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街美食指南


過年假期間的第一篇文章,所以我就來談談年節所發生的現象好了,我很喜歡到各間廟宇走走,看看本土文化及傳統習俗.這些廟宇中,每位神明的宗旨都是希望可以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全家和樂,平安幸福,關於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可是如果去看看廟宇四周的文化,你應該會發現些什麼吧?
大型,有些名氣的廟宇中,如像彰化鹿港天后宮,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新港奉天宮,台北行天宮等等,這附近總是有許多攤販,小吃吸引國內外的遊客來參訪,祭拜,尤其是在年節氣氛時,許多人遠遠看像是蜂擁而至的螞蟻,人手幾支香,整個煙霧繚繞著整間寺廟,空氣變得稀薄,二氧化碳與煙夾雜著一起,感受有些不舒服.對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而言,只要能求得神明僻佑,讓這一整年能夠逢凶化吉,平安快樂,忍受這些不算什麼,奇特的是,台灣人的習俗文化,與外頭的攤販相比,還似乎有些微妙關係.
原因很簡單,因為祭拜結束後,總會想吃些什麼來濟濟自己的五臟廟,但環境衛生,與寺廟內相比,就真的有很大落差,裡面乾淨,外面髒亂,裡面是香火鼎盛,外面是美味撲鼻而來,這樣的"誘惑"下,人當然很難控制想要的大腦,且你也知道,一個勝地在此,總是要買些名產分享給家人,朋友還有要慰勞自己一番,所以人當然就不"聽話",這是很正常的,但說真的,那間垃圾桶滿了,沒有看見清潔隊員來整理卻是不爭的事實,而這間網路,電視媒體有報導的店家,不去吃就對不起自己.人就會如此.
國外有項有趣實驗很特別,研究人員請兩組受試者先看關於這間餐廳評鑑指南的評價如何,然後再去試吃,跟沒有看指南再去試吃,發現到沒有去看的這組受試者比有去看指南的滿意程度要高,而一天過後再去吃,跟一星期後再去吃的差別不大,美食評鑑的標準在沒有去看的受試者的心中較比有去看指南的心中,是比較主觀的事實,但有去看的指南的人卻比較會享受,可見實驗的美食態度還是以個人看法來作為評分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卻不為統一.
美食在人心,而在飢餓時,這個感受標準確如此偏移,也因此有無去知道這個好吃的標準在哪,不如去想想為什麼要大老遠的跑去吃呢?這真的值得嗎?而這個值得度數,也因主觀失去動搖的念頭.

熱門文章