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的小孩
問你的小孩聽不聽話?這通常是沒有什麼好談的問題,因為父母會這樣回答:「是的,我的小孩很聽話,我叫他去洗碗,他會乖乖的去;叫他去洗澡,他會直接衝到浴室去;叫他去上床睡覺,他會跑到他的房間等著我唸故事給他聽,他才肯入睡。」小孩既然這麼聽父母的話,那麼為什麼小孩依然喜歡跟你鬧脾氣?
那不是鬧脾氣,而是撒嬌,一位母親這樣說。喔?那不是鬧脾氣,是撒嬌,那麼為什麼你依然拿小孩沒輒?不是沒輒,而是有條件的通過,另外一位母親這樣說。喔?既然不是沒輒,也不是無條件的通過,那麼你為什麼管教你的小孩時,小孩的個性依然故我,依然不喜歡跟你分享「秘密」,依然當你是個有條件的外人,不是朋友?
父母當然可以是朋友,但不是最麻吉的那種,看看你的小孩最親的伴侶一定是那從小到大的左鄰右舍的小孩,不然就是第一次上學馬上就喜歡的同性小孩,他們才是會最好的朋友。既是這樣,那麼為什麼父母面對小孩的同儕時還是帶有一點排擠的眼光?
難道父母一心只想當自己小孩的朋友?還是同儕已經捷足先登了?如果父母只想當自己小孩的好朋友,那麼教育的觀念往往會衍生出一種—「你算是我哪種朋友」的想法,也就是說,父母與小孩之間沒有距離,反而讓空間產生不必要的空氣,就像真空包裝一樣—雙方不能呼吸,對誰沒有好處。
既然這樣,為什麼父母還是這麼希望能夠讓小孩好好溝通,作為傾訴的對象?難道當朋友錯了嗎?不能像姊妹一樣親密嗎?不能有義氣的稱兄道弟嗎?原因在於教育的本身理念是傳授給小孩更多的機會教育,還有學校課本學不到的知識以及對環境的好奇與愛護,這些不是所有父母都能理解的,這些也不是同儕能夠教導的,而是透過以上這兩者給予這小孩的基本認識,好讓心智能夠成長,只是對小孩而言,同儕的語言與文化還有同性質等等較能深入小孩的內心中。
換句話說,同儕的類型已經進入小孩的靈魂中,他們知道我最好的朋友是傑克,不是父親,我最好的知己是安娜,不是母親。對大多數的孩子而言,能夠跟每天相見面的朋友碰面是最快樂的一件事。然而,如果父母知道自己孩子最好的朋友是某位男、女孩,那麼父母依然還是會吃醋的。
看看現代的兒童可以略知一二,再來觀察父母與孩子的互動可以瞭解給小孩糖吃時,自己小孩永遠比他人多,自己父母會誇自己小孩很聰明,接下來就說—他人小孩也是。尤其是加個「也是」時,其實代表著我家的小孩比你的還要聰明、上進。不然就是你家的約翰比我家的彼得要聰明,可是我家的小孩的數學成績比你的小孩的數學成績還要更厲害!那麼,我可以說父母較偏袒自己小孩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囉?
所以才會有「溺愛」這件事產生?所以每個小學生都想要有手機?尤其是看見同學有一支iPhone時?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發現有六成三的學童都有手機,其中四成已經上癮,也就是沒有手機不行,對大多數的學童來說,五年級學生就開始有手機,只有少部分一、二年級學生有手機,很多學童自己都認為花費太多時間在小螢幕上頭,但對父母而言,除了手機費用外,還有頭痛的電信帳單。
對於此現象,教育部以及學校單位還在討論學童是否要帶手機上學以及使用問題。可是爭論不止於此,還有在座的我們(對,就是現在看文章的你!),很多問題,我們又開始推向父母本身,不是社會或者全世界的教育還有我們自己。對我們而言,父母理所當然要把孩子帶好,導向正途,可是當發生問題時,例如像天災人禍,怎麼沒有想過問題本身可能不是來自父母,而是整個家庭的倫理文化?或者坦白直接了當的說,就是社會亂象造成教育也跟著搖擺振動,是所謂的蝴蝶效應?
我們從不會想到自己本身,原因在於我們只想得自己的好,忘了對方的壞,就像父母包容小孩的缺點,然後睜眼說瞎話—這小孩只是愛玩,不是不愛乾淨,就猶如情人眼裡出西施,對方在另一方眼中,所有缺點變成優點,所有差勁的壞習慣,都可以想盡辦法改善或者直接放棄,因為對情人而言,沒有了這些好壞習慣,怎麼可能會喜歡他,甚至愛上他,想盡辦法都要在一起?
我們這麼包容小孩、對方的缺點不是沒有道理,而是這些道理根本不成道理!如果實在不能教導小孩真正的好壞對錯,那麼小孩明辨是非時,只會顛三倒四,如果沒有辦法指責對方的不對時,那麼只會放任,挑撥離間,而社會就會有更多社會問題!然而,就算我說了再多明確的解釋時,很多父母只會說,我家的教育理念關你什麼事?我怎麼管教我家的小孩,你不用插手。那麼在小孩的成長環境下,震撼必定是一大殺傷力。
這對你到底有什麼好處?難道教育不應該共同討論維護?還是你已經對於教育有一套理念計畫了?既然如此,又回到那句話—父母依然偏袒自己小孩,父母喜歡拿自己小孩做比較,父母想要當自己小孩的最好朋友,那麼請問我可以說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小朋友,他們的人格品性有一點一滴進步嗎?在學校不會受到罷凌嗎?在外面不會被壞人欺負嗎?可以見義勇為嗎?可以拾金不昧嗎?可以在世界上做個有出人頭地的人物嗎?
如果教育是成功的,那麼請告訴我為什麼教育會衍生出社會案件?如果父母真的知道教養的迷思,那麼為什麼親子教養的書籍仍然一大堆(在博客來可以找到九百六十八種)?至今還在增加中?如果教養只需父母的法寶就夠,那麼為何專家會一寫再寫類似的問題?難道我們只會認為教養是專家的義務,並非父母能提供完整解答?還是親子間的問題並非這麼單純,還須另外補充?
我曾經提到,教育不是綜合維他命,一吃馬上見效,或是一段時間才看見成效。而是一輩子的責任,如果我們只會推卸不該推卸的,堅持不該堅持的,放棄不該放棄的,你認為人本教育還有「未來」嗎?然而,忠言總是逆耳,看你喜不喜歡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