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成見


滿化下的世界,對我們的眼睛而言,依然會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自在,所以我們常常以用滿化的心態去觀察身邊的周遭事物,如同你會加強你的生活變化,你的一點一滴的記憶,還有被你影響的人。人的眼睛的結構,很像個定時的攝影機,它總是會去捕捉最真誠的美景,事物,還有特殊情況,每一種當下環境所發生的變化,我們大腦的感應總是第一去反應給最深層的神經元裡的染色體的基因,每一段基因根據外來傳遞的訊息,慢慢透過一層一層向外延伸反應其他的細胞,然後細胞的信號就這樣來到這真實的世界中,我們的行為就這樣間接的有了最“自然”的回應。
不過,那不會是直覺,而是感知,我在2008年的人性題目上,有提到這個名詞,它是我們感受最深切的的關鍵,也是來源,我們不會只有眼睛看見的視覺反應,還有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最後你的細胞才有感覺,這一連鎖的反應中,我就只提到視覺這個部分,其他方面,我爾後就詳加以說明。視覺的神經細胞的感受體,它總是依照外來的反應而有所動作,每個感受體的表面都有觸覺般的感面,它讓眼睛透過光線進入大腦的後端-枕葉上面,慢慢觸發各種神經細胞,每個細胞上的信號就這樣一連串的集體反應,慢慢的反應越來越大,你的視覺影像從模糊到清晰,從清晰到廣大的視角,這是基本的滿化概念。然而,我們所看見的影像中,有太多這樣的信號分子在裡面,大腦要怎麼去辨識呢?要怎麼知道影像的真實性有如那麼的真切呢?
這又要仰賴視丘這個部分,還有下視丘,這兩者幫助身體各個器官,包含手臂,腳掌可以明確的有所反應,讓它們知道信號來了,你要有動作了!傳送的速度很快,你可能不知道,你的膝蓋已經往上翹了!重點不在這裡,而是為什麼大腦的視覺皮質沒有辦法依照我們的反應來回應呢?也就是說當我們的視覺皮質對眼前所看見的事物時,人腦可以為眼前的事物的選擇機制而做出一個明確的判斷嗎?判斷的正確性為何與想像的有些出入呢?這幾個問題,都是我要探討的方向。
首先,我們先來看大腦的判斷,我就以單單視覺的反應去談,當我們看見一塊美味的黑森林蛋糕時,大腦的視覺機制啓動,想像力也跟著加速,我們可以知道嘗下它是什麼滋味,但單我們去購買一塊蛋糕時,是很容易的,如果又看見黃澄澄的起士蛋糕時,判斷又多加一層,這時你的選擇是前者還是後者呢?如果你喜歡巧克力,選擇一,如果是起士,選擇二,這是個很公平的機制。
現在,我們換個場景,你來到一家錄影帶出租店,你想要選擇什麼樣的片子作為你晚上想好好獨享的片子呢?或者可以作為你與你朋友或者是另一半共享的片子呢?是感動的劇情片?還是驚悚的恐怖片?是搞笑的喜劇片?還是真人真事的紀錄片?是驚人特效的科幻片?還是血脈噴張的動作片?不管你看見的是什麼,都不會影響太多的成見的發生,因為我們大腦的評斷總是會依照過去的紀錄,重新翻頁整理,與蛋糕的選擇機制不同的是,你是先看見它們,才有選擇,但錄影帶則是,你有了部分選擇,才去看見它們。我先提後者,這樣的選擇有一點特別的是,成見的發生往往總是依照我看見錄影帶的說明還有出租的排行榜作為判斷的依據來源之一,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那為什麼我們總是成見會依照主觀去作為評斷的選擇之一呢?客觀的公平機制,對人而言卻又好像難以界定它的標準究竟是為何?
要我們在主觀的評斷以及客觀的選擇之前,大腦好像就有個雙重標準在那裡等候,滿化的發生影響總是以我們先入為主作為精神指標,大腦的左右兩半球,也似乎為這兩端在彼此展開拉鋸戰,難道這一切真的有這麼難以不可告人之處?難道要它好好去判斷也會是件難事?大腦的指標往往好像說不出個準。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