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有一次,一個下午,我到了一間戶外廣場看見了許多人在排隊,那時的我站在這個隊伍的背面,所以我不知道這個隊伍是在排什麼。當我走近一點瞧時,我只發現一個簡單的現象—等著與一個大型看板或者裝飾性的飾品留影,然後列印而已,而當然是免費的,且也是活動廠商贊助的,所以自然吸引著許多人排隊等著拍照留戀。可是在它的對面的活動現場,主持人大聲希望可以獲得更多的捐款時,似乎沒有多少人呼應,全部的禮盒只賣出五分之一多一點而已,顯然,大家對拍照紀念感興趣,至於要捐款幫助弱勢公益團體—嗯,很抱歉,我沒有金錢可以贊助。
我可不是說人是自私自利,而是人對於要大排長龍的隊伍感興趣的程度大於你要捐款少部分金額的程度,也往往大於我們對於這個活動認同的程度。顯然,人只看見免費的,好玩的,可以有紀念價值的,至於捐款—很抱歉,我無能為力。為什麼人對於想要幫助別人的意願這麼少?為什麼人就算不知道捐款達到一定程度有贈品,也不願意捐款?我想其中個原因大概就是不知道捐款的流向到哪裡去了!縱使這是個大型且知名的公益團體,也舉辦多次的類似活動,也無法達到一定的捐款額度。我不是說人一定要捐款還是什麼之類的,而是人對於應該要幫助弱勢團體的心都顯得很薄弱,難以持續維持長久,就像一片很薄的玻璃,你要小心維護才不會碎裂,但是人走在上面,就什麼也沒有了!
公益團體是誰不重要,光是在台灣的公益團體就有上百家,這些公益團體所要回饋社會的程度,往往需要多數的人支持與大量的金錢支出才行,不管是孩子的照顧,還是中輟生的輔導,婦女的權利爭取,新移民的照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身心受創的關懷、就業的出路等等,資金的運用都是大規模,尤其是長年臥病在床的重症患者更是需要看護來照料他們的日常生活所需,但誰有人想到他們的處境呢?沒有多少人,因為就我們平常來看,自身的生活可能都難以達到平衡了,怎麼可能去幫助他們?所以公益團體就是為了他們,才需要有個組織去幫助他們的未來,讓他們的生活可以自給自足。
我們的代表人物—就是心中的代物想法,往往不會完全想到比我們弱勢的艱困處境,也不會自然想到在遠端的山上,他們是否有足夠的水可以取用?因為我們的開始比較,都是以高檔為主,以低層為輔,這樣個的效果,我們不由自主的就會開始做起來,因為我們想和他們一樣,過好一點的生活,用更好的鍋子煮菜,雖然現代這社會以開始為綠色為訴求,但也阻止不了我們想過更好的原因。從A到A+,我們從這本書可以看出人對於企業、生活、社會、文化等方面不斷力求多為每個人著想,所以大部份的企業標語都脫離不了一個字,那就是—你(You)。
從YouTube到“總是為你設想”,再到“為了你,我們總是走到最前端”,你成了最好的你代表。在二零零六的時代雜誌(Time)的年度風雲人物(Person of the Year)的代表就是你。沒錯,就是你本人,你的生活在網路上創造了許多的你的化身,你在生活上與你最要好的朋友無話不談,你在事業上,不斷的超越你自己。好像你已經是個不同的你,我們眼中的你,就是可以代表我心中的自己。
但—那又如何呢?我們的代表的那個你,只是虛擬的你,不存在的你,或者想像中的你!我們不是所說的那麼好,那麼有自信,那麼可以深度每個人心中的那個你。那麼,這個你—是誰呢?還是另一個你呢?我不知道,當我看見企業的那個It's all about you時,我總是在想,你本身有真的為我著想過嗎?那麼為什麼我打電話至服務專線時,得不到我想要的答案呢?為什麼我多次反應我的消費糾紛時,你總是堅持自己的立場呢?難道我也是奧客,還是拒絕往來戶?我相信你也過這樣的經驗,客服人員的回答,總是開口的第ㄧ句是,某某公司您好,我敝姓某,很高興為您服務,請問您有什麼疑問呢?但他們真的高興嗎?還是口頭上的高興而已?
我在網路上有看見關於客服人員的甘苦談,說是遇到很多的抱怨電話,像打電話來問不相關的問題,或者借機要約出來走走,又或者問題的要求離公司的認可太寬等等,但我們沒有想到這些,我們只是表達問題而已,就像你過耶誕節,你不會想到有多少人還在外地想念家人,而你在餐桌上開始吃起火雞大餐。你心中的你,真的是我們那麼不具名的你嗎?這有待查證,至於怎麼查?總不能,找個“你”來問吧!
我不會想說人很自私,或者你本身就是自我重視,但是我們那麼喜歡把化妝品、保養品放在自己的臉上,也是不外乎讓自己更受歡迎與喜愛,這不難表示我們的自己,尤其自我的你,依然想受到無比的尊重與關心。可是我們往往因為太瞭解自己,而把自己的所在乎的放在另個自己身上,就像個需要待哺乳的嬰兒,他伸出手,你卻不知道他的意圖是什麼?他也不清楚你的動作在做什麼,是要自己親自動手,還是放在奶瓶中呢?
因此,想想,企業形象的”你“,還是嗎?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