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的教育
捷運的警示音響起:車子要進站了,一位母親推著嬰兒車站在我的面前,我跟著她們的腳步上了電車,她們坐在我的對面,而我不想坐,只想好好休息。座位旁有一對情侶,他們兩個一直看著嬰兒車裡的女嬰,過了兩、三站後,這對情侶各自看別的景色。你猜我發現什麼了?
這對情侶其實並沒有那麼想生小孩。因為我看著他們各自的表情就是說著同一件事:小孩很可愛,要我們結婚生小孩?再說吧!更何況我的心還不打算定下來。結婚是結婚,生小孩是生小孩,而教育是教育,婚姻會不會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我想在前幾篇的文章中有提到過,但對於教養這件事—的確,有了小孩後,男人比較會想當個好老爸。
因為睪固酮下降了,所以男性對於性需求也跟著變低了(你可以去看看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及菲律賓聖卡洛斯大學(University of San Carlos)的研究),但不代表一件事:男人就會是個好爸爸。睪固酮下降歸它下降,但不代表你對於教養這件事,你就會是好爸爸。我這麼說,因為你從來就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說:好,我要當這孩子的模範生。你的性格與你太太的性格佔這孩子的基因的百分之五十,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則是教育的問題,也就是一直爭論不休的先天後天問題。可是反觀現代的教育成分—嗯,已經多到分不清楚,這孩子所佔的遺傳成分到底有多少是『真正』來自父母親兩個?
回到第一封信,父親讓母親懷孕生下了那個男孩,而這個胎兒是在大學畢業後工作沒多久就懷孕了,那麼這個孩子的遺傳成分有多少?百分之五十?第三封信:母親在戰亂前懷孕生下了那位女孩,那麼請問這孩子的遺傳成分有多少?百分之五十?你這麼確定嗎?肯定?一定?其實是低於百分之五十,我這麼談遺傳成分:所謂遺傳是男性與女性的基因本身的染色體交配而成的,但遺傳的『天然』成分其實沒有百分之那五十,而是低於五十。為什麼?
你要先了解什麼是『天然』,我才能進一步解釋給你聽。來,先找找我的推特或粉絲頁:何謂『天然』?就是沒有經過後製或者接觸其他任何物質的過程。你覺得男女生在做愛時,沒有經過所謂的『後製』或『接觸其他任何物質』的過程嗎?如果你認為沒有,那錯了!還是有,我解釋給你聽,所謂的後製就是後端接觸的其他物質,接觸任何物質就是一種。怎麼可能男女生做愛時,完全在『無菌室』下進行?怎麼可能做愛時,不會接觸其他物品?不需要枕頭?也不用棉被?保險套也不要?(如果你要避孕的話)內衣與內褲沒有細菌嗎?依然有,在浴室做愛,水沒有細菌嗎?還是有。
所以遺傳成分不可能剛剛好百分之五十。所以一個人的性格養成,一定是由男性與女性懷孕加上內的基因而外在的環境共同組合而成,只是我們很喜歡去定義孩子的人格養成『一定』是由家庭教育而成的—那可不喔。
換個例子,你認為一棵大樹要長成全世界最高的樹—紅衫需要多久時間?答案是三千至五千年,那這其中沒有接觸到其他任何物質嗎?有,細菌是一種,風吹雨淋是一種,土壤是一種,水的養分是一種,如果還有野狗亂撒尿也是一種,觀光客經過踩過的土地是一種。那麼遺傳成分是百分之五十?
現代的社會,尤其是大多數的媒體與家長還有其他教育工作者,很簡單就分成兩項—遺傳與教養,我們較注重教養而非遺傳,我們較注重你怎麼管教你的孩子,而非你的孩子是不是被診斷出自閉症,尤其還不明顯時。那麼我們就輕易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父母的錯,而非社會給他的錯。這什麼道理?如果我們不能檢討身為是不是已經為人父母的我們自身的問題,就不要把問題一再再而三推給『父母』!
好像,這是一套流程:情侶相識到相戀到相認,再到相惜,然後相知相守,所以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套流程已經是配套好的?所以才認為說,這孩子的好動問題,是因為父母是運動選手,而非注意力缺失症(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我們可以把問題推相關的人士上(例如祖父母或養父母),卻絲毫不關我們的事?如果依然這麼想,那麼現代的教育問題,肯定會有大問題!
遺傳與教養是互相學習的一種過程。而我們生來就認為,孩子如果將來要成功,要乖乖聽父母的話,那麼教養肯定相當佔了很重要的一環。但看全世界的教育,像是美國、台灣等等教育,反倒要學習他國的教育精髓,像是芬蘭、新加坡等等的體制教育,那麼這樣的教育經驗可以完全複製?我是說教育可以拿他山之石,來取之借鏡?
等一等,這句話什麼意思?那麼遺傳不重要囉?那你幹嘛花長篇大論解釋『天然』?
我沒有說遺傳不重要,我只是解釋說『天然』的成份是什麼,但它畢竟對於教養的成分也很大,畢竟沒有好的菌種就沒有好的菇種可以吃,你總不希望你所種植的水果所吸收的營養,尤其是土壤有污染過吧?想要取得『有機認證』,土壤可是很重要呢!
反觀教育,尤其是現在的社會環境,我們看重這孩子可不可愛,在班上的成績如何呀?在家庭生活快不快樂啊?老師會不會體罰啊?會不會被大塊頭欺負啊?有沒有喜歡的異性啊?有沒有看過裸體女性啊?性教育有開放到什麼程度啊?等等。然後就把孩子的身心教養變成這孩子專屬的未來方向,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孩子已經成熟了,懂事了就是我們的功勞—更直接的說是父母的辛勞。如果教養這麼簡單就好,我的意思是說,教養可以看看現代的教養專家所寫的書,所教你的字字片語,那麼我們又何必一直唇槍舌戰討論教育沒完沒了。每個月都有新書上架,每幾年就說哪套教育對幼兒有效?對大腦開發很厲害,既然如此,那麼你乾脆把孩子送到國外去接受教育好了,又何必自己養?
教育是自己的責任,自『我』的責任,不是一套教育部還是哪位專家所頒發的榮譽獎狀或是暢銷書告訴你有那個責任,開始真正學會作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