與音效又如何等等特質,那麼這場戲演起來很有難度,我們必須依賴想像力與感覺才能在這場戲份演出成功。父母作為孩子的角色,卻一直扮演自己的角色,並非「父母」本身,那麼教學起來,孩子還是有聽沒有懂,所以孩子才會問你「爸爸(媽媽),你在做什麼?」
父母常常在孩子面前扮演「父母」,然後在孩子的背後扮演「自己」。我們算很厲害,可以這樣作兩面人格的切換,且還是很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的轉換。父母可以一方面在孩子面前扮演小丑,然後又在背後更衣換裝扮演上班族或者女強人,我們怎麼有這麼大的力量,可以這樣切換來去自如?就跟按遙控器一樣,轉台只需幾個按鍵?
難道,學會作父母,只要等到孩子出生,你自然而然就會?不需看書?還是我們想到準備孩子的嬰兒用品後,你的母愛或父愛真情流露?那麼為何孩子的學習速度不太理想?為何孩子開始叫你爸爸或媽媽時,你聽不出來?為何你期待孩子越多,孩子越容易驚慌失措,不知所云?
還是我們的教育方法一開始是錯的?只因為扮演「父母」這角色不容許你承認太難,太有困難揣摩?所以新手爸媽才因此去看看別人成功的教育法,好套用在我的孩子身上?既然如此,我們不用教育法,直接揣摩別人的演技,你覺得如何?只要看電影角色人物的演技,我們的模仿功力就「自然」會模仿,不用教育的其他方法—專家說的、書本上所說的,鄰居成功的,照單全收。我們一定就會教出乖巧、懂事、有自尊心、有同理心又有熱情的孩子,你說是吧?
反正現在社會的罷凌案件不會發生我的孩子身上;反正在學校拿女性來開玩笑的肢體行為與語言,不會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反正,我的孩子就是那麼跟別人不一樣,對吧?父母只要扮演別人成功父母的角色,向偉人學習,成功一定操之在我,對吧?還是我們向來就有像大師學習的本領,不用教育法來施教,只要多讀幾本偉人傳記就行,對吧?
如果以上的都是讓你點頭的話,那麼請問這世界已經和平了嗎?如果多讀偉人傳記就讓你變聰明的話,請問你聰明了嗎?如果多看正面的例子就可以勢在必行,突破叢圍,那麼你孩子是天才了嗎?如果你的答案依然是正面的話,是我們心理作用奏效,還是我們情願醉生夢死?
在TVBS的新聞報導上,作家黃春明說:「不要看偉人傳記啦,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偉人,你看世界會變什麼樣?」。而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說:「一個人有名,是因為他有些事情值得我們學習,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如果學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沒有什麼問題。」。而德蕾莎修女也有話講:「這一生做不到什麼偉大的事情,我只能用偉大的愛做小事情。」我呢?那麼偉人的愛,可以直接應用在每個孩子身上嗎?
是可以,偉人的確有值得的事讓我們學習,你可以學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也可以學林肯(Abraham Lincoln),更可以學史蒂芬.賈伯斯(Steve Jobs),但別忘了,你把所有偉人的優點全部放在你的孩子身上,並不代表孩子未來不會幹什麼「好事」。也就是說,扮演父母角色的同時,應當了解孩子的角色特質與個性,再其扮演最好的角色,而不是把所有父母應有的特質放在自己身上,然後演給孩子看,想想,孩子要見到的角色名稱要怎麼稱呼?
「偉大的父母」嗎?那麼太客套了點,因為每個父母都很偉大,都那麼辛苦的照顧孩子。可是人沒有完美的,每個父母都有他自己理應獨當的一面,都有他教孩子的一套理論,怎麼可能每個角色的扮演都可以維妙維俏,不需學習呢?別忘了,偉人並非「什麼事」都可以學習,也不是我們都要爭相模仿的對象。只是我們容易沖昏頭,總認為崇拜偉人、偶像等知名人物,沒有什麼大不了。所以你的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才會去追星,才會去搶著看他的風采,好像他就是全世界,他其實全身上下都是優點,對吧?
我們容易崇拜正面的例子,容易認為扮演父母此角色,只要有一套好的教育法,好的學習標竿,好的理論,就可以讓我的孩子充滿「正面能量」,面對困難無往不利,對吧?因此,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相關書籍(如自我激勵等等)才會最近這幾年開始流行起來不是沒有這個道理。然而,你認為,一天到晚面對著正面的書籍後,就可以讓世界不會褪色,永久保持光鮮亮麗,像隨時可以穿上街的全新衣服與新鞋?
正面是種迷思,角色扮演也是種迷思,不是我們要照單全收,做個全新的人物,像每天要撕去的日曆一樣,也像「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一樣。然而,孩子每天見到父母時,只會拿過去的父母與今日的父母相比,他會想:「怎麼今天的爸爸與媽媽跟昨天不太一樣,難道有秘密?」
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